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不了解的元朝(3)創文字 設帝師

作者:皇甫容
font print 人氣: 842
【字號】    
   標籤: tags: , , ,

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少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建立王朝,比如遼朝、金朝、清朝、北魏、後趙等。漢文化擁有得天獨厚的神性與包容,無論哪一個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往往很快被漢文化所同化,並且漢地會把其它民族文化中最精華的部分吸收進來。歷史上,被漢文化所同化的民族,其中以鮮卑族、女真族、契丹族等最為突出。

蒙古入主中原百年,建立了一個碩大無比的王朝。圖為使用蒙古弓作戰的蒙古突騎(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相比之下,蒙古入主中原百年,既建立了一個碩大無比的王朝,又保持著其民族文化傳統與風俗,最後還能全身而退回到草原。當他們重新回到草原,又能在很短時間內去掉漢化氣息,重新馳騁草原。這種表現在中國史上是一個非常罕見的現象。究其原因,與二代帝君——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有著密切的關係。在這二位聖主的治理之下,蒙古創文字、設帝師、行漢法,尊崇各門正教信仰,由此開啟了蒙古最輝煌的黃金時代。

成吉思汗重用敵臣 命其創制文字

成吉思汗得知塔塔統阿精通畏兀兒文字,於是命他以畏兀兒字書寫蒙古語。圖為成吉思汗陵前雕像(Fanghong/維基百科)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自己的文字,蒙古無法通過著書記述的方式保存其民族文化。各部之間傳遞訊息,只以刻木為契、結草為約。因蒙古風俗淳樸,敬信神明,知道所做的一切「長生天」(註)都在看著,草原百姓不敢撒謊,當時奉命傳達政令的人,僅憑木契與草結也不會出現差錯。

忽必烈建立大元王朝,當時的蒙古貴族接觸到的蒙古文書,是用畏兀兒字書寫蒙古語,即回鶻體蒙古文,由成吉思汗收降的乃蠻大臣塔塔統阿所創。

塔塔統阿,畏兀兒人。天性聰慧,善於言論,精通畏兀兒文字。他是乃蠻部的重臣,掌管一國金印以及錢財糧穀。成吉思汗西征,於1204年滅了乃蠻部太陽汗,塔塔統阿懷揣金印準備逃走,後被抓了回來。

成吉思汗問他:「乃蠻的人民和國土都歸我所有,你揣著金印逃跑,這是為何?」塔塔統阿回答到:「臣的職責是以死守護國印。我想找到故主轉交給他。」成吉思汗感念他真是一個忠孝之人!後經塔塔統阿介紹,乃蠻部被滅之前,凡是出納錢財糧穀,委任人才,往來文書都需蓋上金印作為信驗。於是成吉思汗命近臣日後所下詔書都加蓋金印後,才能生效,並委任塔塔統阿掌管大蒙古國金印。

成吉思汗得知他精通畏兀兒文字,於是命他以畏兀兒字書寫蒙古語,教授窩闊台以及各部諸王。這就是早期的回鶻式蒙古語,一種記音符號。它的缺憾在於,不能完整的譯寫蒙古語音。

大元開國 國師創制蒙古新字

左右兩側為八思巴字母,中間一、三行為蘭札文、二、四行為藏文、第三行左端為索永布字母,第五行為傳統蒙古文。( Gantuya eng /Wikimedia Commons)

1260年,忽必烈稱帝,繼承大蒙古國大汗位,後於1271年定國號「大元」。在他統轄的疆域內有蒙、漢、畏兀兒、回回、吐蕃等各族子民。鑒於漢字對蒙古貴族及其它遊牧民族子民學起來太難,於是於中統元年(1260年)命國師八思巴創制蒙古新字,用來譯寫各民族,如蒙古語、漢語、藏語、印度梵語、維吾爾語等,便於溝通各國文化,同時傳承蒙古的草原文明。

八思巴天賦異稟,七歲時能誦經數十萬字,藏民稱其為「神童」。八思巴精通「聲明學」,即論述梵文文法和文字學的學問。他的佛學功底深厚,語言學也很厚實,能用漢語和漢地僧人講論佛法大義,還能在日常生活中,快捷準確的用蒙古語、漢語和忽必烈及漢臣、漢僧交談。他的身邊還有不少高僧和弟子在語言學上頗有造詣,譬如精通梵語的膽巴、精通蒙藏雙語的西夏僧人沙羅巴、精通漢藏等諸國語的畏兀兒人阿魯渾薩理,這幾位也都深受忽必烈敬重。在創制蒙古新字的過程中,八思巴受到膽巴、沙羅巴等人的協助。

