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研究證實印度的嫁妝陋習愈演愈烈

最新一項研究發現,隨著近幾十年印度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就業機會的不斷提升,該國一直遭人詬病的嫁妝陋習卻愈演愈烈。 (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230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23年06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張雨霏編譯報導)在南亞地區,收受嫁妝是一項古老的習俗,即結婚時新娘的父母要向新郎家贈送金銀首飾或其它值錢的東西。儘管印度自1961年起立法禁止了這種做法,但該現象在民間仍然盛行。

最新一項研究發現,隨著近幾十年印度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就業機會的不斷提升,長期以來被人詬病的嫁妝陋習卻愈演愈烈。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傑弗里‧韋弗(Jeffrey Weaver)和弗吉尼亞大學的高拉夫‧奇普倫卡(Gaurav Chiplunkar)兩位學者根據印度農村經濟和人口調查的數據,針對從1930年至1999年間超過74,000對婚姻進行了研究,以探究嫁妝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

在1999年之前,印度約有90%的婚姻涉及嫁妝。(Pixabay)

這是一項在印度17個人口最多的邦進行的專項調查。兩位學者計算出「淨嫁妝」這一數值,即女方向男方贈送的現金和禮物等嫁妝與男方所送現金和禮物等聘禮的價值之差。

「優質新郎」在婚姻市場上炙手可熱

大多數印度人的婚姻仍然是由父母包辦。研究顯示,在1999年之前,約有90%的婚姻涉及嫁妝,而1950年至1999年間的嫁妝支付總額接近2,500億美元。

韋弗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時表示,尤其是在20世紀40年代至80年代,印度經濟的持續增長推動了支付豐厚嫁妝的傳統習俗。

他說:「在這段時間裡,越來越多的男性接受了教育,找到了高質量的工作,從而導致了嫁妝規模的上漲。」

大多数印度人的婚姻仍然是由父母包办的。(Shutterstock)
20世紀40年代至80年代,印度經濟的持續增長推動了支付豐厚嫁妝的傳統習俗。(Pixabay)

該研究發現,受過良好教育並擁有更好工作的「優質新郎」會要求女方支付更高額的嫁妝,但是,隨著婚姻市場上受教育的新郎數量不斷增加,那些受過更高教育的新郎所獲得的「嫁妝溢價」會減少。

韋弗和奇普倫卡表示,對女方家庭來說,拒絕為女兒支付嫁妝意味著只能選擇「低素質」的新郎;而對於新郎一方,尤其是該家庭需要為自己的女兒支付嫁妝,或者希望收回對新郎教育的投資,這些強大的經濟動機會促使男方有意接受更多的嫁妝。

嫁妝現象是印度獨有的嗎?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斯萬‧安德森(Siwan Anderson)發表的另一篇論文指出,包括歐洲在內的許多社會與印度不同,這些國家的嫁妝支付隨著財富的增長呈現下降趨勢;而像印度等這樣以種姓制度為基礎的社會中,財富的增加也導致了嫁妝數額的增加。

像印度等這樣以種姓制度為基礎的社會中,財富的增加也導致了嫁妝數額的增加。(Shutterstock)
大多数印度人的婚姻仍然是由父母包办的。(Shutterstock)

女性受教育程度對嫁妝影響有限

在過去二三十年裡,印度女性的受教育水平顯著提升,甚至超越了男性。韋弗表示,這可能會導致嫁妝需求下降,但目前仍缺乏相關數據的支持。但該研究確實發現,在一個地區接受教育的女性越多,「支付嫁妝的金額就會減少」。

然而,研究同時發現,與男性相比,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對嫁妝數額的影響明顯較小。這可能是因為女性在印度的勞動力市場參與度相對較低,從而無法從她們的教育中獲得經濟回報。

該研究最後指出,為了解決嫁妝文化所衍生出的問題,「提高女性的教育水平並提升她們的勞動力參與度」至關重要,這將有助於改變這種不平等的嫁妝傳統。

責任編輯:韓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一名鑽石商人日前為151對年輕伴侶舉行了一場集體婚禮。婚禮上151名新娘穿戴著各式鮮艷的傳統服飾,多年來該名商人已為許多失去父親的貧窮女孩籌辦婚禮,猶如是她們「父親」一樣。
  • 俗語說,有錢沒錢討個老婆好過年,在印度也是如此,尤其在歲末年終總是結婚旺季,不過,印度人的婚姻大事普遍聽從父母安排。
  • 印度一名男子年幼時意外失去雙臂,從此長期忍受著別人對他異樣的眼光和負面的評論。然而,他的大學戀人卻從未輕視過他,兩人經歷六年的愛情長跑,最終步入婚禮的殿堂,證明真愛可以戰勝一切挑戰。
  • 在傳統的觀念裡,姻緣是上天安排的,人們也常說:「有緣千里來相會。」在印度就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愛情故事,它講述了一個印度窮小子與遠道而來的瑞典女子偶然相識並結為連理,並在她返回瑞典後,騎自行車4個多月去找她的感人過程。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 秋風起兮,七夕節又將來到。牛郎(牽牛)、織女與中華兒女相伴幾千年,有情有義的婚姻,相許相牽的愛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七夕的一年一會,讓人感嘆之外,也讓我們反思什麼嗎?
  • 黃曆的五月五日端午節,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陽。「端午」處於純陽之端。民間有俗諺「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為夏令時節防瘟辟毒的啟動日。端午節的節俗很多,來源久遠,背後蘊藏豐富的文化典故。一起來文化尋根:回顧端午節的九大節俗與故事。
  • 端午「五紅」、「十二紅」的養生飲食,都是觀察時令,巧用時鮮,以促進身心健康的傳統中醫的養生方法,同時五行養生的原理也在其中體現。不管時代怎麼推進,注重天人合一,順應節令過生活,上天自然賜給人最鮮美的生活滋味。
  • 元宵之夜,長安城內燈火通明。一群小伙兒身著橙衣手執黃色燈籠出場。伴隨著歡快的鑼鼓和管弦,他們在月光下跳躍騰挪,燈籠上下翻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