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的藝術與人生

文/孫書香
南宋 馬遠《寒江獨釣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6200
【字號】    
   標籤: tags: , ,

無畫處皆成妙境

留白,也稱「餘玉」,是中國畫的藝術表現手法,表面意思就是預留空白。留白並不是空無,而是無物勝有物,無畫處皆成妙境。

南宋馬遠的畫,一般只畫一角或半邊,其餘都是留白。《寒江獨釣圖》中,一漁翁垂釣於一葉小舟上,小舟載於煙波之上,整幅無一滴水,卻讓人感到滿幅水汽,方寸之畫竟有空遠浩渺之境。

在長幅的《華燈侍宴圖》上,馬遠將景色分三部分:三分之一寫實;三分之一朦朧虛景;三分之一完全留白。如果去掉留白,這幅畫的意境就沒有了。

山之巔或山腰處的「空白」,可以喻指空靈的浮雲或迷霧,山腳下的「空白」,可以喻指淼淼水域或無垠之塵壤。一幅畫面的不同「空白」,與不同實景相配,便可以產生不同的喻指。

宋 馬遠《華燈侍宴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中國畫中「留白」的處理,也會使畫面「氣韻生動」。畫中空白穿行於畫中空間,形成了「氣」,氣連屬、運轉畫中的空間,帶出一股迴旋而不隨意旁泄的動勢,使畫面仿佛有了「呼吸」一樣,這就是氣韻生動。

說中國畫是「散點透視」,其實還是用西方概念套中國畫,因為中國畫主要是寫意不寫形 ,沒有「透視」 的概念,也不是用「對角線」或「對角構圖」能概分析的,這是另一套審美系統了。

畫面右下或右下角這個位置,是人視線習慣的落點,在《易經》中被稱「亥」位,如果把中國方塊漢字看成一幅畫,其間的疏密流走,最末收筆處也常常是向右或右下,這是氣收局「呼應開合」之處。

李迪的《楓鷹雉雞圖》,踞於左上枝頭的鷹,俯窺右下方的一隻雉雞,急速逃竄向「亥」位而去。從左上至右下方,整幅畫用一個「氣勢」,造成了懸念,使畫面充滿張力。

南宋 李迪《楓鷹雉雞圖》(公有領域)

中國畫的「留白」,也體現了傳統文化宇宙觀,「白」是「無」、是「虛」,落到畫面上,便是「無中生有」的「虛景」,有無之間,虛實相生,如同太極八卦的陰陽黑白圖,世間萬物的生發變化與循環往復,都在其中了。

留白的人生

「留白」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更是深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

留白更像一種中庸之道,所謂「水滿則溢,月滿則虧」,所謂「花看半開,酒飲微醺」,這是古人認為的人生最好狀態。而「君子之交淡如水」,從某種角度上,也是為人處世的留白。

知人不必言盡,責人不必苛盡,才能不可傲盡,鋒芒不可露盡,有功不可邀盡,得寵不可恃盡,有理不必搶盡,富貴不必享盡,留三分餘地於人,留些後路於己,便是無聲的成全。人與人、人與事之間多一份留白,可進退自如,達圓融練達之境。@*#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藝術是人類文明的智慧結晶,追溯歷史,藝術的起源往往與信仰有關。當人們的某種思想感情太過強烈時,就會將其表達出來,用歌聲、用圖畫、用舞蹈。在上古時期,人們對神明的敬仰之心、虔誠之意超越於其它的任何一種感情,因此,在任何一種人類藝術的濫觴階段,我們最常看見的就是描繪天國神佛的作品。
  • 除了表達對天國世界的崇敬與嚮往,藝術的另一個重要的功能是忠實的刻畫自然的風景、人類的生活以及其背後所蘊涵的思想精神。中世紀的西方藝術與中國古代的藝術皆偏重寫意,而文藝復興後的西方藝術更為著重體現表面形式之美好、真實和細膩。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前的傳統藝術,無論東方或西方皆以光明為基調、著力維護人性之善與道德價值觀。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