中秋節對聯

【文史】中秋賞月 巧聯妙對意無窮

文:任采真
嫦娥奔月。(桃子/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4917
【字號】    
   標籤: tags: , ,

中秋吟月古今皆然 中秋對聯巧趣多

中秋一到必吟月,古今皆然。中秋節是個充滿歷史古意又盎滿詩情畫意的中國傳統節日。古人對月作詩填詞,以寄意、抒懷、言志……層次無窮,君臣、詩人墨客、商家百姓也常常「作對」應和、競技和逗趣,妙趣聯聯來。

對聯可以意蘊婉曲載典故富巧思,也可以平白直述通心達意。中秋佳節,又臨,懷念「古月」情致,看一看古人的「對月」佳聯,增添過節的趣味。

中秋月圓。(fotolia)
中秋月圓。(fotolia)

秀才中秋賞月 月月月圓逢月半

清代廣東才子宋湘(1756年-1826年,字煥襄,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人),出身貧寒,受家庭影響勤奮讀書,十七歲即中秀才。有一年中秋節,他約了幾個秀才賞月。望著天上若銀盤圓月,他即景吟出上聯: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

這「天上月圓,人間月半」的敘述,掩映人間有陰晴圓缺的缺憾,以實映虛,情思綢繆迴盪其中。據說,當時幾個秀才都對不出相映成趣的下聯。到了那年除夕夜,宋湘自己觸景生情又對出了下聯:

今夜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此聯勉力成對,在疊詞的結構上「月月月圓逢月半」、「年年年尾接年頭 」稱妙。 上聯賞月而成天上、人間之句,饒蘊世間情味,下聯「今夜年尾,明日年頭」卻失於湊句,只能以平淡無趣的餘味收場。或許這就是真實的人生況味:絢爛歸於平淡,繁茂歸於衰敗。

春夏秋冬南北東西 中秋風月曠古

高樓賞月(清代孫溫繪製《紅樓夢》圖畫)(公有領域)

李漁(公元1610-1680年) 是明末清初的戲曲理論家,浙江金華人。據傳有一次他遊覽江蘇揚州的桃花庵,與庵中方丈同登繹經台賞月。兩人邊賞月邊作對,將「月」入聯興致昂然。

登上了賞月台,他倆就「作對」了!

方丈道:有月即登台,無論春夏秋冬。
李漁對:是風皆入座,不分南北東西。

方丈又道:天盡山頭,到了山頭天又遠。
李漁又對:月浮水面,撬開水面月還深。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從古至今,多少人仰望星空,在如水的月色中,與皓月相視無語;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借月抒懷,賦予月亮生命與情感。(fotolia)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從古至今,多少人仰望星空,在如水的月色中,與皓月相視無語;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借月抒懷,賦予月亮生命與情感。(fotolia)

賞月不將月色入聯豈不索然無趣?李漁和方丈兩人的對聯從及身的登台、入座情境開始,倏將春夏秋冬、東西南北的大塊時空邀入對中,當下一聯風月的時空瞬間無限開展。明月當空。天接山處盡,天外有天;月浮水面時,水下藏月。一聯風月無限雋永,歷經曠古多少春秋!

水底連天  月中帶影一雁飛

中秋節月圓人團圓,吟風頌月古今同心。(Fotolia)
中秋節月圓人團圓,吟風頌月古今同心。(Fotolia)

中秋賞月登樓盡興,所以登台賞月的對聯也不僅一、二。傳說清代時有李北水和張南月兩人於中秋登樓賞月。這兩人的姓名好像是特意而造,不管如何,「北、南」的空間成了對聯的引線;「水、月」的印象是中秋對聯的主題。

登樓望月,天際北斗七星同時也映入眼簾。看李北水怎樣把「北水」之名巧嵌入聯:

北斗七星,水底連天十四點。

八月十五中秋時節,也正是鴻雁南飛時。樓頂有孤雁群飛過,張南月觸景生情智生,巧妙對出下聯:

南樓一雁,月中帶影一雙飛。

張南月將他「南月」之名,巧嵌入下聯,「南樓」對「北斗」、「月中」對「水底」,同時「一雁」對「七星」、「一雙」對「十四」、「帶影」對「連天」,用詞對偶、平仄對丈之外,詞性相對、數字相對、空間相應、虛實相生、動靜相和,和上聯工整應和,異曲同工妙趣添雙。而且下聯的「一雙飛」對「十四點」以動映靜,在詩韻、詩情上更上一層樓。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公元1084-1155年)〈一剪梅〉有一詞「雁字回時  月滿西樓」讓人玩味千古。八月十五中秋節,雁南飛逢月兒滿,人兒歸不歸?彼情彼景、此願此憾,常在心頭。

月圓人團圓是人間的衷願,嘆!但願人長久自古不能全。人生,總是在生離死別中憂擾,生命,總陷於生老病死中輪迴。能放下圓、不圓的憂擾,賞風月之清趣,已是難得的中秋美事。真要超脫春夏秋冬、東西南北時空的界限,一探山外山、水底月之妙景,大覺者早已點醒世人必須在精神境界上超越,更上層樓、更上層樓……。@*◇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秋節在中國傳統習俗中是三大節日之一,它起源於古代「祭月」的習俗,古人將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而一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月份,八月是仲秋之月,而十五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正處在秋季的正中,所以把八月十五稱為「中秋」或「仲秋」。中秋夜,月亮最圓,月色最美,因此人們把月圓看成是團圓的象徵,同時也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中秋節也稱為「秋節」,因為它是秋季最大的節日而又處於秋之中的緣故。
  • 【大紀元10月7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春香╱台北報導)中秋節是中國傳統重要的三大節氣之一,吟詩賞月也成為古代文人歡度中秋的一大樂事,然而這樣的文化遺產正隨著歲月一點一滴的消逝。如何利用傳統節氣、闔家團圓之際,善用文學素材拉近文化和生活的距離,豐富孩子心靈和國語文能力,已成為許多家長和教師關注的問題。
  • 【大紀元9月25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五日電)「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民間傳說和中秋節永遠連在一起。「北京日報」根據中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的統計數據指出,全中國有十七人叫做嫦娥,三萬兩千人叫吳剛。
  • 唐明皇,非常敬重八仙,八仙一看唐明皇這樣敬重他們,便決定帶唐明皇到月寒宮玩一玩...............
  • 【大紀元2月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3日電)兔年有哪些關於兔子的典故呢?兔子柔弱,有傳說指兔子捨身餵人,被玉帝賞賜在月宮搗藥;北京人相信兔兒爺曾下凡救人,不過,兔兒爺也被視為「男性情誼」守護神,具多種面貌。
  • 一年容易又中秋。《周禮》中有「中秋」一詞的記載。《禮記.祭法》中記載:「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夜明,祭月也」的記載。到了唐代更重視這種祭月的風俗,《唐書太宗記》有紀錄「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在唐代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的習俗在中國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也影響了對盛唐文化非常崇尚的日本,以及緊鄰神州大陸的韓國。
  • 中秋節是中華傳統的重要習俗之一。周朝《大戴禮記.保傅》已經有「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記載,可見中國古來就有逢秋暮舉行拜月祭神的敬天儀典....
  • 中秋佳節懷古詩情,詩情添趣,在現代生活中饒富意境。
  • 每年黃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按照中國的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 十五夜,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此夜,人們仰望天空潔白如玉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
  • (shown)這裡舉一個古籍中的實例,它與當年嫦娥和后羿的故事有幾分相似之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