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端午節風俗 吃什麼養生?

作者:容乃加
在繽紛的端午節俗中,怎樣重視飲食養生?(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902
【字號】    
   標籤: tags: , , ,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很多,端午節的飲食除了人人熟知的粽子和雄黃酒以外,也講食療養生、增強運勢。端午節的養生餐吃些什麼呢?

端午節食俗 吃「五紅」

一些地方端午節的菜色帶有「五」字以應「重五」(五月五日)之「五」,同時符合陰陽五行相生的特色。端午節處於仲夏的開端,從四時節氣養生來說,中醫有夏季養心的說法,心色赤,紅色食物入心,當令新鮮的紅色菜富含有鐵質可補血、養心,所以黃曆五月吃紅色食物正當時。民間流傳的端午吃「五紅」正是符合了五行養生的智慧。

南方的老城市如揚州、南京以前就講究「五紅餐」,實際上沒有定式,只是要符合當令食物、食材本色是紅的條件,也說變通作法,經過料理後是紅色的。

常見的是五紅餐是「莧菜、蝦、紅油鹹鴨蛋、烤鴨、雄黃酒」。西瓜則是盛夏當令水果。

【紅莧菜】
紅莧菜是代表性的一道「長壽菜」。莧菜盛產於夏季又稱做長壽菜,因營養價值高,鐵質比菠菜多一倍以上,紅莧菜的含鐵質更多,能補血氣。蒜頭炒莧菜是許多人記憶中的端午節家鄉味。

紅莧菜營養密度高,鐵質是蔬菜中含量最多的。(Shutterstock)
紅莧菜營養密度高,其中鐵質是蔬菜中含量最多的。(Shutterstock)

同時莧菜也是治療蟲毒的藥。《本草綱目》記載:莧菜「並主蛇、蟲、虺、蝮傷,搗汁,或為末服。」就說被蟲、蛇咬傷可以莧菜搗汁塗敷,或服用粉末。若是漆瘡搔癢,可用莧菜煎湯洗患處。可見紅莧菜的特色不僅補血,也適合黃曆五月驅毒之用。但是《本草綱目》記載,莧菜禁忌與韭、薤、鱉等一同食用。

【蝦】
蝦是優質蛋白質的一種來源,脂肪含量低,且具有豐富營養,最知名的養分就是蝦青素。蝦青素的抗氧化能力非常優越,對於抗發炎、防癌、預防心血管疾病、調節免疫力、抗肥胖、保養皮膚等都有幫助。蝦的維生素B12和維生素E比家畜肉來得更高,有助於造血和維護紅血球輸血功能。另外,蝦類當中也有微量的礦物質牛磺酸,有助於提振精神。這樣看來,蝦的確是在炎炎夏日中保護心臟血管、保持好精神的良好食物。

端午節五紅餐之一:蝦。(Pixabay)

但是蝦的膽固醇含量較高,所以吃多了容易引起痛風、慢性腎臟病、高血脂症,有海鮮食物過敏症的人也要留意。

【紅油鹹鴨蛋】

五紅餐之一的紅油鹹蛋黃。(Pixabay)

南北朝時代的《齊民要術》就教導人怎樣泡製鹹鴨蛋。可見中國食用鹹鴨蛋的飲食文化傳承久遠。中醫認為,鹹鴨蛋清肺火、降陰火的功能比未醃製的鴨蛋更勝一籌。鹹鴨蛋滋陰養血、補虛勞,還可治小兒消化不良的症狀。鹹蛋黃油有明目養眼的功效。

紅油鹹鴨蛋具有排毒、解毒的功能,可以去痧消暑、驅瘟解毒,避免褥夏的疾病。是夏日食補與食療佳品。

【烤鴨】
《本草綱目》記載,弘景曰︰「黃雌鴨為補最勝。」但是李時珍說鴨尾巴不能吃。

烤鴨。(Pixabay)

烤鴨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B2、鈣、磷、鐵等多種營養素。蛋白質含量比率遠高於其它畜肉,而且烤鴨中的氨基酸幾乎全部都是人體所需要的。不過肥胖、動脈硬化、慢性腸炎等症狀的人應少食,感冒患者不宜食用。

【西瓜】
西瓜性寒、味甘,適合夏天食用,能清熱解暑、除煩、止渴。因為水分含量多,吃西瓜還能利小便、降血壓。紅西瓜富含茄紅素,對改善血管功能、降低中風風險有功效,也可減少膽壞固醇的威脅。西瓜紅肉和西瓜皮之間的部位,維生素C含量最高。

