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道”(二)

-- 为何一本修道的书却以文化形式流传下来 
font print 人气: 11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12月31日讯】《老子》与“道”(二)
三、老子之“道”
《老子》上篇共三十七章是论“道”的,故称之为《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论“德”,称之为《德经》,合二为一,该书又称之为《道德经》,共九九八十一章,全书便围绕“道”与“德”展开了。而后世的人将这两个字合一起“道德”,成为一个衡量人的品质或社会的专有名词。

正如在前面已指出,老子以后的人,均站在常人这个层次从字面上推测解释《老子》,离道甚远,甚至有的完全不能理解原意。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历代大都把这句话大抵理解为,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形成了,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就形成了,由此产生分争,结果反而不美、不善了。这完全是从字面上牵强附会发挥自己的东西,这句话非常明确,原意就是天下都以为的美,这是丑,天下都以为的善,这个是不善。人们绝不愿意承认自己认为的美是不美,自己认为的善是不善,故把这句大白话发挥出相反的内涵。为什么老子要这么说呢?在大觉者那一层次那一境界看常人社会的理,其实都是反的,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在上面都是反的。这是从常人走向修炼,从一修道开始就应懂得的常识,故这句话出现在了《老子》的第二章开头。因为修道的最终目的就是彻底脱离常人的层次,升华到高境界中去,故常人社会的一切标准、认识都是要摒弃的,不能执著的,故老子一下指出了高层次的理与常人之理不同,道家修道重点在修真上下功夫,故一开始便把这个本质上的东西讲了出来。

《老子》第九章还讲: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是进一步阐述人们所追求的名与利,大家都认为是好,但不长久且会自取其祸,唯有修道方符合天理。“功成身退”历朝历代均解释为“激流勇退”之意,这完全又曲解了原意了。怎么是激流勇退呢?是不是在人生中先要搏一番名利后才能称得上急激流勇退呢?这完全不是老子提倡的,老子是叫修道的人根本就不要去追求世间的名与利或所谓成功。所以“功成身退”就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了。这个“功”是修炼的专有名词,它指的是修炼人的层次、果位,同时也是一种在另外空间的实实在在的物质,修炼人修出的东西就是这个,追求的也是这个。无论是修佛修道者随着修炼的深入,心性的提高,在一个空间中就会从头顶长出功来,这功源于同化宇宙根本特性“真、善、忍”,同时在师父的帮助下把修炼人的“德”这种物质(德后面将进一步阐述)演化而成。功是一种高能量物质,存在于另外空间,当一个人达到了其应该达到的修炼标准,即功长成了,就称为“功成圆满”,这是佛家的说法,道家老子讲了“功成身退”,因为道家修炼是性命双修(即不仅长层次高低的功,修炼心性,同时又修命),讲究本体的转化,把常人的肉身彻底转化成高能量物质构成的身体即算修成了,“身退”即这个常人肉身退去取而代之修成的道体,即是“功成(功长成了)身退(肉身转化)”便达到了“道”的境界了,所以是“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在论“道”中提出了“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三绝,历代也是争议颇多,不仅如此老子还进一步讲到“绝学无懮”,“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里老子告诉修道者,人间所认为的“圣、智、仁、义、巧、利、学”都是私与欲或观念,是要放弃的,因为第二章已讲过了,人的认识与上面的理是反的,只有摒弃一切人之理方可返本归真。老子接着说:“……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另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修道不仅要摒弃人的价值观念,同时还应质朴纯真,无私无欲。

在三十七篇论道中,老子谈及的完全是与常人社会相反的理,谈及了高层次理的真实情况,要修道就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后世人不理解了就说,这是老子以反理以启发人的思维,甚至还说他的理是“消极、避世”,甚至曲解“功成身退”为一种处世圆滑的老滑头。这实在令人悲哀。修炼人要修上去就得提高心性升华上去,如果世人所求所想对修道人也是对的那又如何提高呢?所以老子讲了无私、无欲、无为。这个无为,就是无人世间的执著,人所追求的我不追求,人所向往,我恰恰要放弃,老子形容这种状态是: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现在明白老子为什么说自己愚人之心﹐昏昏闷闷,独顽且鄙,独异于人,却贵在守道了。

