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裡的大智慧——張仲景《傷寒論》序言

文/高天韻
公元210年左右,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示意圖。(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273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文以載道。中華古籍蘊藏著數千年的文明智慧——治國韜略、禮樂之教、文學繪畫、醫藥工藝、天象地理……多少宇宙與生命的奧妙就在其中。

與現代漢語相比,古典漢文(Classical Chinese)簡約、精鍊。歷代名家名篇散發著微言大義的感染力,亦見音韻之美。當我們提倡恢復傳統時,不應忽略文言文——漢語言文化的源頭。在浮躁動盪的當今,古文佳作展示的恬淡心境與睿智哲思正是現代人所需。

公元210年左右,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這部巨著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確立了六經辯證論治的原則,受到歷代醫家、國外醫學界的推崇,被稱作「眾方之宗、群方之祖」。

在六百多字的序言裡,張仲景闡述了養生之道、醫道與天道。在瘟疫流行之今日,品讀此文,正當其時。

序言開篇寫道:「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這段話的意思是:我每次讀到(史書中記載)秦越人在虢國為太子治病,在齊國見到齊侯的面色便知道他患病的事蹟,沒有一次不激動地讚歎他才藝突出。我對一個現象感到奇怪:當今社會上的讀書人竟然不注重醫藥,不精心研究醫方醫術,以便於對上可以治療國君和親人的疾病,對下可以解救貧困者的病苦,而且能使自己長久健康,保養生命。(相反地)他們只是競相追逐榮華權勢,踮起腳仰望權貴豪門,只顧著追求名利;推崇、修飾對於自身最不重要的,卻忽視、拋棄了根本,讓自己的外表華麗,而使自己的內裡憔悴。皮都不存在了,毛將依附於哪裡呢?

《傷寒雜病論》序言開篇寫道:「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示意圖,圖為南宋 劉松年(傳)繪 《山館讀書圖》局部。 (公有領域)

張仲景從神醫軼事談起,繼而分析他觀察到的社會問題。文中批評的追名逐利、仰慕權勢看似與疾病無關,但卻是作者認為的養生保健之「本末」關鍵。對榮華的追求耗費了精力,導致個人修為的頹廢,直至肉體的損毀。這種觀點把健康與道德聯繫起來,闡明了物質(身體)與精神(品格)的一致性。

原文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與白話解釋對照,更顯簡潔。主要原因是文言多依靠單字表意(尤其是西漢之前),而現代漢語則是雙字詞居多。例如:「每覽」意為「每次閱讀」,二字變四字。再有,詞性活用也減少了字詞的使用,例如:形容詞用作動詞,「怪」指「對……感到奇怪」,「華」指「使……變得華麗」。

另外,文言的詞序靈活,可以烘托作者的情緒及語句的氣勢。例如,「惟名利是務」是一個典型的倒裝句,正常順序應為「惟務名利」(只追求名利)。「惟…是」結構將賓語前置,突出了中心詞「名利」,正呼應其點評的「捨本逐末」之怪象。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字意與現代用法不同,例如「曾不留神醫藥」中的「曾」讀作「zeng」,意思是「竟然」;「但競逐榮勢」裡的「但」是「只管」的意思。

序言還寫道:「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

「夫」是文言中常見的發語詞,置於句首,作用是發起議論,引領下文。此段大意是,大自然分布著五行之氣,以此運轉化生萬物。人體稟承著五行之常氣,才有五藏(心、肝、脾、肺、腎)的生理功能。經、絡、府、俞,陰陽交會貫通,玄妙、隱晦、幽深、奧祕,變化難以窮盡,假如不是才學高超、見識精妙的人,怎麼能探求到其中的道理和意趣。

這一部分將宇宙運行與人體的奧妙變化相比較、連通,喻示中國古代生命觀及傳統醫學的博大精深。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正體原文「五藏」(音cang二聲)在中國大陸的簡體字變成了「五脏」,這一變異不僅竄改了中醫「藏象」理論的意表,而且「脏」還可指「骯髒」,實在是扭曲了古文字的本意、正意。

一部《傷寒雜病論》救人無數,短小精悍之序言在千餘年後依然光采四射。如今,面對亂世的亂象,人們常說:這個社會病了。何藥可醫?瘟疫突襲,人們惶恐不安,良方何在?其實,古代聖賢早已留下了濟世、修身、養生的警訓、道理和藥方。傳統文化可以為我們打開通向光明的大門。

其實,古代聖賢早已留下了濟世、修身、養生的警訓、道理和藥方。傳統文化可以為我們打開通向光明的大門。示意圖,圖為清 張若澄《蓮池書院》局部。(公有領域)

附:宋校 傷寒雜病論序

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賫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雲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濛濛昧昧,蠢若遊魂。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責任編輯:林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千九百年前,一部《傷寒論》開闢了中國及亞洲醫學的新局面,拯救蒼生無數。今天,在張仲景的故鄉,歷經朝代更替,又經過數十年砸爛傳統的運動,傳統中醫的精髓已漸失傳。現代社會的中國人被無神論徹底地洗腦後大多不相信神力、神通,認為順應天道五行的中醫不合時宜。
  • 中醫講的五藏六府和西醫的五臟六腑,並非一個內涵。(Shutterstock)
    醫師你的題目怪怪的,第一個「五藏六府」少了肉月旁,打錯字了吧?可是中醫古籍《黃帝內經》就是這樣寫的。中醫五藏六府不同於現代西醫學的五臟六腑。五藏六府漢字每個字都有其含義。 「藏:匿也。」有隱蔽、儲存之意。府與房屋有關,府邸、官府,有出有進。藏和府都有功用之意。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
  • 很多人覺得古代是沒有辦法像現代人這樣通過心肺復甦來挽救人的性命的,然而,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東漢末年醫學家、被後人稱為「醫聖」的張仲景,就已經用心肺復甦術救治過人了,該「救自縊死」案例記載在《金匱要略》第二十三卷「雜療方」中。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