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達‧芬奇《抱銀貂的女子》細節中別有洞天

文/Lorraine Ferrier 于敬 譯
萊昂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約1490年創作的《抱銀貂的女子》(又名《塞西莉亞‧加勒拉尼肖像》)局部。油彩及水膠混合塗料(以植物膠或動物膠而非蛋液作為粘結劑),面板油畫,53.4x39.4 cm。(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214
【字號】    
   標籤: tags: ,

如果不清楚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語言或當時社會的風俗禮儀,看到萊昂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作品《抱銀貂的女子(Lady With an Ermine)》(又名《塞西莉亞‧加勒拉尼肖像( Portrait of Cecilia Gallerani)》)可能會覺得有點奇怪。畫中是一位女子抱著一隻銀貂(白鼬)。

當時達‧芬奇為加勒拉尼所繪的這幅肖像畫,其含意不言自明。達‧芬奇等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沒有使用語法,而是仔細地藉由一系列的象徵圖示(motifs)來呈現畫作主角的地位、個性和美德。文藝復興時期的觀畫者,無論他們說哪種語言,都能看懂這種藝術上的視覺語言。

這些圖示蘊含的意義早在幾世紀前就已確定下來了。中世紀的基督徒相信,上帝的每一項造物都有一個神聖的目的,所以把鳥類、動物都做了分類,甚至包括那些宗教經典裡提到的奇幻生物,這就形成了後來為人所知的《動物寓言集》(bestiaries)。寓言集詳列每種生物的棲息地、地點及外型特徵,並結合了基督教的道德教化和寓言。

位於紐約的摩根圖書館暨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收藏了12世紀晚期一本引人入勝的《工作坊動物寓言集》(Workshop Bestiary)。這本書的第一幅彩繪就是耶穌基督。同一頁下方畫了兩隻獅子舔舐著夭折的幼獅讓它起死回生,象徵耶穌基督死而復活。

《工作坊動物寓言集》成書年份約為西元1185年,作者不詳,地點可能在英格蘭的林肯或約克;22×16 cm。由皮爾龐特‧摩根(J. Pierpont Morgan)購入,現藏於紐約摩根圖書館暨博物館。(公共領域)

受到中世紀動物寓言傳統的啟發,16、17世紀在歐陸各地開始流行寓意畫冊(emblem books,又稱徽章書,寓言插圖集合而成的書)。這些寓意畫冊涵蓋宗教和世俗方面的內容,創作這些畫冊的藝術家有時從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文學汲取靈感,如《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和普魯塔克(Plutarch,譯註)所著的《希臘羅馬英豪列傳》(Lives of the Noble Greeks and Romans)。每幅寓意畫包含了象徵的圖像、簡短的格言和解釋兩者之間關聯的文本。

達‧芬奇的銀貂有何玄機?

達‧芬奇晚年也創作了一本動物寓言集,其中一幅的銀貂(白鼬)和其它動物寓言集十分相似。他在其中提到銀貂每天只吃一餐,而且它寧可向獵人投降,也不願躲進泥濘的洞穴。

銀貂冬天一身雪白的皮毛象徵道德純潔無瑕、舉止合宜,因此社會上的富裕階層很看重只有尾巴尾端是黑色、其餘全身都是純淨雪白皮毛的銀貂。歐洲各國的國王和王后甚至身著銀貂製成的加冕斗篷,無聲地昭告世人他們將以高尚的品德與舉止合宜來治理天下。

《銀貂象徵純潔》(The Ermine as a Symbol of Purity),達‧芬奇約1494年創作。棕色墨水筆、黑色粉筆、紙;直徑約9公分。現藏於英國劍橋費茲威廉博物館(The Fitzwilliam Museum)。(公共領域)

達‧芬奇的墨水筆畫(pen and ink drawing)《銀貂象徵純潔》把銀貂的動作畫得栩栩如生。畫中獵人準備動手殺這隻銀貂,而銀貂不退縮、也不逃跑,寧願受死也不願在逃跑中玷污自己純淨的白色皮毛。

為何女子懷抱一隻嚙齒動物?

達‧芬奇在《抱銀貂的女子》中描繪16歲的加勒拉尼身穿華麗的天鵝絨和錦緞製成的服飾,她的頭和身體轉向相反的方向,這在當時是一種充滿活力的姿勢。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描繪未出嫁的少女通常不束髮,訂婚或已婚的女性則頭髮中分或束在後面。而達‧芬奇描繪加勒拉尼的頭髮既沒有盤起來,也沒有放下來,而是梳成了一個長髮辮(coazzone),這是意大利北部流行的一種西班牙式髮辮。她的頭髮束在後面,同時又包在臉的四周,額頭上綁著一條頭帶,頭帶把鑲金邊的面紗固定住。

萊昂納多‧達‧芬奇約1490年創作的《抱銀貂的女子》(又名《塞西莉亞‧加勒拉尼肖像》)。油彩及水膠混合塗料(以植物膠或動物膠而非蛋液作為粘結劑),面板油畫,53.4×39.4 cm。現藏於波蘭克拉科夫國家博物館。(公共領域)

他描繪銀貂的頭的姿態很類似加勒拉尼的姿勢,暗示這位年輕女子與銀貂象徵純潔端莊的美德一致。

然而,加勒拉尼懷抱的銀貂也隱含了其它意涵。部分學者相信銀貂代表加勒拉尼的姓氏Gallerani,銀貂的希臘文是Gale;有些則認為銀貂指出加勒拉尼與達‧芬奇最重要的贊助者:意大利米蘭公爵暨攝政王盧多維科‧斯福爾札(Ludovico Sforza)之間的關係。他是委託達‧芬奇繪製這幅畫的人,也隸屬於銀貂騎士會(the chivalric Order of the Ermine)。該騎士會的座右銘是「MALO MORI QVAM FOEDARI」,也就是拉丁文的「寧死不辱」。

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也像達‧芬奇這幅《抱銀貂的女子》一樣有完整的故事——富含悠久的傳統及象徵圖示。

譯註:普魯塔克(Plutarch)是希臘中期柏拉圖主義哲學家、歷史學家、傳記作家和散文家。

原文:Lost in Plain Sight, the Often Unseen Language of Fine Ar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洛琳‧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美術和手工藝相關文章。關注北美和歐洲的藝術家和工藝師,如何在他們的作品中傳達出美和傳統價值觀。希望能為稀有而鮮為人知的藝術和手工藝品發聲,進而保存傳統藝術遺產。現居英國倫敦郊區,從事寫作。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畫重要的題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體現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畫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稱「湖州派」。對後世墨竹發展影響極大。他的表弟蘇軾亦曾為其寫過許多首題畫詩。今天我們就從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圖》來看看,這幅畫為何讓人過目難忘?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