三、“道”不是宇宙终极之理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历代的解释都回避“道”不是终极之理,把“道法自然”特别解释为:非道之外别有自然,为道所效法;所谓自然,便正指的是这种自然而然等等。这完全又是层次所限,睁着眼都要曲意解释了。老子明确指出他亦不知“道”为谁之子,在天帝之前就已存在。这清楚地表明了老子的态度,明确告诉世人,他所谈的“道”是他所能及的最高境界,但不是宇宙中的最高境界,不是最终的本源。而高于道的东西是什么他亦不知道了。这也是千古之谜,什么是“道”的更高层次?“道”可以创造万物,那么什么创造了“道”呢?只有“法轮大法”把这一切告诉了人:宇宙的最根本特性“真、善、忍”他是道的本源,物质、人体、生命、宇宙等一切,不仅有物质的存在形式,同时都包含了“真、善、忍”特性,铺开讲,非常复杂,道家、佛家都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表达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这都是一定层次上对宇宙大法“真、善、忍”的具体体现之论述,到了极高层次,用“真、善、忍”三个字就概括了,“道”就是宇宙特性“真、善、忍”在一定层次的表现形式之一种,说白了,老子的理就是我们这个银河系范围内的理,超出这个范围老子的理就不一定正确了。

老子还讲:“反者道之动”(“反动”一词也源于此),道应是恒定的、不动的,但事物如果走向其反面,“道”就要动了,为什么?因为“真、善、忍”不仅创造了一切,也制约着一切,这是宇宙中存在的规律,当事物走向其反面时会加速其毁灭,道要动嘛,故老子又讲“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不是说上天要惩罚人,而是万事万物都循着天理运行,是因为万事万物的本源就是那么存在的,违背了他,当然是自取其祸,自取其亡了。(待续)

—-转自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三国演义》处处蕴含着古人的天机,只是我们有时会忽略那些东西,认为是迷信。刘备的坐骑叫“的卢”,人人都认为他妨主,以为不详。可是真相却像是龙马,可以腾空。关键时刻救了刘备一命。
  • 明清之交的江南无锡,既有粱溪回流、蠡湖烟波之风光,也有名流荟萃、诗赋鼎盛之风流。这片吴中繁华之乡,在闺秀文学盛况空前的时代,也孕育了一位以诗词传世的才女——顾贞立。
  • “天地英灵之气,不钟于世之男子,而钟于妇人。”明清以来,许多文人认同这一论点,重视女子才华,因而这一时期才女大量涌现,才女文学之繁荣,也大大超越以往的朝代。 古人品评明清才女,大多推举商夫人为冠。这位商夫人,就是名重一时的江南贤媛商景兰。富庶而风雅的江南大地,才、德、貌俱佳的名媛闺秀数不胜数,商夫人为何能居首位?她又具有怎样的英灵之气呢……
  • 伍子胥之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他逃至吴国,说服吴王攻破楚国首都;越王句践表面向吴求降,暗中发愤图强,二十二年后一举消灭吴国。
  • 在中国古代,像名医扁鹊这样对“病”与“死”有着极佳判断力的医生还有许多。本篇将介绍明朝医籍中记载的几位。
  • 西湖之畔,段家桥头,有一处小摊格外引人瞩目。摊位上摆着一幅幅颇具元人笔法的淡墨山水,画作上题着娟秀的小楷——“黄媛介”,摊主恰恰是位布衣荆钗的少妇。一旦赚够一日的生活费,她就匆匆收摊,不肯再作画。 女子抛头露面来养家糊口,在古代称得上是一大奇闻。这位独行特立的女子,正是晚明嘉兴的名媛淑女黄媛介。她和姐姐黄媛贞,更是一对才女姐妹花。时人对她们有一段知名的评价……
  • “我谢絮才,生长闺门,性耽书史,自惭巾帼,不爱铅华……”一出独幕剧,一场独角戏,吟唱着清代女子的才情与心志。这部杂剧名为《乔影》,甫问世就被之管弦,传唱大江南北,其流行程度,颇似有井水处必歌柳永词的盛况。
  • 曹操足智多谋,颜回大智若愚。
  • 在唐中宗、睿宗之时,武则天夺嫡之谋得逞,肆行不义之威,大唐的国祚差点脉断武则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诬告“谋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义士舍命护主,忠义的魄力震慑奸逆,改变了逆乱之势。
  • 炎帝幼女女娃溺死后化为精卫鸟,衔西山的木石填东海;麻姑成仙后,曾经历东海三次变成桑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