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前 張仲景首創心肺復甦術與藥物灌腸法

文/顏雯
font print 人氣: 107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很多人覺得古代是沒有辦法像現代人這樣通過心肺復甦來挽救人的性命的,然而,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東漢末年醫學家、被後人稱為「醫聖」的張仲景,就已經用心肺復甦術救治過人了,該「救自縊死」案例記載在《金匱要略》第二十三卷「雜療方」中。

案例是這樣的:一天,張仲景在外行醫,發現一戶人家門口聚集了很多人。他上前一看,一個人懸梁自縊被發現,周圍的人都不知所措。

好在時間並不長,張仲景覺得還能救。他讓人趕快將那自縊之人放下來,「徐徐抱解,不得截繩,上下安被臥之」,即不要一下就截斷繩子,而是要將那人慢慢從繩索上抱下來,平放在被子上;然後讓「一人以腳踏其兩肩,手少挽其髮,常弦弦勿縱之」,就是讓一個人用腳踏住他的兩肩,手稍稍挽住頭髮,這樣可以使其頭部後仰,呼吸道暢通;「常弦弦勿縱之」,是要求急救時始終保持這樣的姿勢。

與此同時,再讓「一人以手按據胸上,數動之;一人摩捋臂脛,屈伸之,若已殭,但漸漸強屈之,並按其腹」,就是讓一個人有規律地按壓那人的胸部,另一個人屈伸他的手臂,通過手臂的屈伸和腹部的按壓,帶動胸腔負壓的變化,以幫助其恢復呼吸。

在幾個人的配合下,「一炊頃」,也就是燒一鍋飯的時間,約半小時左右,這個人「氣從口出,呼吸眼開」,但張仲景仍要眾人不要放鬆,繼續做前面的動作,直至那人清醒過來。救過來之後,又給他少許的桂枝湯和米湯潤喉,直到其能吞咽下去。此外,還讓兩個人「以管吹其兩耳」,刺激內耳以獲得輔助功效,張仲景強調「此法最善,無不活者」。

這段記載無疑表明,東漢時古人就已掌握心肺復甦的核心技術,《金匱要略》中還記載了多種搶救猝死的方法,如吹鼻取嚏法、舌下含藥法等。到了隋朝時,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從經絡學說論述了心肺復甦的急救原理;唐朝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將張仲景「以管吹兩耳」改為「竹筒內口中,使兩人痛吹之,塞口傍無令氣得出」。到了清代,心肺復甦的技術細節趨於完善,包括捻圓氣管、開放氣道、胸外按壓、人工呼吸、針灸刺激、湯丸促蘇等。

到了清代,心肺復甦的技術細節趨於完善,包括捻圓氣管、開放氣道、胸外按壓、人工呼吸、針灸刺激、湯丸促蘇等。示意圖。(Fotolia)

除此之外,張仲景在《傷寒論》中還在卷九「蜜煎導方」下記載了灌腸之法。

年少時的張仲景曾跟隨同鄉名醫張伯祖學醫。一天,一輛牛車送來一個唇焦口燥、高熱不退、精神萎靡的病人。張伯祖診斷後認為是「熱邪傷津,體虛便祕」所致,因此需要瀉藥幫助病人解出乾結的大便。但病人身體很弱,恐怕受不了強烈的瀉藥。

正在張伯祖犯難之際,張仲景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取來蜂蜜,放進銅碗裡,就著微火煎熬,邊攪邊熬,等熬成粘稠的團塊,冷卻後捏成一頭尖的細條狀,塞入病人肛門。病人的腸道得到滋潤後,很快排便。由於熱邪排盡,不久病人就康復了,這就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藥物灌腸之法。

與譙郡華佗、侯官董奉齊名並稱「建安三醫」的張仲景,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這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兼備的經典。其在公元210年左右寫成後「大行於世」。

晉代,名醫王叔和加以整理。宋代,才逐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金匱要略》就是該書的雜病部分,涉及了四十多種病的治療方法,被後世稱為「方書之祖」。

參考資料:

《金匱要略》
《傷寒論》
《中國歷代名醫傳》

責任編輯:李婧鋮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古代醫者懸壺,大多都懷揣著濟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從豐富的史料中不難看到,「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寫在《大醫精誠》中的字句;「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已在歷代許多身懷奇術的醫生身上得以展現。
  • 死生有命,富貴由天。人一生的福、祿、壽乃至各種疾病的發作都是有定數的。時間到了,臉上的氣血之色、脈絡的運行狀況都會呈現出異常的變化。縱觀古今,惟有精通醫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讀懂身體密碼,參透箇中玄機。中國歷朝歷代都不乏這樣的高人,本篇將一展明朝幾位市井大夫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醫術。
  •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 and herbs on the table.English Transl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us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has the function of rehabilitation.
    歷代良醫不僅能治人久病不癒的頑疾,而且也多有在須臾間起死回生的醫術。掌握這種醫療神術的醫生,首先都必須有救人濟世的慈悲心和高尚的醫德。看清代名醫熊慶笏和劉道景起死回生的醫德、神術。
  • 針灸一些救命穴位,可以救治情況危急的病人。
    中國古代醫道相通,出神入化的醫術比比皆是,沒親見、親歷過的人或許很難相信。但許多醫生一針即瘥、一匕立起、一劑回生的案例卻被詳實地記錄在史籍中。無數個神奇的瞬間在過往千年中都真實地發生過。本來中醫就是「道家醫學」,有道之士自然能悟懂、參透人體之玄奧。
  • 中國古代有許多令人稱道的民間大夫,他們不僅醫術高,也是重德行善之人。對於他們施行仁術的功德,《太微仙君功過格》是這樣評定的:以符法針藥救重疾,一人為十功;小疾,一人為五功;施藥一服,為一功。
  • 望、聞、問、切的治病方法在中國古代被承傳了千年。僅切脈一術,就令人歎為觀止。無需用大型設備來拍片照相,亦無需將器械插入體內進行窺探。醫生僅用指尖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就能準確地查出病灶,並洞悉發病原因。西方的儀器構造精良,卻看不到遍及人體的脈絡運行。中醫通過切脈,就能立刻對症下藥,甚至藥到病除。
  • 在中國古代,沒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再聰明的人,也不會被名醫授以超凡的醫術。懸壺濟世、成為醫者之前,此人必得心懷仁善、且有著治病救人的志願。正因為心胸寬廣、豁達,只為福蔭於百姓蒼生,才放得下自己的名利得失,才會一心利他卻不求回報。
  • 「人死不能復生」,這是現代西醫在病人停止心跳後、感到束手無策時,常用來安慰其家屬的一句話。無論家屬再怎麼請求,能力有限、相信眼見為實的西醫大夫都很難再去試著挽救病人的性命了。
  • 人體玄奧無窮,非源於現代科技的醫療設備、電子儀器所能探知。比如遍及全身、細密繁雜的穴位與脈絡,用再高倍的顯微鏡也難以洞見、識別。然而相比之下,源於道家修煉文化的古代中醫卻能窺探其奧妙所在。
  • 中藥摻硃砂造成鉛中毒事件引起民眾擔憂,但衛福部中醫藥司表明此為個案。應如何安心使用中藥?(Shutterstock)
    在中國古代,令人大開眼界的神奇醫術似乎無所不在。無論是深居在鄉野村頭,還是在市井街巷中一走一過,總能遇到家有仙方、能祕製良藥的民間大夫。他們的醫術或經由高人傳授,或經由祖輩代代繼承,其藥到病除的妙術不僅惠澤了一方百姓,在機緣巧合下也曾為深宮中的皇族排憂解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