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古鑑】

八年不發一語諫議大夫 為何在節骨眼上死諫?

作者:懷忍忍
陽城大肚寬容,嚴謹自律,受到鄉里、太學生和官員敬仰。(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904
【字號】    
   標籤: tags: ,

唐朝人陽城(字亢宗),是出生於北平定州的官家子弟。但是由於家境貧寒,無法買書,於是他想辦法進入文學館集賢院工作,擔任寫書吏。他偷偷地閱讀著院內典藏的各種書籍,日夜不出門,發憤苦讀,經過六年的時間,無所不通,考中進士。他與兩個弟弟——陽堦、陽域感情友愛逾恆,當年事漸長,他也不願意結婚,對弟弟們說道:「我與你們相依為命,如果娶妻,就會有外姓的介入,雖然共同生活,但卻會漸漸疏遠,我不忍心如此。」弟弟同樣贊同他的看法,也終身不婚。

大肚寬容  嚴謹自律

陽城生活簡樸,為人寬和大度,待人謙恭,不論對方是長或幼。遠近的人都敬慕他的學問與品行,前來就學的人絡繹不絕。在他的鄰里中有人發生爭訟時,不去找官府,而是找陽城解決。有人偷伐他的樹木,陽城路過看到了,為了顧及他們的面子,就躲起來不讓對方看到。

一次家中斷糧,他派遣奴僕去求米,奴僕卻以米換了酒,喝醉了臥倒路上。陽城等了很久,與弟弟一起去接人,卻看到奴僕醉倒路上還未醒來,於是背著他回家。等奴僕醒來後,深感內疚並道歉,陽城說:「天寒飲酒,有什麼好責備的呢!」

他有個妹妹,丈夫客死他鄉,陽城和弟弟行了千里路,背著他的棺材回來安葬。然後讓妹妹依附自己過活。妹妹的兒子四十多歲了,仍然痴呆不識人,陽城常常背著他出入。

遇到飢年,陽城的足跡不出鄰里,用榆樹屑煮成粥果腹,依然持續給學生講學不輟。有人哀憐他餓肚子,就送來東西給他,但是他婉拒了。後來給他送來數杯米糠果核,他才收下。有奴僕都兒,深受陽城的操守與德行感化,也自我約束,成了正直耿介的人。

山東節度使聽聞陽城的仁義,派使者送他五百匹縑布,不要他還。陽城堅持不收,使者留下縑布走了,陽城也不去動用那些縑布。那時里人鄭俶要葬親,借不到縑布,陽城知道了,就把那些縑布給他用。

陽城受到鄉里愛戴敬仰。(Pixabay)

諫議大夫無為無不為  死諫皇上

陽城不慕榮利,心中是非分明,遇事足智多謀,且恪盡職守,正直敢諫,可為大義而不顧性命。

在唐德宗時期,傑出的宰相李泌推薦陽城擔任諫議大夫。德宗遣長安尉送來束帛,陽城穿著粗布衣到城門下辭讓不受;皇上又派遣宦官持緋衣(五品以上朝官的官服)幫他穿上,召見他,並賜帛五十匹。

陽城當上諫議大夫,天下人都聽聞了這個消息,期待著他的表現,相信他能夠發揮正直的操守、直言糾正皇帝的過失,大有作為。然而,一段時間過去了,其他諫官都紛紛上書陳述勸諫之言,唯有陽城與他的兩個弟弟、賓客日夜暢飲,沒有上奏章。當時的朝臣韓愈看不過去,寫了一篇名為「爭臣論」的文章來諷刺陽城,不幹事就當去職,其他朝臣也對陽城進行批評。然而,陽城並不在意,只是以飲酒消遣為樂。他還對兩個弟弟說:「我的薪俸收入,留下每月的柴米油鹽菜錢,其餘都可送酒家買酒,不用留下來。」就這樣陽城在諫議大夫位上八年,人們看不到他的任何作為。另一方面,他在太學講解經籍,受課的生徒禮儀良好法度井然。

後來,唐德宗誤信奸臣裴延齡誣陷賢相陸贄和張滂、李充的話,對這些良臣非常生氣,舉朝內外無人敢言。這時,唯有陽城挺身而出,說道:「吾等諫官,絕不能讓皇上相信奸臣,殺了無罪大臣。」

於是陽城俯伏在宮殿前,上書舉述了裴延齡的罪狀,為陸贄無罪辯護,義氣激昂連日不停。德宗大怒,要處罰陽城,幸得太子(後來的順宗)為他開脫解救,陽城才得以免罪。然而,德宗皇帝一心要升遷延齡為相。陽城繼續進言,說:「若延齡為相,我當撕壞宣詔的白麻紙[1],於朝堂哭泣。」後來陽城被貶為國子司業,然而,延齡也沒被任用為相,不能不說是陽城的力量所致。

其後陽城又被外放,貶到道州(今湖南境內)當刺史。太學中的諸生何蕃、季償、王魯卿、李讜等二百人跪在朝堂前,請求留下陽城。他們守在宮闕下數日,但是被阻擋在門外,無法進見。最終,陽城離開時,他們都悲泣不已,立下石碑紀念陽城的德行。

治地方如治家  州民感激

到了道州,陽城治理百姓如治家,非常關愛百姓,適當給予應有的懲罰和獎賞,不逼催百姓的稅款。他從俸祿只取生活所需的錢而已,剩下的全歸官府所有。每天煮米二斛,烹煮一隻大魚,放在道路上,供人共食。道州地方,多侏儒州民,身長不過三尺餘,每年進貢作矮奴,號為道州任土貢。陽城憐憫他們離鄉背井,就不進貢。皇帝派人去詢問,陽城奏道:「州內的居民都身材矮小,若以他們作為貢品,不知道要奉獻哪個。」從此停止了進貢侏儒。道州人民非常感激他,如果生男丁,紛紛以「陽」作為子弟的字,讓兒孫不忘使君(刺史尊稱)陽城。

陽城到任前,前任刺史因罪入獄。那些曾經和前任刺史親近的官吏,試圖自清,紛紛落井下石,搜集前任刺史不法之事向陽城揭發。陽城則將這些個小人一個個都抓起來。朝廷要求各州自我考評功第上報,陽城給自己評為最下一等,他寫道:「養育保護地方心勞,追科稅賦政績拙劣,考下下等。」

因為當地稅收未按時繳納,觀察使多次責備他。後來,觀察府派遣判官到當地監督稅賦。判官到達道州後,卻不見地方官長陽城來迎接,感到詫異。他詢問吏員,吏員回答道:「刺史認為自己有罪,自行囚禁在獄中認過。」判官驚訝,急忙進入獄中見陽城:「使君犯了什麼罪?我奉命前來探詢您的安危。」判官逗留了幾天,陽城都不敢回家,就在館外等待命令。結果判官匆匆告辭離去。

順宗立,召還陽城,那時陽城已經去世,官府護喪歸葬。皇上追贈左散騎常侍,賜給其家二十萬錢。

註[1]白麻:按宋.王溥《唐會要‧卷五七‧翰林院》:「凡將相出入,皆翰林草制,謂之白麻。」

資料來源:《新唐書》;白居易《新樂府‧道州民》
@*#

─點閱【救世古鑑】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