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軼聞

文姬歸漢淒又美(3)

作者:劉學銚 教授
《畫麗珠萃秀》冊之「蔡文姬」,清赫達資繪,梁詩正題。(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042
【字號】    
   標籤: tags: , ,

第四拍

無日無夜兮不思我鄉土,稟氣含生兮莫過我最苦。天災國亂兮人無主,唯我薄命兮沒戎虜。俗殊心異兮身難處,嗜欲不同兮誰可與語。尋思涉歷兮何難阻,四拍成兮益悽楚。

第五拍

雁南征兮欲寄邊心(或作聲),雁北歸兮為得漢音。雁飛高兮邈難尋,空腸斷兮思愔愔(讀如因,安閒、和樂之意)。攢眉向月兮撫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彌「深」。

第六拍

冰霜凜凜兮身苦寒,飢對肉酪兮不能餐。夜間隴水兮聲嗚咽,朝見長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難(行李此處作使者、使人解),六拍悲來欲罷彈。

第七拍

日暮風悲兮邊聲四起,不知愁心兮說向誰是。原野蕭條兮烽戎萬里,俗賤老弱兮少壯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壘(葺,音欺,初意以茅草覆蓋房屋為葺,後世則以一切營繕皆稱為葺),牛羊滿地(一作野)兮聚如蜂蟻。草盡水竭兮羊馬皆徙,七拍流恨兮惡居於此。

第八拍

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茲八拍兮擬排憂,何知曲成兮轉悲愁。

第九拍

天無涯兮地無邊,我心愁兮亦復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駒之過隙,然不得歡樂兮當我之盛年。怨兮欲問天,天蒼蒼兮上無緣。舉頭仰望兮空雲煙,九拍懷情兮誰為傳?

第十拍

城頭烽火不曾滅,疆場征戰何時歇。殺氣朝朝衝塞門,胡風夜夜吹邊月。故鄉隔兮音塵絕,哭無聲兮氣將咽。一生辛苦兮緣別離,十拍悲深兮淚成血。

第十一拍

我非貪生而惡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歸桑梓,死當埋骨兮長己矣。日居月諸兮在戎壘,胡人寵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恥,愍之念之兮生長邊鄙。十有一拍兮因茲起,哀響兮徹心髓。

第十二拍

東風應律兮暖氣多,漢家天子兮布陽和(陽和意為春天之和暖)。羌胡踏舞兮共謳歌,兩國交歡兮罷兵戈。忽逢漢使兮稱近詔,遣千金兮贖妾身。喜得生還兮逢聖君,嗟別二子(或作稚子)兮會無因。十有二拍兮哀樂均,去住兩情兮誰具陳。

第十三拍

不謂殘生兮却得旋歸,撫抱胡兒兮泣下霑衣。漢使迎我兮四牡騑騑(騑音非,本意為古時四馬駕車,中間兩匹馬稱服馬,兩旁之馬稱騑馬,四牡騑騑,語出《詩經‧小雅‧四牡》),胡兒號兮誰得知。與我生死兮逢此時,愁為子兮日無光輝。焉得羽翼兮將汝歸,一步一遠兮足難移。魂消影絕兮恩愛遺,十有三拍兮弦急調悲,肝腸攪刺兮人莫我知。

第十四拍

身歸國兮兒莫知隨,心懸懸兮長如饑。四時萬物兮有盛衰,唯有愁苦兮不暫移。山高地闊兮見汝無期,更深夜闌兮夢汝來斯。夢中執手兮一喜一悲,覺後痛吾心兮無休歇時。十有四拍兮涕淚交垂,河水東流兮心是思。

第十五拍

十五拍兮節調促,氣填胸兮誰識曲。處穹廬兮偶殊俗,願歸來兮天從欲。再還漢國兮歡心足,心有憶兮愁轉深。日月無私兮曾不照臨,子母分離兮意難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參(商、參都是星座名稱,相隔遙遠,永不相遇),生死不相知兮何處尋。

第十六拍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與兒兮各一方。日東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隨兮空斷腸。對萱草兮徒想憂忘,彈鳴琴兮情何傷。今別子兮歸故鄉,舊怨平兮新怨長。泣血仰頭兮訴蒼蒼,生我兮獨罹此殃(此句《楚辭後語》及《詩紀》皆作「胡為生我兮獨罹此殃」)。

第十七拍

十七拍兮心鼻酸,關山阻修兮行路難。去時懷土兮心無緒,來時別兒兮思漫漫。塞上黃蒿兮枝枯葉乾,沙場白骨兮刀痕箭瘢。(瘢,音般,意為疤痕)。風霜凜凜兮春夏寒,人馬饑虺(虺,音毁,本意為小蛇或毒蛇。《全漢詩》虺作豗,意為骨肉。)兮骨肉單。豈知重得兮入長安,歎息欲絕兮淚闌干。

