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古鑑】

勤修一藝一德 未經科舉窮小子變身一朝大臣

作者:懷忍忍
他從窮困潦倒的布衣平民,轉身一變成了一朝名臣,什麼修為與才能幫助他打開知遇之門?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1132
【字號】    
   標籤: tags: , ,

一個窮困潦倒的布衣平民,沒有經過科舉考試,也不是行武出身,卻受到大臣和皇上的知遇重用,十年間轉身一變成了一朝名臣,這是怎麼達到的?而且修為也遺蔭兒子。清朝恪敏公方觀承大落大起又奇妙的人生令人驚歎!

孝行感動鄉里

方觀承(西元1698年─1768年)字宜田,號問亭,諡號恪敏,他是朝安徽桐城人,祖輩的文學造詣很高,素有桐城派的文名。然而在他小時候,家族受案牽連,父親被發配到遠隔千山萬水的黑龍江戍邊。觀承非常孝順,每年都一人前往省視探望,靠一雙腳跋涉千山萬水,常常一天行走百里,有時一天只吃一餐他也不覺辛苦。方觀承剛滿二十歲的時候,父親死於戍所,惡耗傳到,他立即從南京出發到塞外,徒步數萬里,背負著父親的骸骨歸鄉。

他的孝行受到鄉里人的敬重,然而父親死後,家裡僅僅剩下的一點錢眼看就要用完了,生活也陷入危機。他有個做官的親戚在寧波,他不得已之下到寧波去尋求協助。但是到了親戚家大門外,他見到守門僕人身穿狐皮大衣,盛氣凌人,而看自己身上衣衫襤褸,恐怕會遭到呵斥,因此不敢上前。那正是年關將近的時候,因緣際會,他幫助親戚家附近的一位屠夫做了帳,屠夫資助他盤纏和行李,幫助他到省城去謀求發展。往後的歷程中,他經歷了許多的意外,失去錢、遇到惡劣天氣差點失去生命,其間得到貴人救回一條命,也遇到一位算命先生的指點,告訴他北上到京都找發展的機會。

寫一手好字得知遇

在北京方觀承又遭遇意外,失去了僅有的財物,不得已只好在東華門的鬧市上擺測字攤,靠拆字測字算命餬口了。有一天,一位滿清王爺在上朝途中,路經他的測字攤,停下轎來和他交談。這位王爺是平郡王愛新覺羅‧福彭,他受到測字攤招牌的吸引,頗為欣賞那書蹟的功力。一談之下,王爺更是欣賞方觀承的學問和見識,於是就延請他到王府當幕僚,書寫記事。

方觀承在王府得到大展身手的機會,王府內外的楹聯、春帖都由他書寫。有一次雍正皇帝臨幸王府,馬上就注意到了王府的楹聯書法煥然一新,頗為欣賞。雍正皇帝承繼先帝康熙帝的教導,對書法很下功夫,也很有鑑賞的眼光,當下他就召見了方觀承。從此方觀承的命運打開了知遇之門。

清初三代皇帝宸翰都有成就。圖是雍正皇帝宸翰二對聯:「有志肝膽壯,無私天地寬」、「俯仰不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公有領域)

雍正十年,雍正帝任命平郡王福彭為定邊大將軍,出征準噶爾。同時,雍正皇帝恩賜方觀承以布衣晉身中書官職,隨軍出征。方觀承隨軍出征凱旋歸來,有了軍功得到實授內閣中書。往後他一路官運亨通,晉升太子太保、直隸總督、巡撫浙江、陝甘總督大臣。他從窮困潦倒到獨掌一方的封疆大臣,就是十年中的事。當官後,他一一報答了當年在他窮困潦倒時幫助過他的恩人,也積累了豐厚的政績。

仁者之言救人一命

方觀承擔任直隸總督時,有一個人犯蹕,他一句話救下了該人和可能牽連的人員。

一年春天乾隆皇帝出巡近畿郊外時,突然有一個村民手持兵器闖入行列中,被侍衛攔住並逮捕。詢問他時,他說自己是直隸人。乾隆皇帝大為震怒,說道:「朕每年春秋兩次巡視,雖然牽連了近畿百姓,這固然當怨我,然而我每次免除地方的錢糧也不算少了,怎麼就不能感動地方的人呢?這人背後大概是有主謀者吧!」

這時直隸總督方觀承已經在卡倫門外等候迎駕,一聽到此事,他快馬追過來,可是皇上的車隊已經往前走了。他伏在道旁,大聲喊道:「臣方觀承奏明,這人是保定村中的一個瘋子。」

車駕已經進入宮門,皇上稍稍回顧了一下。入宮後,就傳召軍機大臣。皇上說:「剛才犯蹕的人,據方觀承所奏是一個瘋子,不知情況究竟如何?」軍機大臣奏道:「方觀承長期在直隸,根據他的奏報,應該沒錯。」皇上說:「既然如此,就交給你們與刑部一同嚴審,當作瘋子處理也可以。」

事發當時人心惶惶,不知這個案件將會牽連多大,就因為方觀承及時的仁者之言,扭轉了局面,使事情迅速得到和平的解決。

不經科舉,方觀承在十年間從一文不名變身封疆大臣。(古瑞珍/大紀元)

