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道”(二)

-- 為何一本修道的書卻以文化形式流傳下來 
font print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2月31日訊】《老子》与“道”(二)
三、老子之“道”
《老子》上篇共三十七章是論“道”的,故稱之為《道經》,下篇四十四章,論“德”,稱之為《德經》,合二為一,該書又稱之為《道德經》,共九九八十一章,全書便圍繞“道”与“德”展開了。而后世的人將這兩個字合一起“道德”,成為一個衡量人的品質或社會的專有名詞。

正如在前面已指出,老子以后的人,均站在常人這個層次從字面上推測解釋《老子》,离道甚遠,甚至有的完全不能理解原意。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歷代大都把這句話大抵理解為,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丑的觀念就形成了,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惡的觀念就形成了,由此產生分爭,結果反而不美、不善了。這完全是從字面上牽強附會發揮自己的東西,這句話非常明确,原意就是天下都以為的美,這是丑,天下都以為的善,這個是不善。人們絕不愿意承認自己認為的美是不美,自己認為的善是不善,故把這句大白話發揮出相反的內涵。為什么老子要這么說呢?在大覺者那一層次那一境界看常人社會的理,其實都是反的,美与丑、善与惡、好与坏在上面都是反的。這是從常人走向修煉,從一修道開始就應懂得的常識,故這句話出現在了《老子》的第二章開頭。因為修道的最終目的就是徹底脫离常人的層次,升華到高境界中去,故常人社會的一切標准、認識都是要摒棄的,不能執著的,故老子一下指出了高層次的理与常人之理不同,道家修道重點在修真上下功夫,故一開始便把這個本質上的東西講了出來。

《老子》第九章還講: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這是進一步闡述人們所追求的名与利,大家都認為是好,但不長久且會自取其禍,唯有修道方符合天理。“功成身退”歷朝歷代均解釋為“激流勇退”之意,這完全又曲解了原意了。怎么是激流勇退呢?是不是在人生中先要搏一番名利后才能稱得上急激流勇退呢?這完全不是老子提倡的,老子是叫修道的人根本就不要去追求世間的名与利或所謂成功。所以“功成身退”就不能僅從字面上理解了。這個“功”是修煉的專有名詞,它指的是修煉人的層次、果位,同時也是一种在另外空間的實實在在的物質,修煉人修出的東西就是這個,追求的也是這個。無論是修佛修道者隨著修煉的深入,心性的提高,在一個空間中就會從頭頂長出功來,這功源于同化宇宙根本特性“真、善、忍”,同時在師父的幫助下把修煉人的“德”這种物質(德后面將進一步闡述)演化而成。功是一种高能量物質,存在于另外空間,當一個人達到了其應該達到的修煉標准,即功長成了,就稱為“功成圓滿”,這是佛家的說法,道家老子講了“功成身退”,因為道家修煉是性命雙修(即不僅長層次高低的功,修煉心性,同時又修命),講究本體的轉化,把常人的肉身徹底轉化成高能量物質构成的身體即算修成了,“身退”即這個常人肉身退去取而代之修成的道體,即是“功成(功長成了)身退(肉身轉化)”便達到了“道”的境界了,所以是“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在論“道”中提出了“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三絕,歷代也是爭議頗多,不僅如此老子還進一步講到“絕學無懮”,“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里老子告訴修道者,人間所認為的“圣、智、仁、義、巧、利、學”都是私与欲或觀念,是要放棄的,因為第二章已講過了,人的認識与上面的理是反的,只有摒棄一切人之理方可返本歸真。老子接著說:“……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另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欲。”修道不僅要摒棄人的价值觀念,同時還應質朴純真,無私無欲。

在三十七篇論道中,老子談及的完全是与常人社會相反的理,談及了高層次理的真實情況,要修道就應該明白這個道理,后世人不理解了就說,這是老子以反理以啟發人的思維,甚至還說他的理是“消極、避世”,甚至曲解“功成身退”為一种處世圓滑的老滑頭。這實在令人悲哀。修煉人要修上去就得提高心性升華上去,如果世人所求所想對修道人也是對的那又如何提高呢?所以老子講了無私、無欲、無為。這個無為,就是無人世間的執著,人所追求的我不追求,人所向往,我恰恰要放棄,老子形容這种狀態是:

“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异于人,而貴食母。”