第十八拍

胡笳本出自胡中,綠(此字《詩紀》作緣,應屬正確)琴翻出兮音律同。十八拍兮曲雖終,響有餘兮思未窮。是知絲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樂各隨人心兮有變則通,胡與漢兮異域殊風。天與地隔兮子母西東,苦我怨氣兮浩於長空。六合離兮受之應不容(「離」字《楚辭後語》、《詩紀》均作「雖廣」,則此句應為「六合雖廣兮受之應不容」,似更好)。

金朝張瑀所繪《文姬歸漢圖》。(公有領域)

這篇《胡笳十八拍》完成後,在中原地區廣為流傳,其中若干句子大有《楚辭》的餘韻,像第八拍中的「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我不負天兮神何殛我越荒州?」這樣的句子跟屈原的《天問》何其相似?在人力無可奈何之餘,似乎只有無語問蒼天了,而這種出自內心深處的詰問,其中悲憤之情難以遇阻,可以說是一字一淚,句句無不扣人心弦,讀來真是震撼人心,《胡笳十八拍》可以說是一篇傳唱千古不朽的文學作品,希望透過本文的介紹,能有夠氣魄的音樂家將之編成曲調(樂譜),讓這幕悲歡離合哀怨情懷的歷史過程,重現於今日,流傳到後代,使曲調藉文辭並稱雙美。

後代學者對於《胡笳十八拍》這一篇淒美而又雋永的文學作品,是否出自於蔡文姬之手,又有了不同的看法,大致上可分為肯定與否定兩種看法。持肯定看法的,在古代有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愈、王安石二人,此外黃庭堅、羅貫中等人,在近現代學人中,郭沫若氏主張最力,他不但著專文討論《胡笳十八拍》,而且還編製了戲劇《蔡文姬》,讚歎《文姬歸漢》是美事一樁(在京劇中就有《文姬歸漢》這齣戲)。郭氏認為《胡笳十八拍》是自屈原《楚辭》以來,最具情感跟文采的長篇抒情詩,他認為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過被虜、逼婚、生子而後再歸漢的經歷,根本無出這樣感人肺腑的詩篇。

他更進一步推測,如果真有這麼一個代蔡文姬「立言」的作者,那麼這個人本身就是一個文學大家,既有這麼一個文學大家,何以不見其它相類似的作品?郭氏這種看法有其成立的理由,試想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跟蔡文姬相同的遭遇,怎麼可能寫出未經歷過的事?假如這個「代言」的人是男性,就更不可能理解女人天生母性的情懷,試看《胡笳十八拍》中從第一拍至第十六拍,一再出現母子連心難以割捨的親情,以及分離後的哀傷、思念的苦楚,所以認為蔡文姬就是《胡笳十八拍》的原創者,應該是可以成立的。

可是也有一些人,認為《胡笳十八拍》不是蔡文姬所原創,而是由他人借蔡文姬之名而作的,這些文人雅士在古代有唐宋八大家的蘇東坡、王世貞、胡應麟等,在近現代則有劉大傑等人。所根據的理由大約有以下四個:其一是指詩中第十拍有「城頭烽火不曾滅,疆場征戰何時歇。殺氣朝朝衝塞門,胡風夜夜吹邊月。」這四句,認為跟歷史事實不符,他們根據史實,認為東漢時南匈奴已經內附,何來「城頭烽火不曾滅」之事?當就更沒有「疆場征戰何時歇」了。

其次,認為詩中第六拍有「夜聞隴水兮聲嗚咽,朝見長城兮路杳漫」這兩句以及第十七拍有「去時懷土兮枝枯葉乾」句,(這句在《詩紀》中作以下三句:去時懷土兮心無緒,來時別兒兮思漫漫。塞上黃蒿兮枝枯葉乾。)認為這幾句中的隴水、長城、塞上都跟蔡文姬被擄去的河東平陽,有很大的距離,如果確為蔡文姬所作,何以會把不相干的地名,扯到詩裡面來?其三,認為《後漢書》、《昭明文選》、《玉台新詠》、《晉書‧樂志》等歷史文獻,都沒有提到蔡文姬曾作有《胡笳十八拍》,因此斷定在唐以前並沒有這首詩,更進而認定是唐代文人所偽造的。其四,從《胡笳十八拍》的風格,體裁以語彙結構這幾方面看,像第十拍中的「殺氣朝朝衝塞門,胡風夜夜吹邊月」這兩句,煉字精巧、對仗工整,而且平仄諧調,這在東漢以前極為少見;如果再從修辭精煉度看,像第十七拍最後一句「歎息欲絕兮淚闌干」,這句中的「淚闌干」,似乎是唐詩中才開始有的,凡此都可以證明《胡笳十八拍》不是蔡文姬所作,而且極可能是唐代人所偽作的。