新創成的蒙古字稱為八思巴文。八思巴文對蒙古語音的表達比畏兀兒語更加準確,不僅適用於蒙古語,也能譯寫漢語,還能準確地表達元朝所轄疆域之內諸民族語言。

文字創成 國君大力推廣

圖為八思巴字。( Tao Zongyi/Wikimedia Commons)

文字創成後,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下詔,於詔書中說,由於蒙古起於朔方,風俗好古,崇尚簡樸,成吉思汗時期,以漢地楷書及畏兀兒字,譯寫蒙古語。昔日遼朝、金朝以及偏遠邦國皆有文字,於是特命八思巴創制蒙古新字,用來譯寫一切語言文字。從至元六年開始,凡是頒獎詔書,一併採用蒙古新字,同時以各國文字為副。

當時,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無論開辦學校、培訓教師、祭祀宗廟的祭文等均要使用八思巴文。元廷還下令,隨朝輪值的宮廷護衛軍怯薛軍限時一百天熟練書寫蒙古新字,各地軍方指揮官等也都學習蒙古字。

元朝地方行政區劃分為路、府、州、縣。元廷首先在各路設辦學校推行蒙古字,凡是入蒙古字學校學習的學生,官方明文昭示,免除一切雜役。元朝時期,教授儒學的學校,官府會撥出學田,贍養儒師和儒士,關照他們的飲膳。元貞元年(1295年),元成宗也命諸路官府劃出學田,撥給教授蒙古字的學校。經元仁宗、英宗至元順帝時,民間出現「巷南巷北癡兒女,牽衣把臂學番語(蒙古語)」的景象,那場面就像今天的人們競相學英語一樣。元朝也出現了國際化的王朝氣象。

在忽必烈的大力推行下,八思巴文作為元朝國書,拼寫了不少漢語、維吾爾語、藏語與梵語等文獻,譬如《蒙古字孝經》、《大學衍義擇文》、《忠經》、《蒙古字百家姓》等,還包括元朝官文、紙鈔、碑刻、銅印、令牌、題記等。元順帝退出中原後,在北元依然使用八思巴文。

藏傳佛教傳入中土

繪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的唐卡。( Dr. Blofeld/Wikimedia Commons)

從元朝開始藏傳佛教大興。這與忽必烈在漢地扶持藏傳佛教有關。當時的歷史背景,阿拉伯帝國興起,使西亞和印度次大陸成為伊斯蘭教區,而印度教的興起也壓縮了佛教發展的原有空間。吐蕃時期,唐朝文成公主、尼泊爾尺尊公主將佛教引入西藏,松贊干布大興佛法,吐蕃王朝國力達到鼎盛。後來,吐蕃經朗達瑪滅佛後,國政大亂,最終導致西藏分裂,藏地佛教也分為多個教派。藏地分裂以來的數百年間,沒有一支力量能夠統一藏區。佛道各門各派發展空間受到很大限制。

中原佛教,起於東漢永平十年(67年)。當時漢明帝夢見金人,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迦葉摩騰與竺法蘭,以白馬將佛經駝回洛陽,命人修建殿堂供奉高僧居住和翻譯佛經。所以,永平十年被認為佛教傳入中土之始。

釋迦佛涅槃一千年後,印度外道興起,特別是婆羅門教。印度國政紊亂,釋迦佛傳的佛法隨著印度的四分五裂,在印度逐漸消失了,人們也不信釋迦牟尼了,「故印度之亡,非亡之佛教,正亡於其不信行佛教也」。

根據《大集經》第五十五卷所述,釋迦牟尼佛明確指出:自佛陀滅度算起,經歷五個五百年之後,即二千五百年之後,屆時很多僧人雖穿著袈裟,卻幹著破戒壞法之事,是佛陀所說的「假名比丘」。

從東漢永平十年至元朝,佛教在中原已經傳播了一千二百多年,即步入佛陀滅度後的第四個五百年,此時佛道之爭愈演愈烈。到元朝時,中土佛教走向衰落,印度佛教也已滅跡,而西藏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佛教保持相對穩定。蒙古將西藏納入大元版圖,結束了西藏數百年的分裂局面,為中原文化對外傳播再作鋪墊。

聖主懷柔西域 設立帝師

元世祖忽必烈將藏傳佛教引進中原,任命八思巴總領天下佛教。圖為清 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宋元明)冊.元世祖》。(公有領域)

元世祖忽必烈將藏傳佛教引進中原,任命八思巴總領天下佛教。忽必烈考慮到西域疆域遼闊,民風粗獷而又好鬥,為懷柔遠邦,使中原文化便於外傳以及福惠西域子民,在西藏推行政教合一,設置百官,扶持藏傳佛教,大興佛法。

