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遭污名他卻不辯解 到底是為了什麼?

作者:懷忍忍
心自明,春來花自開。(容乃加/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2005
【字號】    
   標籤: tags: ,

在世上行善的人不算少見,其中默默行善不張揚的陰德之行就少了,而有些人他們廣施陰功(陰德)卻遭受污名還能不加以辯解,這樣的人就真是難能可貴了!上天看到了這樣的人能不愛護嗎!

常州(位於江蘇省南部)魏廉訪(按察使)的父親,樂善好施,醫術高明,而且仁心仁術,名聲遠傳。凡是來求醫的,不論貧富,他都盡心盡力為人療治,不索謝禮。對那些赤貧的人家,他除了贈藥,還會贈送他們一筆錢幫助他們。

有鄉野農民來城裡找他就醫的,他必定先給人吃碗粥或吃塊餅,等到對方吃完才開始診脈。有人問他為什麼對鄉下病人這般周到?他說:「打老遠來,又餓肚子,血脈一定紊亂。所以我先給他吃點東西,一面讓他得到休息,這樣脈才會恢復正常,診脈才能準確無誤。我豈是喜歡行善事,我只是圖個醫術高明的名聲罷了。」往往魏翁都是如此這般的托辭行善。

有一次,有某家人延請他出診,他前往了。魏翁離開後,病人枕畔有十兩銀子不翼而飛。病人的兒子懷疑魏翁順手牽羊,但是不敢問,就跟他人說了。有人教他到魏翁家門口執香跪拜,於是他依言速速前往魏翁家大門口。

魏翁見到他執香跪在門前感到很驚訝,問道:「你這是怎麼了,有什麼事嗎?」
他回答:「有一件事不明白想請問,但恐怕長者您見怪,不敢言。」
魏翁說:「儘管說,我不會怪你。」對方於是把事情說出來。

魏翁把他請入密室,對他說:「的確有這件事。剛才有急需暫時拿走了銀子,原本想等明日複診時,再私下原璧歸趙。現在你既然問了,可以立即取回,願你勿為外人道!」於是魏翁取出十兩銀子交給對方。

當這個人執香來到魏翁家門口時,看見的鄰人都說魏翁一向謹言慎行,自我要求甚嚴,不應該以穢行誣賴長者啊!等到這個人取了銀子歸去,則都改口嘆道:「人心不可測啊!都壞到如此地步了!」一時風言風語此起彼落,誹謗之聲沸沸揚揚。

魏翁聽聞之後,毫不在意,坦然自若不為所動。不久,那病人痊癒了,整理清潔床帳的時候,在床褥下發現了銀子,這時他極為驚悔地說:「失物原來一直沒丟啊!我們奈何陷長者於不義?要趕快過去當眾歸還銀子,不要讓魏翁久受不白之冤。」

於是,父子一起來到魏翁門前,執香而跪。魏翁見到他們笑問道:「今天你們又為何而來呢?」
那兒子慚愧地說:「以前以為丟失的銀子還在屋裡,懷疑誤會了長者您,罪該當死。今天我們來繳還公所賜的銀子。小子無知,任您捶打處置。」

魏翁笑著扶起他們說:「沒關係,不要介意。」

其子難以啟口地說道:「前日說的讒言得罪長者,某慚愧無地自容,現在承蒙您寬洪大量原諒了某,想冒昧請問您何以甘受污名卻不說句話呢?」

魏翁笑著說道:「尊翁與我同門,一向知道他勤儉惜財。那時正在病中的他如果聽到丟失了十兩銀子,病況一定會加劇,甚至一病不起。因此我寧受污名,讓尊翁知道失物復得,轉哀戚為喜悅,病自然痊癒了!」

父子倆聽了魏翁的回答又長跪磕頭,其父說道:「感君厚德,不惜遭受污名來救活我的命,願來世做犬做馬以報大恩大德。」魏翁於是延請父子倆入室,款待他們喝酒,盡歡而散。

那一天圍觀的人圍成一堵牆,眾人都說:「長者的作為,誠然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猜測到的呀!」於是「魏善人」之名遠近知名。

後來,他的兒子自進士起家,官至三品,做了某省的按察使,職掌司法。魏公年高八十,屢受封誥;孫子輩也多貴顯。《漢書.丙吉傳》云:「有陰德者必饗其樂以及子孫。」上天福報善人,天道證驗不爽啊!@*#

資料來源:《坐花志果 : 下卷一》

─點閱【救世古鑑】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