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轶闻

文姬归汉凄又美(3)

作者:刘学铫 教授
《画丽珠萃秀》册之“蔡文姬”,清赫达资绘,梁诗正题。(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042
【字号】    
   标签: tags: , ,

第四拍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俗殊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何难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第五拍

雁南征兮欲寄边心(或作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肠断兮思愔愔(读如因,安闲、和乐之意)。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第六拍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间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行李此处作使者、使人解),六拍悲来欲罢弹。

第七拍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戎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葺,音欺,初意以茅草覆盖房屋为葺,后世则以一切营缮皆称为葺),牛羊满地(一作野)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

第八拍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转悲愁。

第九拍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为传?

第十拍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第十一拍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己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兮彻心髓。

第十二拍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汉家天子兮布阳和(阳和意为春天之和暖)。羌胡踏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逢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二子(或作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谁具陈。

第十三拍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霑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騑音非,本意为古时四马驾车,中间两匹马称服马,两旁之马称騑马,四牡騑騑,语出《诗经‧小雅‧四牡》),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第十四拍

身归国兮儿莫知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有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第十五拍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心有忆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参(商、参都是星座名称,相隔遥远,永不相遇),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第十六拍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萱草兮徒想忧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生我兮独罹此殃(此句《楚辞后语》及《诗纪》皆作“胡为生我兮独罹此殃”)。

第十七拍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瘢,音般,意为疤痕)。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虺(虺,音毁,本意为小蛇或毒蛇。《全汉诗》虺作豗,意为骨肉。)兮骨肉单。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

第十八拍

胡笳本出自胡中,绿(此字《诗纪》作缘,应属正确)琴翻出兮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未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母西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离兮受之应不容(“离”字《楚辞后语》、《诗纪》均作“虽广”,则此句应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似更好)。

金朝张瑀所绘《文姬归汉图》。(公有领域)

这篇《胡笳十八拍》完成后,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其中若干句子大有《楚辞》的余韵,像第八拍中的“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神何殛我越荒州?”这样的句子跟屈原的《天问》何其相似?在人力无可奈何之余,似乎只有无语问苍天了,而这种出自内心深处的诘问,其中悲愤之情难以遇阻,可以说是一字一泪,句句无不扣人心弦,读来真是震撼人心,《胡笳十八拍》可以说是一篇传唱千古不朽的文学作品,希望透过本文的介绍,能有够气魄的音乐家将之编成曲调(乐谱),让这幕悲欢离合哀怨情怀的历史过程,重现于今日,流传到后代,使曲调藉文辞并称双美。

后代学者对于《胡笳十八拍》这一篇凄美而又隽永的文学作品,是否出自于蔡文姬之手,又有了不同的看法,大致上可分为肯定与否定两种看法。持肯定看法的,在古代有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王安石二人,此外黄庭坚、罗贯中等人,在近现代学人中,郭沫若氏主张最力,他不但著专文讨论《胡笳十八拍》,而且还编制了戏剧《蔡文姬》,赞叹《文姬归汉》是美事一桩(在京剧中就有《文姬归汉》这出戏)。郭氏认为《胡笳十八拍》是自屈原《楚辞》以来,最具情感跟文采的长篇抒情诗,他认为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被虏、逼婚、生子而后再归汉的经历,根本无出这样感人肺腑的诗篇。

他更进一步推测,如果真有这么一个代蔡文姬“立言”的作者,那么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文学大家,既有这么一个文学大家,何以不见其它相类似的作品?郭氏这种看法有其成立的理由,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跟蔡文姬相同的遭遇,怎么可能写出未经历过的事?假如这个“代言”的人是男性,就更不可能理解女人天生母性的情怀,试看《胡笳十八拍》中从第一拍至第十六拍,一再出现母子连心难以割舍的亲情,以及分离后的哀伤、思念的苦楚,所以认为蔡文姬就是《胡笳十八拍》的原创者,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可是也有一些人,认为《胡笳十八拍》不是蔡文姬所原创,而是由他人借蔡文姬之名而作的,这些文人雅士在古代有唐宋八大家的苏东坡、王世贞、胡应麟等,在近现代则有刘大杰等人。所根据的理由大约有以下四个:其一是指诗中第十拍有“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这四句,认为跟历史事实不符,他们根据史实,认为东汉时南匈奴已经内附,何来“城头烽火不曾灭”之事?当就更没有“疆场征战何时歇”了。

其次,认为诗中第六拍有“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这两句以及第十七拍有“去时怀土兮枝枯叶干”句,(这句在《诗纪》中作以下三句: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认为这几句中的陇水、长城、塞上都跟蔡文姬被掳去的河东平阳,有很大的距离,如果确为蔡文姬所作,何以会把不相干的地名,扯到诗里面来?其三,认为《后汉书》、《昭明文选》、《玉台新咏》、《晋书‧乐志》等历史文献,都没有提到蔡文姬曾作有《胡笳十八拍》,因此断定在唐以前并没有这首诗,更进而认定是唐代文人所伪造的。其四,从《胡笳十八拍》的风格,体裁以语汇结构这几方面看,像第十拍中的“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这两句,炼字精巧、对仗工整,而且平仄谐调,这在东汉以前极为少见;如果再从修辞精炼度看,像第十七拍最后一句“叹息欲绝兮泪阑干”,这句中的“泪阑干”,似乎是唐诗中才开始有的,凡此都可以证明《胡笳十八拍》不是蔡文姬所作,而且极可能是唐代人所伪作的。