這種持否定的說法,看起來也似乎滿有道理,但是如果仔細推敲,又有很大的討論空間。雖說自第二個呼韓邪單于附漢之後,在理論上漢、匈之間應該沒有戰爭了,不錯大規模的戰爭確實少了,可是局部性的,小規模戰鬥,依然史不絕書。對朝廷而言,大規模的戰爭,才算戰爭,可是對平民百姓而言,局部性的,小規模的衝突,也是戰爭,因為平民百姓身受其害,當然視同戰爭。其次,文學作品不宜以科學實證的思考模式去探究,否則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都將受到懷疑,像晉時陶淵明《飲酒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何其工整、何其美妙,至於陶淵明家是否面對南山,東有竹籬,似乎都不重要了。如果真要字字考證、句句斟酌是否合於時代背景,地理條件,這就不免陷於深文周內,失去文學欣賞的韻味了。更何況文學作品有時不免作誇張性的描述,所以說抓出幾個不對稱的地名,而加以否定,就文學而言,顯得相當的可笑。至於像《後漢書》等古文獻未曾加以收錄,進而加以否定,就似乎更站不住了。要知道這首《胡笳十八拍》就當時社會背景來看,跟「溫柔敦厚」的原則不合,所以才沒有加以收錄。更何況史傳未曾加以收的人、事、物太多了,如果都以史傳無錄而加以否定,試問這合理嗎?至於風格、體裁,用辭方面,或過於工整、精煉,難道就不可以是蔡文姬獨創的嗎?當初《胡笳十八拍》面世後,市井傳唱,在流傳的過程中,好事的文人雅士,也可能憑己意加以修改,然後再流傳下去,全詩一千二百多字,只有「殺氣朝朝衝塞門,胡風夜夜吹邊月」兩句對仗過於工整,難道不會是後世文人的修改?而「淚闌干」一詞,也可能是在這種情形之下出現的,更何況早於蔡文姬的《吳越春秋》跟《周易參同契》也曾出現過,前面說過蔡邕是個飽學之士,曾經勘定經書,蔡文姬家學淵源,很可能也曾讀過《吳越春秋》這些書,用了「淚闌干」也是很自然的事。所以說持否定論者的說法,未必十分站得住;其實一篇文學作品,是否淒美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

《胡笳十八拍》毫無疑問的是一篇好作品,作者蔡文姬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她回到漢地後,曹操也賞識她的才華。以前她的父親蔡邕曾經著手撰著《續漢書》(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漢史》),王允不同意蔡邕完成這部書,蔡邕後來死在獄中,這部書也就半途而廢。曹操既然深知蔡文姬的能耐,就希望能由她來完成《續漢書》,很可惜的是《續漢書》到底有沒在蔡文姬手中完成,歷史上並沒有留下紀錄,或許撰著《後漢書》的范曄曾經看過《續漢書》,然後亡佚的。到了唐朝時詩人劉商,也曾經以《胡笳十八拍》為名寫了一組詩,除第一拍十句外,其餘十七拍每拍都是八句,如果與蔡文姬的原作對照著讀,別有一番風味。此外南朝宋的吳邁遠、南朝梁的陶弘景都曾以《胡笳曲》為題寫下名詩,這些名作都收錄在宋代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卷五十九裡面,可以翻閱參考。此外唐代詩人劉商也作了《胡笳十八拍》,也非常具有可讀性,像第十四拍中的「莫以胡兒可羞恥,恩情亦各言其子。手中十指有長短,截之痛惜皆相似,……」寫蔡文姬跟她在匈奴所生兒子分離時的心境,讀來令人心酸,這篇文章在北京中華書局《全唐詩》第十冊頁3450~3453,這裡就引全詩了。(全文完)@#

作者部落格:https://www.professorliu.club/2020/05/return.html

點擊文姬歸漢淒又美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岳飛帶著岳家軍留下了「忠」的文化,成了後世愛國志士永恆追尋的目標,文天祥自年少之時也是追尋這目標:發憤讀書考取狀元,組織義軍抵抗蒙古。
  • 大家知道歷史上有哪些知名才女嗎?比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出自誰的筆下?中國歷史上唯一參與撰寫24史的女性又是誰呢?我們今天就來講一講中國古代的四大才女......
  • 蔡文姬生於公元177年,名琰,字昭姬,後為避司馬昭諱,改為文姬,是東漢陳留郡圉縣(今河南杞縣人)。蔡家是圉縣的大戶人家,家境十分富裕,圉縣人傑地靈,歷代名人輩出。其父蔡邕是一位大文學家,生平藏書甚富。他的《蔡中郎集》流傳於世,他參與書寫的「熹平石經」,為後世校訂儒家七經的刻石。蔡邕的書法「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蔡邕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是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焦尾琴的製作者。
  • 《胡笳十八拍》的作者是蔡琰,字文姬,生當東漢末世董卓擅權、跟曹操崛起的時代,她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邕,音庸,意同壅)的女兒,而蔡邕據史傳所載是周文王之子蔡叔的後裔,因為受封蔡國,於是就以封邑為姓。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