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稱呼」如何展現素養? 掌握幾個關鍵字

作者:容乃加
清 金廷標《曹大家授書圖》。(公有領域)
禮敬的稱呼表現文化素養,又增進人際祥和關係。圖:清 金廷標《曹大家授書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6355
【字號】    
   標籤: tags: , ,

人際交往中,提到彼此的親屬,包含配偶、血親、姻親等的機會不少,這時怎樣以「敬語」稱呼方表敬意,又怎樣用「謙詞」表現己方的謙讓之情呢?使用敬語和謙詞是中華文化的一環。展現優良的禮儀素養與謙和風度,實踐並不難,掌握幾個字就可以掌握關鍵。

中國歷朝歷代以「泱泱大國」、「禮儀之邦」見稱,人們在日常人際關係中,對他人的敬稱和對己方的謙稱,就是一種具體表現。現代化、全球化帶來了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的改變,從而,傳統禮儀文化也受到漠視,甚至「不知所指」漸漸成了普遍現象了。

在彼此的稱呼中如何展現誠敬的心和優雅的文化素養?基本上可掌握這幾個字──「令、家、舍、小、敝」,再謹記幾個「例外」用法,就八九不離「禮」則了。具體怎麼應用表示呢?請看:

凡是稱他人的親屬,在前頭加上一「令」字呈現敬意。

「令」表示好的、善的意思,如:「令德」、「令譽」。《詩經.大雅.卷阿》就有這樣的用法:「如圭如璋,令聞令望。」漢代鄭玄箋注:「令,善也。」形容人品德高尚,光彩煥煥有如貴重的圭、璋禮器,善聞善望斐然傳世。所以「令」這個好令譽,就從古代傳揚下來,成了對人最好的敬稱表徵了。「令」這個敬辭,應用廣及對方的各種親屬、親戚,而且對上尊下卑,無所不用。

應用方法:
稱對方父親令尊,稱對方母親令堂、令慈。例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令尊令堂待小生如骨肉,小生怎敢胡行,有汙娘子清心。」
稱別人的丈夫:令夫君。同時尊稱對方夫妻時,可用「賢伉儷」。
稱別人的妻子:令妻、令閣、令閫(閫,音同捆,古代稱婦女所居的內室)。
稱別人的兄弟姊妹:令兄、令弟、令姊、令妹。同時稱呼對方兄弟,可稱「賢昆仲」。
稱別人的兒、女、兒媳、女婿依序為:令郎、令公子;令媛、令愛;令婿、令媳。(同時尊稱對方父子時,可用賢橋梓。)
稱別人的岳父母:令岳丈、令岳翁;令岳母、令丈母。

變化:
對別人的父母親、配偶這些最親近的親屬也可以「尊」代替「令」來使用。例如:尊公、尊翁稱對方父親,尊堂、尊萱稱對方母親;尊夫君稱對方丈夫,尊夫人稱對方妻子。「尊駕」則是敬稱對方(也稱大駕、閣下、足下)。

例外:「令君」、「令公」 這二個稱呼,可能比較容易被誤用。「令君」並不是敬稱對方的丈夫。古時對中書令尊稱「令君」,後來亦稱位居樞要的大臣為「令君」。又對縣長也稱「令君」。

中唐以後,節度使累加中書令、尚書令之職,皆以「令公」稱之。例如,《魏書.卷四八.列傳.高允》:「高宗重(高)允,常不名之,恆呼為『令公』。」

*「家、舍、小」外加一「敝」都是自謙的表示。

應用方法:
(一)凡向人提起自己的尊輩,就冠上「家」字。如:

稱祖父母:家祖父母。
稱父、母:家父、家嚴、家君(稱父親);家母、家慈(稱母親)。
稱岳父母:家岳、家岳父;家岳母。
稱翁姑(丈夫的父母):家翁、家婆母。

還有稱平輩中年齡或排行長於己的兄、嫂子和姊姊、姊夫,也可冠上「家」字,稱為家兄、家嫂,家姊、家姊夫。

變化:
稱自己丈夫、妻子自成一格,自稱丈夫常用外子、拙夫,自稱妻子常用內子、內人、內助、拙荊。

(二)凡稱自己平輩,如弟弟、妹妹與其配偶,則冠一「舍」字。
稱弟弟叫舍弟,稱妹妹叫舍妹;稱弟弟的配偶為舍弟媳,稱妹妹的配偶為舍妹婿。

(三)凡稱自己的晚輩(卑親屬),就冠上「小」字;自稱也可用「小」字。
如向人提起自己的兒子,就稱小兒、小犬、小豚,稱女兒叫小女。

男性對朋友或熟人謙稱「小弟」,「小可」也是謙稱自己(自謙低微),如《水滸傳》第一二回:「小可數年前到東京應武舉時,便聞制使大名。」

(四)稱自家姻親或朋友,可用「敝」字;自稱也可用「敝」字。
例如,妻子的兄弟是自己的內兄、內弟,對人謙稱時,就稱敝內兄、敝內弟。對人謙稱自己的朋友為敝友。對人謙稱自己叫「敝人」,如:「敝人不知忌諱,請多見諒!」

變化:亡故的親屬怎稱呼?

若親屬已經亡故時,稱亡故尊輩就冠一「先」,如稱亡故父親為先父、先嚴、先考;稱亡故母親為先母、先慈、先妣;稱亡故平輩可冠上「亡」字,如稱亡故的配偶亡夫、亡妻。

後語

在現代化衝擊下,人際間的敬語、謙詞的稱呼在生活中幾乎「沒沒」無聞了。更糟糕的是,無神論讓中國人摒棄傳統文化,摒棄謙謙君子的素養,謙辭敬語也被黨文化銷毀了,暴戾鬥爭取代了祥和謙讓。反觀東亞文化圈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日、韓文化裡,都留存著十分發達的謙詞敬語的語言文化。從今而後,如果能復興傳統中華文化,找回禮敬之意、謙虛之心,融入生活中去實踐,人與人之間親近祥和的關係應會有重返的一天。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