这种持否定的说法,看起来也似乎满有道理,但是如果仔细推敲,又有很大的讨论空间。虽说自第二个呼韩邪单于附汉之后,在理论上汉、匈之间应该没有战争了,不错大规模的战争确实少了,可是局部性的,小规模战斗,依然史不绝书。对朝廷而言,大规模的战争,才算战争,可是对平民百姓而言,局部性的,小规模的冲突,也是战争,因为平民百姓身受其害,当然视同战争。其次,文学作品不宜以科学实证的思考模式去探究,否则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都将受到怀疑,像晋时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何其工整、何其美妙,至于陶渊明家是否面对南山,东有竹篱,似乎都不重要了。如果真要字字考证、句句斟酌是否合于时代背景,地理条件,这就不免陷于深文周内,失去文学欣赏的韵味了。更何况文学作品有时不免作夸张性的描述,所以说抓出几个不对称的地名,而加以否定,就文学而言,显得相当的可笑。至于像《后汉书》等古文献未曾加以收录,进而加以否定,就似乎更站不住了。要知道这首《胡笳十八拍》就当时社会背景来看,跟“温柔敦厚”的原则不合,所以才没有加以收录。更何况史传未曾加以收的人、事、物太多了,如果都以史传无录而加以否定,试问这合理吗?至于风格、体裁,用辞方面,或过于工整、精炼,难道就不可以是蔡文姬独创的吗?当初《胡笳十八拍》面世后,市井传唱,在流传的过程中,好事的文人雅士,也可能凭己意加以修改,然后再流传下去,全诗一千二百多字,只有“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两句对仗过于工整,难道不会是后世文人的修改?而“泪阑干”一词,也可能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出现的,更何况早于蔡文姬的《吴越春秋》跟《周易参同契》也曾出现过,前面说过蔡邕是个饱学之士,曾经勘定经书,蔡文姬家学渊源,很可能也曾读过《吴越春秋》这些书,用了“泪阑干”也是很自然的事。所以说持否定论者的说法,未必十分站得住;其实一篇文学作品,是否凄美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胡笳十八拍》毫无疑问的是一篇好作品,作者蔡文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她回到汉地后,曹操也赏识她的才华。以前她的父亲蔡邕曾经着手撰著《续汉书》(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汉史》),王允不同意蔡邕完成这部书,蔡邕后来死在狱中,这部书也就半途而废。曹操既然深知蔡文姬的能耐,就希望能由她来完成《续汉书》,很可惜的是《续汉书》到底有没在蔡文姬手中完成,历史上并没有留下纪录,或许撰著《后汉书》的范晔曾经看过《续汉书》,然后亡佚的。到了唐朝时诗人刘商,也曾经以《胡笳十八拍》为名写了一组诗,除第一拍十句外,其余十七拍每拍都是八句,如果与蔡文姬的原作对照着读,别有一番风味。此外南朝宋的吴迈远、南朝梁的陶弘景都曾以《胡笳曲》为题写下名诗,这些名作都收录在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卷五十九里面,可以翻阅参考。此外唐代诗人刘商也作了《胡笳十八拍》,也非常具有可读性,像第十四拍中的“莫以胡儿可羞耻,恩情亦各言其子。手中十指有长短,截之痛惜皆相似,……”写蔡文姬跟她在匈奴所生儿子分离时的心境,读来令人心酸,这篇文章在北京中华书局《全唐诗》第十册页3450~3453,这里就引全诗了。(全文完)@#

作者部落格:https://www.professorliu.club/2020/05/return.html

点击文姬归汉凄又美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岳飞带着岳家军留下了“忠”的文化,成了后世爱国志士永恒追寻的目标,文天祥自年少之时也是追寻这目标:发愤读书考取状元,组织义军抵抗蒙古。
  • 大家知道历史上有哪些知名才女吗?比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自谁的笔下?中国历史上唯一参与撰写24史的女性又是谁呢?我们今天就来讲一讲中国古代的四大才女......
  • 蔡文姬生于公元177年,名琰,字昭姬,后为避司马昭讳,改为文姬,是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人)。蔡家是圉县的大户人家,家境十分富裕,圉县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其父蔡邕是一位大文学家,生平藏书甚富。他的《蔡中郎集》流传于世,他参与书写的“熹平石经”,为后世校订儒家七经的刻石。蔡邕的书法“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焦尾琴的制作者。
  • 《胡笳十八拍》的作者是蔡琰,字文姬,生当东汉末世董卓擅权、跟曹操崛起的时代,她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邕,音庸,意同壅)的女儿,而蔡邕据史传所载是周文王之子蔡叔的后裔,因为受封蔡国,于是就以封邑为姓。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