修德改變命運終得子

方觀承還有一件少為人知的隱德。乾隆十三年,他被擢昇為浙江巡撫,當時他已經年過五十,還沒有子嗣。他派人在金陵買了一個女子,他的姊姊將這個女子送到杭州,準備擇日送入門當妾室。他到姊姊家時,偶然看到一本詩冊,裡面有他相識的人名,一問知道這詩冊是女子隨身帶來的她祖父的作品。

方觀承對姊姊說了:「我年少時與這個女子的祖父因為作詩而相識,我怎麼能娶她的孫女呢?」於是就將女子送回去,並資助她嫁人。他六十一歲那年,夫人生下了兒子維甸(字南藕,號葆岩)。

父子同德

台灣發生林爽文之亂時,福康安率軍平定亂局。他隨行帶著兩個左右手,都是軍機處大臣的助理,其中一位就是方維甸(1759年─1815年)。

方維甸專門負責審訊犯人的工作。收復台灣諸羅城那一天,他們在山中搜捕到了一千多名叛民。福康安想要懲罰叛民,把他們交給方維甸進行審判、訊問和記錄供詞。方維甸在一一詳細審訊之後,發現這些山地人都是受到脅迫而不得不跟從的,而不是自發叛亂的叛民,想要將他們都釋放,但福康安不同意。方維甸非常堅持,在據法力爭之下,最終將這些人全部釋放了,保全了他們的性命。

此後,在山中搜捕到的人,都按照這種辦法處理,很多人因此獲救。人們認為方維甸的功績偉大,應該得到回報。後來方維甸和父親一樣也擔任了直隸總督,諡號勤襄。

方維甸曾經說過家門鼎盛,全都不是出身翰林的人,令人遺憾。後來他的公子傳穆,就從翰林出身,擢升為監司(官職,監察地方屬吏)彌補了這個遺憾,這不也是他繼承了父親的品德修為所招來的福分嗎!@*

資料來源:《清稗類鈔》《北東園筆錄》《清朝野史大觀》《方恪敏公鐵事》

─點閱【救世古鑑】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個又一個進士中第前的奇夢,都顯示了一個道理,就是命中功名有定數。然而,命中功名可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自己的德行而轉移的,明朝進士項夢原的兩個夢和功名去而復來的結果就驗證了這個天理。
  • 作為一個美籍的華裔,當我把香噴噴的火雞端上感恩節的餐桌時,我既不敢忽視身邊的世界裡神所留下的安排,也不敢忘記五千年傳承在我血脈中留下的那一份真。
  • 「熒惑守心」是指火星在心宿內發生「留守」的現象。李淳風《乙巳占‧卷第五》指出「火(星)所行之處留守之,皆為大禍,君死國亡。古代有二個君王,遇到此天象採取了不同的應對作法,最終有怎樣不同的後果?
  • 誰是喬治‧華盛頓?一位蓄黑奴的農場主?一個在戰爭中常常打敗仗、不高明的指揮官,憑藉偶然的機緣而登上歷史舞台的幸運兒?一個在今天的「黑命貴」運動中,被推倒雕像的開國先父,美國總統,同時也是一名蓄奴的奴隸主?
  • 藥能治病救人,藥能長生不老。人們對無病無災的福份嚮往,沈澱了一種持久的文化理念。古人對藥的崇信,引發出許多神話故事,讓我們來看看中國古代文化之中的“藥”的神話寓意吧。
  • 商湯對人、對萬物都能作到「網開三面」。夏桀失政在鳴條這地方被商湯打敗了。當時,商湯並沒有馬上取代他的王位。他對夏桀說:「我將為君王恢復道德,復明人心。」夏桀對商湯說:「君有人,這是君的國。」就是說夏桀看到商湯擁有民心,也就擁有了這片國土。於是夏桀帶著五百個追隨者離開。他從中野遷徙到不齊又遷徙到魯地,結果如何呢?
  • 萬物有靈,動物比一般人更早地感知危險的來臨。唐傳奇小說集《宣室志》中這麼個故事,說李甲這家人好幾代都堅持不殺生,甚至為了不傷害老鼠,家裡從來不養貓。一天,李家邀請全族親友在大堂下聚會飲酒,門前忽然來了幾百隻老鼠,像人一樣站立,用兩個前爪鼓掌。真是奇了怪了,大家都跑出來觀看。就在這個時候,大堂轟然坍塌,李家沒有一個受傷的。「鼠固微物也,尚能識恩而知報,況人乎?」
  • 道人化身變鶴,能夠飛翔,能夠快速自我療傷,還具有預知未來的宿命通功能,顯然修煉能讓人修到不同次元的生命層次的說法的確不虛。
  • 唐宣宗崇尚文雅的小故事。他為何自比鄉貢進士呢? 他怎樣選博士?為何他「大中之政」被史學家給與「有貞觀之風」的評價?
  • 有些皇帝的小故事,在正史和軼聞都有記載,只是熱度不是很高,非眾人皆知,但往往又能讓我們耳目一新。以下所掇拾的就是這樣的發生於五代時期的後唐明宗皇帝小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