西瓜雕刻的牡丹花。(楊婕/大紀元)

在傳統中醫學上,西瓜又有「天然白虎湯」之稱,能用來緩解發炎性的發燒;中暑後吃西瓜,則有退熱降溫的功效。但是西瓜性質生冷,怕冷體質、腸胃虛寒潰瘍、腎功能不健全、血糖值高、手術後的人要禁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西瓜、甜瓜,皆屬生冷,世俗以為醍醐灌頂,甘露灑心,取其一時之快,不知其傷脾助濕之害也。」

空腹不宜吃西瓜,傍晚以後也不宜吃西瓜,台灣有句俗話,說「暗頭仔吃西瓜,半暝仔反症!」真有道理!從中醫陰陽理論來解釋,傍晚之後人體陽氣漸漸轉陰,這時吃西瓜,尤其是冰透的西瓜,腸胃虛弱的人可能耐受不了,半夜會出現筋骨痠痛、腹瀉等不適症狀。所以端午時節吃西瓜清涼消暑,但是,也要節制食量。另外,糖尿病的人不宜喝西瓜汁,血糖值容易爆表。

端午「十二紅」

「五紅」是一般家庭的端午餐,如果是聚會飲宴,有的家庭就將「五紅」增加到「十二紅」,以十二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吉祥一整年。「十二紅」並沒有定式,同樣是要當令的、紅色食材的料理,常見的有當令新鮮「四蔬果」:櫻桃、紅蘿蔔、西瓜、黃瓜(不紅但是當令);「四碟」:大蝦、火腿片、肴蹄、紅心鹹蛋;「四菜」:紅燒黃魚、紅燒鱔魚、紅燒鵝,還有紅豆粽子等。

端午「五紅」、「十二紅」的養生飲食,都是觀察時令,巧用時鮮,以促進身心健康的傳統中醫的養生方法,同時五行養生的原理也在其中體現。不管時代怎麼推進,保持人與天地之間的諧和關係,順應節令過生活,上天自然賜給人最鮮美的生活滋味。@*◇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 秋風起兮,七夕節又將來到。牛郎(牽牛)、織女與中華兒女相伴幾千年,有情有義的婚姻,相許相牽的愛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七夕的一年一會,讓人感嘆之外,也讓我們反思什麼嗎?
  • 黃曆的五月五日端午節,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陽。「端午」處於純陽之端。民間有俗諺「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為夏令時節防瘟辟毒的啟動日。端午節的節俗很多,來源久遠,背後蘊藏豐富的文化典故。一起來文化尋根:回顧端午節的九大節俗與故事。
  • 在南亞地區,收受嫁妝是一項古老的習俗,即結婚時新娘的父母要向新郎家贈送金銀首飾或其它值錢的東西。儘管印度自1961年起立法禁止了這種做法,但該傳統在民間仍然盛行。最新一項研究發現,隨著近幾十年印度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就業機會的不斷提升,印度陪嫁之風卻愈演愈烈。
  • 元宵之夜,長安城內燈火通明。一群小伙兒身著橙衣手執黃色燈籠出場。伴隨著歡快的鑼鼓和管弦,他們在月光下跳躍騰挪,燈籠上下翻飛,
  • 一方土地養一方人, 如果你想回顧真正的民族風情,那麼欣賞一隻傳統民族舞,聽一首美妙的神韻交響樂就可以了。小提琴搭配二胡,陣陣鑼鼓、聲聲嗩吶、鮮豔的手帕,那東西方樂器的完美和聲,呈現熱鬧歡騰、 幽默歡快的民族風情, 一定會趕走你的鄉愁,讓你陶醉在雅俗共賞的藝術享受之中。
  • 在那長城以北的塞外之地,深藍的天空下,廣闊的草原上,近處風吹草動,遠處雄鷹飛翔。蒙古草原上,一位身著皮草的年輕女子款款走出帳篷,她頭頂一碗熱騰騰的奶茶,遞給遠道而來的賓客,這是神韻作品中發布的一首經典交響樂《頂碗舞》描述的優美畫面,相信如果你去大草原,途徑蒙古包前,也一定會停下腳步。
  • 奈及利亞
    烏邦(Ubang)是奈及利亞南部一個很奇特的農村,這裡的男性和女性使用不同的語言,形成相當罕見的「兩性語言」。儘管男女使用的語言有別,但他們都能理解對方在說什麼,沒有溝通上的障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