現在明白老子為什么說自己愚人之心﹐昏昏悶悶,獨頑且鄙,獨异于人,卻貴在守道了。

三、“道”不是宇宙終極之理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歷代的解釋都回避“道”不是終極之理,把“道法自然”特別解釋為:非道之外別有自然,為道所效法;所謂自然,便正指的是這种自然而然等等。這完全又是層次所限,睜著眼都要曲意解釋了。老子明确指出他亦不知“道”為誰之子,在天帝之前就已存在。這清楚地表明了老子的態度,明确告訴世人,他所談的“道”是他所能及的最高境界,但不是宇宙中的最高境界,不是最終的本源。而高于道的東西是什么他亦不知道了。這也是千古之謎,什么是“道”的更高層次?“道”可以創造万物,那么什么創造了“道”呢?只有“法輪大法”把這一切告訴了人:宇宙的最根本特性“真、善、忍”他是道的本源,物質、人體、生命、宇宙等一切,不僅有物質的存在形式,同時都包含了“真、善、忍”特性,鋪開講,非常复雜,道家、佛家都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表達對物質世界的認識,這都是一定層次上對宇宙大法“真、善、忍”的具體體現之論述,到了極高層次,用“真、善、忍”三個字就概括了,“道”就是宇宙特性“真、善、忍”在一定層次的表現形式之一种,說白了,老子的理就是我們這個銀河系范圍內的理,超出這個范圍老子的理就不一定正确了。

老子還講:“反者道之動”(“反動”一詞也源于此),道應是恒定的、不動的,但事物如果走向其反面,“道”就要動了,為什么?因為“真、善、忍”不僅創造了一切,也制約著一切,這是宇宙中存在的規律,當事物走向其反面時會加速其毀滅,道要動嘛,故老子又講“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這不是說上天要懲罰人,而是万事万物都循著天理運行,是因為万事万物的本源就是那么存在的,違背了他,當然是自取其禍,自取其亡了。(待續)

—-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代這位出身江南書香門第的小女孩──沈善寶,不僅能詩擅畫,甚至能用書畫換取錢財,承擔養家的重任。她不僅是神童,更是才華與擔當兼備的傳奇女生。
  • 明清時期,江南才女如群星閃耀。其中有一位傳奇閨秀席氏女,因擅長畫蘭而以「佩蘭」為號。她不僅能教丈夫寫詩,雙雙結為人間詩侶;而且驚世駭俗,成為「乾隆三大家」之首袁枚最推崇的女弟子。 席佩蘭,本名蕊珠,字韻芬,又號道華。她生於常熟望族,祖上世代為官,亦多文人雅士。她的祖父是大詩人吳偉業的外孫,有詩集四卷;兩位姑姑皆是閨秀詩人,二姑姑席仲田更有兩卷《綠窗小詠》,是家族引以為傲的才女。席佩蘭八九歲時,便熟讀《詩經》,以姑姑們為榜樣,鑽研詩藝,積澱了文思敏捷、辭令嫻雅的才華。
  • 蘇秦用錐刺大腿,提醒自己發憤苦讀;李勣為姊姊煮粥,不小心燒到鬍鬚。
  • 《三國演義》處處蘊含著古人的天機,只是我們有時會忽略那些東西,認為是迷信。劉備的坐騎叫「的盧」,人人都認為他妨主,以為不詳。可是真相卻像是龍馬,可以騰空。關鍵時刻救了劉備一命。
  • 明清之交的江南無錫,既有粱溪回流、蠡湖煙波之風光,也有名流薈萃、詩賦鼎盛之風流。這片吳中繁華之鄉,在閨秀文學盛況空前的時代,也孕育了一位以詩詞傳世的才女——顧貞立。
  • 「天地英靈之氣,不鍾於世之男子,而鍾於婦人。」明清以來,許多文人認同這一論點,重視女子才華,因而這一時期才女大量湧現,才女文學之繁榮,也大大超越以往的朝代。 古人品評明清才女,大多推舉商夫人為冠。這位商夫人,就是名重一時的江南賢媛商景蘭。富庶而風雅的江南大地,才、德、貌俱佳的名媛閨秀數不勝數,商夫人為何能居首位?她又具有怎樣的英靈之氣呢……
  • 伍子胥之父兄被楚平王殺害,他逃至吳國,說服吳王攻破楚國首都;越王句踐表面向吳求降,暗中發憤圖強,二十二年後一舉消滅吳國。
  • 在中國古代,像名醫扁鵲這樣對「病」與「死」有著極佳判斷力的醫生還有許多。本篇將介紹明朝醫籍中記載的幾位。
  • 西湖之畔,段家橋頭,有一處小攤格外引人矚目。攤位上擺著一幅幅頗具元人筆法的淡墨山水,畫作上題著娟秀的小楷——「黃媛介」,攤主恰恰是位布衣荊釵的少婦。一旦賺夠一日的生活費,她就匆匆收攤,不肯再作畫。 女子拋頭露面來養家糊口,在古代稱得上是一大奇聞。這位獨行特立的女子,正是晚明嘉興的名媛淑女黃媛介。她和姐姐黃媛貞,更是一對才女姐妹花。時人對她們有一段知名的評價……
  • 「我謝絮才,生長閨門,性耽書史,自慚巾幗,不愛鉛華……」一齣獨幕劇,一場獨角戲,吟唱著清代女子的才情與心志。這部雜劇名為《喬影》,甫問世就被之管弦,傳唱大江南北,其流行程度,頗似有井水處必歌柳永詞的盛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