由此,元朝形成獨特的帝師制度。帝師,既是僧官名,也是忽必烈對八思巴所封的最為尊崇的封號。至元七年(1270年),忽必烈有感於八思巴創制文字、輔佐國政立下大功,特封其為「帝師」。

中國古代治國思想中,「王者必有師」源自於儒家。忽必烈推行漢法,設立帝師,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這也是他承傳中原文化的所在。

帝師通攝西域軍民僧俗,總令西域內外政務。當時,帝師之命與朝廷詔敕並行於西土。每一位元朝皇帝即位伊始,循例要召請一位精通佛法、道行高深的喇嘛作為帝師。由帝師給皇帝傳授佛戒,進行灌頂,主持禳災祛難,祈禱國泰民安。朝會之時,文武百官班列,而帝師擁有專席,可坐一旁聽政。太子諸王、後宮皇后、嬪妃等,接受帝師灌頂或受戒,對其頂禮有加。

帝師抵達中原之前,中書省大臣要親自率領上百騎兵前往迎接(編註:中書省負責朝廷中樞政務,管理全國各行省行政事務,總領百官)。待其抵達京師後,朝廷下詔省、台、院官員以及百司官府,均穿銀鼠大禮服迎接。帝師去世後,文武百官要到城外參加祭禮。元朝時期,朝廷對帝師的禮敬與尊戴達到最盛。@*#

(註)長生天:(蒙古語是Mongke Tangri,蒙哥.騰格里)即蒙古人的最高信仰。在中國古代典籍中,「騰格里」一詞最早出於匈奴,意為「如天一般廣大的上天之子」。

參考資料:

《元史》卷124、卷202
《大方等大集經》卷55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
彭大雅:《黑韃事略》,徐霆疏
陳新海編著:《忽必烈與八思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6月
黃時鑒點校:《通制條格》,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責任編輯:王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歷史上,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前往中土,經過近三百年的傚法大唐,才一點一點地把盛唐文明涉及的方方面面,原封不動移植到東瀛。文化的傳遞,除了使者頻繁往來、互相通商等,還有一種特別的方式,即征伐。征伐始終會帶來雙面的影響,它對文化既有著巨大的毀壞力,卻又扮演著向別國植入本國文化的角色,在世界格局的重組中又起著重要作用。
  • 如果說一部法典可以推動一國之興,您是否認為這是天方夜譚?莫斯科,現今的這個國際大都市,當初只是個只有森林和田野的小鎮,推動莫斯科及羅斯文化興起的重要支撐,今日看來,頗為耐人尋味。
  • 中國古代帝王,大凡建立功勳彪炳、垂範後世之千秋功業的,歷史上均有關於他們來源的記載。
  • 按照蒙古帝國的法令,對盜賊向來處以重罰。因別勒古台的苦苦請求,蒙古王只是折了樹枝,象徵性的懲罰了盜賊。
  • 長久以來,一提起元朝,很多人認為元朝殘暴,或許歷史的真貌並不像我們想像的一樣,亦或者是人們不太了解,有意無意誇大了元朝的殘暴。
  • 「九儒十丐」之說,使很多人認為元朝時期,儒士的社會地位落魄悲慘,竟然位於娼妓之後,乞丐之前。關於這一點,歷史的真貌究竟是什麼樣呢?
  • 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稱帝九年後,發現不少官員的德才和職位不相符,導致很多政事廢弛。忽必烈向漢臣張雄飛、江孝卿說起此事,將此局面比喻為「大廈將傾,非良工不能扶」。並詢問二人的建議。
  • 不久前,媒體報導了徐州八孩母被鐵鏈鎖頸,遭受囚禁及虐待一事。此事涉嫌拐賣人口,備受外界關注。徐州官方發布四次通告,其說辭對八孩母身分前後矛盾,引發外界質疑,更有法律人士認為,中共官方縱容和參與拐賣人口犯罪。如果在中國古代拐賣人口,各朝刑法將如何懲治?
  • 古典小說《紅樓夢》第三十九回中,有這麼一段:賈母等人在屋裡聊天,忽聽外面的人吵嚷起來。賈母問怎麼了,丫鬟回話說:「南院子馬棚裡走了水了,不相干,已經救下去了。」這裡的「走水」是失火的意思。
  •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市井雞販。(公有領域)
    在當今社會,人們稱生意人為「商人」,稱買賣行業為「商業」,而買賣雙方交易的物品稱為「商品」。在上古三代,中國出現了一個商朝。現今人們所說的「商」,是否和商朝有關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