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國王的藝術狂想:神話、夢幻、折衷的佩納宮

文/菲利普·巴特勒(PHIL BUTLER) 翻譯/陳遇
1755年,一場巨大的地震大面積摧毀了現在佩納宮所在地的修道院。之後,修道院遺址一直處於荒廢狀態,直到斐迪南二世開始建構他的宮殿願景。相傳宮殿中的禮拜堂是在聖母瑪利亞顯聖之後為了紀念而建造的。(Luis Duarte/PSML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74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在鬱鬱蔥蔥的綠色山頂上,一座色彩繽紛的夢幻城堡向下俯瞰著里斯本和葡萄牙里維埃拉(the Portuguese Riviera,譯注:里斯本西部富裕的沿海地區)。這是象徵葡萄牙民族榮耀的佩納宮(Palácio da Pena),不僅擁有經典迷人的浪漫主義風格建築,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的世界文化遺產。這座顏色鮮明的城堡更常被視為葡萄牙的七大奇蹟之一。

1755年,一場強烈地震大面積摧毀了佩納宮原址上的修道院。自此,修道院遺址便一直處於荒廢狀態,直到國王斐迪南二世(King Ferdinand II)開始建構他的宮殿願景。

佩納宮由葡萄牙王后瑪麗亞二世(Queen Mary II)和丈夫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國王所建,顯示了這位來自奧地利的王子對於扶植葡萄牙在地藝術發展的投入。(Luis Duarte/PSML提供)

佩納宮興建於1839至1854年,在斐迪南二世的指示下,將位址選在海崖聖母小禮拜堂(sacred chapel Our Lady of Penha)和後來的熱羅尼莫斯修道院(Hieronymite monastery)的地基之上。德國建築師威廉‧路德維希‧馮‧埃施韋格(Baron Wilhelm Ludwig von Schewge)精心創造了這座融合新羅馬風格、新哥徳、復興式(Neo-Manueline)、印度哥德式以及新摩爾式(Neo-Moorish styles)風格的宮殿建築。在斐迪南國王和瑪麗亞二世王后(Queen Maria II)的積極參與下,這位遊歷豐富的建築師為佩納宮塑造出充滿生氣又兼容並蓄的風格。

在城堡內外隨處可見國王斐迪南二世的獨特品味,融合了神話與各式藝術風格,並帶有一絲夢幻感。斐迪南二世是一名狂熱的藝術家,他高度混和折衷的風格在宮殿中隨處可見,處處顯示了這位來自奧地利的王子對於扶植葡萄牙在地藝術發展的投入。

城堡的外觀保留了許多修道院原本的元素。從遠處觀望,女王露台(Queen’s Terrace)和醒目的紅色鐘樓與其它處鮮豔的黃色、紫色和粉紅色部分形成明顯的對比。在節慶期間,佩納宮則會十分應景地加上各式寓言故事雕刻、宗教人物形象,以及色彩繽紛的葡萄牙磁磚。

不僅城堡的外部,佩納宮的內部空間也同樣延續著外觀的華麗與獨特的風格。

佩納宮的大廳(Great Hall)和內部房間延續著外觀的華麗與獨特的風格。(Angelo Hornak/PSML提供)

佩納宮王室餐廳(royal dining room)的前身是熱羅尼莫斯修道院僧侶的食堂。大餐桌和其它裝飾物是於1866年委託里斯本藝術家卡薩‧加斯帕(Casa Gaspar)製作的。

佩納宮的禮拜堂原為修道院的一部分,於1840年併入後來的宮殿內。相傳宮殿中的禮拜堂是在聖母瑪利亞顯聖之後為了紀念而建造的。禮拜堂內有著文藝復興時期法國雕刻家兼建築師尼古勞‧錢特琳(Nicolau Chantereine)製作的雪花石膏祭壇屏風,斐迪南二世特地將其重置於此。

佩納宮的禮拜堂原為修道院的一部分,於1840年併入後來的宮殿內。在此可見文藝復興時期法國雕刻家兼建築師尼古勞‧錢特琳(Nicolau Chantereine)製作的雪花石膏祭壇屏風,斐迪南二世將其重置於此。(EMIGUS/PSML提供)

公園(Parque da Pena)有著迷宮般的小徑和道路,連接佩納宮和由眾多小湖泊、噴泉、觀景台(belvedere,用於觀賞風景的建築結構)、各式景點如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柱廟等組成的世外桃源。

公園(Parque da Pena)有著迷宮般的小徑和道路,連接佩納宮和由眾多小湖泊、噴泉、觀景台(belvedere,用於觀賞風景的建築結構)、各式景點如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柱廟等組成的世外桃源。(EMIGUS/PSML提供)

其中,湖之谷(Valley of Lakes)便是斐迪南國王浪漫構想的具體實現。國王在此種植了來自各大洲的植物。

在城堡周圍的公園裡,湖之谷(Valley of Lakes)實現了斐迪南國王的浪漫構想。國王在此種植了來自各大洲的植物。(Luis Duarte/PSML提供)

在王后瑪麗亞二世去世後,國王斐迪南二世再娶了埃德拉女爵(Countess of Edla)埃莉斯‧亨斯勒(Elise Hensler),並於1864年至1869年間為其建造這座小木屋。木屋四周有著浪漫的花園,在蜿蜒的小徑中,隨處可見各式奇花異草。

在王后瑪麗亞二世去世後,國王斐迪南二世再娶了埃德拉女爵埃莉斯‧亨斯勒(Elise Hensler),並於1864年至1869年間為其建造這座小木屋。木屋四周有著浪漫的花園,在蜿蜒的小徑中,隨處可見各式奇花異草。(Luis Duarte/PSML提供)

佩納宮精美的工法、田園般的地景,以及宮殿提供的視野,為訪客創造了一種夢幻般的體驗。

作者簡介:

菲利普‧巴特勒是出版商、編輯、作家和分析師,也是數位媒體、社交媒體到旅遊技術(travel technology)等領域的專家。他為《大紀元時報》、《赫芬頓郵報》、《每日旅遊新聞》、「HospitalityNet」和其它許多機構撰寫文章。

原文Portuguese Splendor: Pena Palac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