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米拉貝爾宮」:低調的對稱與簡約風

(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Jeff Perkin撰文/吳約翰編譯)
米拉貝爾花園是米拉貝爾宮的花園,位於奧地利薩爾茨堡,遠處背景有一座城堡是薩爾茨堡要塞。(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63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

歷史悠久的米拉貝爾宮(Mirabell Palace) 位於奧地利薩爾斯堡(Salzburg, Austria),有多年歷史。歷經多次破壞和修復,加上不同建築師分別對它進行改造,成就了今天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

19世紀初,米拉貝爾宮以新古典主義風格重新裝修和修復時,宮殿內牆上著名的裝飾卻是巴洛克建築的精緻典範。許多工匠或雕塑家,如喬治‧拉斐爾‧唐納(Georg Raphael Donner)等人合力完成了宮殿的裝飾。這些內部裝飾元素主要為了呼應其新古典主義的外觀。

米拉貝爾宮最初為王公主教(Prince-Archbishop)(又譯采邑主教) 沃爾夫‧迪特里希‧馮‧萊特瑙(Wolf Dietrich von Raitenau)於1606年所建造,然後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裡,因為不同的主人而持續了不間斷的工程。著名的「大理石廳」(Marble Hall)和「大理石階梯」是由巴洛克建築師盧卡斯‧馮‧希爾德布蘭特(Lukas von Hildebrant)於18世紀重新設計。他手藝精湛,創造出的空間值得才華洋溢的音樂家入內表演。莫扎特就曾在大理石廳的天花板壁畫下,在精緻的大理石壁柱和洛可可風灰泥浮雕(stuccowork)環繞中演奏。

1818年的一場大火摧毀了宮殿大部分,包括天花板壁畫。還好大理石廳和大理石階梯得以倖免於難。米拉貝爾宮的大理石柱、精緻細膩的灰泥浮雕、鍍金雕塑、多色瓷磚地板、拱形天花板和大型窗戶等設計渾然一體,成為藝術家和建築師獲得創作靈感的來源。

米拉貝爾宮

米拉貝爾宮的外觀呈現幾何對稱的新古典主義造型:精緻的壁柱(pilasters,裝飾用柱子),中間正門處上方有三角楣飾(pediment),綠色瓷磚屋頂代表薩爾斯堡典型特色,以及中間帶有圓弧或尖頭窗罩的窗戶。外牆立面以兩種色調區分樓面,較高樓層顏色顯亮,但透過圍繞在窗戶、簷口(cornice)和壁柱四周相同色調的設計,把建築物整體融合在一起。

放眼望去,米拉貝爾宮外觀簡約、低調,外型宏偉,四周有精緻人造花園圍繞,花園和地面上的雕塑作品反映出巴洛克風格和創意。此番場景,令造訪者不禁想跟著電影《音樂之聲》(又譯《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中的女主角茱莉‧安德魯絲(Julie Andrews)一起翩翩起舞唱起歌來。

大理石廳

耀眼的大理石廳外牆設計,特色是圓形窗戶和巴洛克風格的窗飾,似乎暗示著屋內洛可可式的奢華。愛奧尼柱式(Ionic)的壁柱柱頂和簷口下方齒狀造型(dentils)裝飾,為這座新古典主義宮殿增添諸多細節。

大理石廳內部是夢幻的巴洛克風格,遊客可在此飽覽豐富的藝術創作,從多色大理石地板到拱形天花板,尤其天花板有著非常細緻而優雅的灰泥浮雕設計。挑高兩層樓高的華麗空間,將新古典主義的莊重與洛可可裝飾輕巧的創意結合在一起。高大的拱形窗戶將戶外的自然光引入室內,映照出室內許多的色彩和細節,包括精美的瓷磚地板、大理石壁柱和金色的浮雕等。

米拉貝爾花園是米拉貝爾宮的花園,位於奧地利薩爾茨堡,背景遠處有一座城堡是薩爾茨堡要塞。(Shutterstock)
米拉貝爾花園是米拉貝爾宮的花園,位於奧地利薩爾茨堡,背景遠處有一座城堡是薩爾茨堡要塞。(Shutterstock)

明亮的水晶吊燈照亮灰暗色系的天花板壁畫,乍看之下會誤以為是雕刻作品。窗戶鏡面反射出天花板壁畫下方精緻的簷口雕刻裝飾與彩繪。小天使雕像坐在窗台上,好似等待欣賞大廳裡的音樂演出般。

大理石廳展示出巴洛克建築風格的輝煌。樣式高雅的洛可可風格灰泥浮雕夾雜在多色大理石壁柱間的牆上。溫馨的燈泡燭光在金碧輝煌和色彩豐富的石材環繞下熠熠生輝。放眼所及空間裡的每個角落,不乏值得欣賞的細節。

這張大理石廳的全景展示出巴洛克建築風格的輝煌。樣式高雅的洛可可風格灰泥浮雕夾雜在多色大理石壁柱間的牆上。溫馨的燈泡燭光在金碧輝煌和色彩豐富的石材環繞下熠熠生輝。放眼所及空間裡的每個角落,不乏值得欣賞的細節。(Stefano Giustini/公有領域)

拱形天花板

米拉貝爾宮前廳(vestibule)的天花板是優雅的拱門造形。上方鑲嵌著巴洛克式灰泥裝飾浮雕,線條流暢、精緻優雅,展現出精湛的設計美感。兩種色調的漆面,將視線自動地從一根柱子移到另一根,從一處拱形天花板移到另一處。

大理石階梯(雷霆階梯)

觀眾要前往大理石廳參加音樂會前,必須先上樓經過喬治‧拉斐爾‧唐納(Georg Raphael Donner)命名的「雷霆階梯」(Donnerstiege or Staircase of Thunder)。他在樓梯各處放置了許多出色的雕像。而另一處巴洛克風的傑作,則表現在樓梯上的雕像小天使、神話人物、大理石柱和獨一無二洛可可風格的欄杆雕塑。白色圓標(roundel)或圓形「靶心」( bullseye)造型的浮雕,在大理石柱的映襯下格外顯著,可能蘊含著某種意涵的精神象徵。

大理石階梯旁的大理石柱,向上銜接拱形天花板,往下到底部銜接兩層樓高的大理石「豪華階梯」。天花板上美麗的灰泥浮雕和卓越的雕塑融入在優美的交響樂中,與造訪者聆聽音樂相映成趣。

階梯旁一對小天使俏皮地迎接造訪者。小天使的下方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洛可可風螺旋造型欄杆。階梯往上銜接到大理石廳,而小天使中間伴隨著美麗的照明燈,映照出巴洛克風格的輝光。

觀眾要前往參與大理石廳的音樂會前,必須先上樓經過喬治‧拉斐爾‧唐納(Georg Raphael Donner)命名的「雷霆階梯」(Donnerstiege or Staircase of Thunder)。他在樓梯各處雕刻置放許多出色的雕像。而另一處巴洛克風格的傑作,則表現在樓梯上的雕像小天使、神話人物、大理石柱和獨一無二洛可可風格的欄杆雕塑。白色圓標(roundel)或圓形「靶心」( bullseye)造型的浮雕,在大理石柱的映襯下格外顯著,可能蘊含某種意義的精神象徵。(goga18128/Shutterstock)

原文:Mirabell Palace: An Understatement of Symmetry and Simplicity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傑夫‧珀金(Jeff Perkin)是一位平面藝術家和綜合營養健康教練。你可以在WholySelf.com聯繫作者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