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情緒調節能力 對孩子影響很大

作者:雪莉‧喬漢 譯者: 謝明珊
放鬆心情,孩子跟你相處才會安心快樂。(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302
【字號】    
   標籤: tags: , , ,

如果想要有健康的情緒調節能力,先決條件是培養身體覺知,亦即在腦部和身體之間建立強大迴路,尤其是右腦。此外,我們也要懂得反思情緒和心智狀態,這要仰賴頭腦的前額葉皮質,亦即在前額後方。

當我們超乎身心容納之窗,心智和情緒會失去彈性,做出當下不宜的反應,一整個亂無章法或不知變通。這些都是暫時的狀態,在人際互動的過程中反覆發生。有些人會馬上恢復正常,但也有人會持續一段時間。

無論哪一種狀態,你的同理心和問題解決能力都失靈了,你會開始心不在焉、莽莽撞撞、自我本位或冷漠。當情緒調節陷於過度激發和過低激發的狀態,會影響我們「活在當下」的方式,以及我們跟別人的互動,像這種狀態會進入「自動駕駛模式」,一不小心就刺傷孩子的心。當我們陷於自己的內在狀態,便無力覺察孩子的情緒,孩子便無法回歸內在平衡。當我們情緒失調,一看到孩子的行為,往往會負面思考,而非提出合理和富有同情心的解釋,導致親子關係破裂。

孩子會感受你傳染給他的情緒

我們會不自覺反射彼此的情緒。人與人的身體和頭腦天生習慣同步,我們會觀察對方臉部表情的小動作、語調和肌肉的緊繃程度,進而察覺自己內在狀態的小變化,所以情緒是會傳染的。

當你內心有強烈的情緒,會反映你的臉部和身體肌肉上。在神不知鬼不覺之下,從自己的右腦傳到別人的右腦。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後會有回應,例如心跳變快或變慢、肌肉放鬆或緊繃。孩子會隱隱感覺到,你有沒有真正放鬆,以及你是不是心不在焉。這種交流在幾毫秒內發生,完全不需要言傳。

肢體語言傳遞得很快,比言語系統更強烈,畢竟言語一直到了人類演化後期才出現。這種情緒感染或情緒同步發生得太快,一般人難以清楚意識到,也就無法預先管控,但仍然可以在發生後,自我覺察你對孩子說話的語調。

如果孩子跟你相處時,經常面對你的情緒失控,便會形成固定的情緒調節模式,否則便無法安心跟你互動,比方孩子會開始封閉心房,或者老是纏著你,又或者放大情緒反應來跟你討拍。更糟糕的是,如果你情緒失控到了極限,孩子會把情緒反射回去給你,你就更難回歸身心容納之窗,猶如在逆流之中前行般困難。

孩子的回應反映出父母的在狀態

當你陷於情緒失調的迴圈,經常要等到很嚴重才發現,到時候你的情緒會直接反映在小孩的行為上。每次小孩開始愛頂嘴、愛批評、愛抱怨,或者有一點難教,我就回頭反省自己,果不其然,我的行程出一點問題,導致我心不在焉,忽略了孩子。我可能睡眠不足,把所有事情一把抓,有時候在忙著一件事,但有時候在擔心未來幾個禮拜的無數待辦事項。我本人不覺得有壓力,看似處理得宜,但身體會透露我隱藏的心思,正是這種隱而未顯的語言,讓孩子感到不對勁。

我回話有沒有花心思,我有沒有全然專心,這些從我的語調和講話速度就會看出端倪,比方我跟孩子相處時,盡量直視孩子的雙眼,把步調慢下來。只不過,父母的變化通常是負面的,例如我對於孩子的言行,越看越不順眼。這會影響我如何去看待孩子的行為,影響我去做出仁慈或負面的解釋,孩子絕對聽得出差異,譬如一句是「你有時候會犯錯,但沒有關係」,另一句是「你怎麼回事?怎麼那麼難教?為什麼不改變自己,讓我輕鬆一點,滾開啦,給我一些空間……」我自己是不會說出這種話,但只要父母親脫口而出,無論情緒有多麼細微,孩子都能讀到壓力和憤恨,於是會漸行漸遠,升起防衛心,覺得羞愧和傷心。

這時候要試著放鬆,整合頭腦、心智和身體,這樣孩子跟你相處才會安心快樂。有時候我做得很好,我自己會感受到,因為教養會變成一件快樂不費力的事情,小孩的態度會更親切溫和,更願意守規矩和討我歡心。

─ ─摘自:《不再焦慮的深層教養:教養從心連心開始…》大樹林出版社提供@

視訊提供: 大樹林出版社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教養子女可說是天下父母一件最艱難也最有意義的工作。身為父母應如何陪伴和引導孩子走一條快樂、健康與充實的成長道路?本文摘錄Lifehack網站10則專家給父母的建議及常見教養誤區:1. 傾聽。2. 讓孩子看見你犯錯。3. 容許孩子闖禍和犯錯。4. 一起到戶外活動。5. 教導孩子感恩。6. 稱讚孩子做的事,而非稱讚孩子本身。7. 開開心心玩一場。8. 教導孩子善心。9. 以肢體碰觸向孩子表達愛。10. 協助孩子學習情緒管理。
  • 現在大多數家長都很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有的時候就有點過分的慣孩子了,孩子喜歡什麼就給什麼,這樣縱容孩子很可能在某些地方就養成一種傾向,自然而然影響健康。例如孩子跌到了,父母就罵地讓他摔倒了,好像地有罪似的,這不可以。同樣的事情還有很多,父母不能完全順著孩子,要照著真理來對待孩子。
  • 台灣教育部學生健康資訊系統資料顯示,國小學童過重與肥胖率由2007年的25.4%上升到2014年的29%;國中學童則由27.8%增 加到28.8%。台北市衛生局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林莉玲說,研究顯示,小時候胖,長大後約五成依舊是胖,10~12歲的孩童,體內細胞變化最大,最可 能影響成年體型,因此國小學童肥胖防治不容輕忽。
  • 禮貌是德育的一部分,教小孩子禮儀、禮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孩子出生以後就是一張白紙,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變好或變壞。
  • 教養若用錯方法,會造就孩子教不動的個性。父母須改變溝通方法。
  • 父母積極創造培養小孩良好行為的環境,並且教養前後一致,那小孩的人格發展與行為規範就會朝良性循環。
  • 科學證據顯示,父母和子女的連結,以及父母如何理解和關懷子女的內在心智和情緒,確實會影響子女腦部的神經迴路發育。
  • 你覺得哪些價值最重要呢?子女會從你每天的言行潛移默化,也會去觀察你在強調和褒揚什麼行為,觀察你怎麼解釋你期待的行為和規矩。
  • 孩子沒有遵守規矩,找孩子一起討論該如何補救,並且在過程中全力給予支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