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收重金不收謝禮的清代名醫

文/顏丹
在中國古代,沒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再聰明的人,也不會被名醫授以超凡的醫術。(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604
【字號】    
   標籤: tags:

在當今中國,收紅包、甚至要紅包,對很多醫生來說,似乎都已是司空見慣的事。醫生的天職本是救死扶傷,但在現今社會卻成了被一些人用來斂財牟利的行業。世風日下,一般人、乃至很多從醫者可能都說不清,真正的醫生應該是什麼樣。

在中國古代,沒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再聰明的人,也不會被名醫授以超凡的醫術。懸壺濟世、成為醫者之前,此人必得心懷仁善、且有著治病救人的志願。正因為心胸寬廣、豁達,只為福蔭於百姓蒼生,才放得下自己的名利得失,才會一心利他卻不求回報。查閱古代醫籍,映入眼簾的那些清代名醫就身體力行地證明了這一點。

不為子孫積累錢財的名醫賴明鑑

賴明鑑,字曉亭,是陝西西鄉人。他從小就天資聰慧,在讀書上極有天賦。於是,博覽群書後,很快就能無師自通,甚至對艱深難懂的堪輿、占卜和醫術都已有所悟解。

在父親眼中,賴明鑑是個至誠至孝之人。他年少時,父親在離鄉萬里的地方為官,他就一直隨侍在側。父親去世後,他又將靈柩一路護送回家鄉。對親戚、族人,他也同樣情深義重。只要有需要,他就會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

無論恰逢年節還是在平日裡,他都十分樂善好施。即使有素不相識的人來登門求助,他也會毫不猶豫地施以援手。當地的士大夫欣賞他淡泊名利的氣節以及想要濟世救人的志向,於是都很願意跟他結交。

為能幫助更多人,他在縣城裡開了一家藥鋪,有時也在那兒坐診,給人治病療疾。多年來,他一直懷揣著慈善之心,以治病救人為願,從不計較個人的利益得失。一到夏天,他就會在藥鋪裡為過往之人備好茶湯,以供其納涼解暑。一旦有時疫發生,他就會當仁不讓地向當地百姓捐贈藥材。

有親友見他拖家帶口,過得並不富裕,卻依然很捨得對他人傾囊相助,於是就勸他,要想著給自己的子孫留點積蓄。可他意味深長地回答:「給子孫留下金銀,他們未必能守得住;給子孫留下書冊,他們未必能翻閱、研讀;惟有積下累世的陰德,才能真正地福蔭子孫。我是家裡的長輩,又怎會不為孩子們著想呢?只是,也不能因為要積累錢財,就有損德行和志氣啊!」

多年後,賴明鑑在同治元年的一次民變中,因守衛城垣有功而得到了六品軍功的封賞,同治三年又在當地被授予巡檢一職。後來,他因病離世了。妻子葉氏在一個破舊的竹筐中發現了一沓紙。這些紙張都是以前一些窮人向他借錢後所留下的各種契據。他妻子也是很有善心的通達之人,於是就告訴家裡人:「這些契書留著也是無用的,不如種下善因,把它們全燒掉吧!」

自請為官賑濟災民的名醫王國器

名醫王國器,字君鼎(又字鎮庵),是浙江上虞人。他年少時,曾是國子監裡的一名生員。雍正皇帝在位時,有一年當地鬧起了饑荒,他便自請為官,下令在寺廟裡擺上大鍋、點起爐灶,每日早晚各煮兩次粥,為災民們提供飯食。

可沒過多久,官府的糧倉就見底了。他便立刻決定,讓家裡人減餐節食,然後把自家的米糧拿出來充公,繼續賑濟當地的百姓。於是,大量的災民因此而活了下來。後來,他還下令讓官府在出售穀麥時,每石都再便宜五分。親友問他為何要這樣做,他回答:「官府的賣價高,商家也會跟著漲價;只有把價格降下來,才能讓貧窮人家有飯吃。」

到晚年時,他的醫術越來越高,尤其在治療痘症時,更是出神入化。他在病人出痘前三日,就知道此人是否能活下來。儘管他在當地很有聲名,卻從不以醫術來作為生財之道。凡遇到家境貧寒的人來看病,他不但分文不取,還把開好的藥材都送給人家。

不接受官員重金謝禮的名醫陳清遠

江西臨川縣有位醫生,名叫陳清遠,年少時曾被選入國子監讀書。他從小就對醫書很感興趣,幾經鑽研,便領悟出了醫道中的玄妙。

二十歲後,他去了滇南一帶,給當地人治病療疾時,總能藥到病除。於是,來找他看病的人漸漸多起來,可他卻從不接受任何饋贈、謝禮或酬勞。別人問他緣由,他便回答:「我以前做買賣已掙了不少,現在給人治病,正好能用上這些錢來幫助需要的人。」

這位有著超凡醫術、高貴德行的醫生很快就轟動了整個雲南。當時正值乾隆年間,不少名臣將相都慕名而來,爭先恐後地要讓他成為自己家裡的座上賓。

一位布政使身患頑疾多年,怎麼都治不好。自從把陳清遠請到家中,頑疾很快就被治癒了。他拿出五百兩銀子和一些昂貴的裘服和玉石要送給陳清遠,卻被他一概拒絕了。一位巡撫的老母親得了重病,陳清遠被請去後,很快就治好了老夫人的病。那巡撫拿出重金來酬謝他,可他卻分文不取。感佩於他的品行與操守,這兩位官員後來都跟他成了莫逆之交。

將醫酬贈送給他人的名醫錢以懋

清朝時,江西新建縣有位醫生,名叫錢以懋,字爾相。他年少時就掌握了極高的醫術,給人看病時,只需觀人氣色就知道是何病症。每次只要對症下藥,很快就能使病人痊癒。當地有不少官員跟他交情匪淺,找他看病時,都會以重金相酬,可他卻不收一分一厘。

一位遠在福建的參議因受多年病痛折磨,於是派人跋山涉水,把錢以懋請到家中。果然,他不負所望,很快就給人家的病治好了。那官員十分感激,最後將他與數百兩銀子的謝禮一起送回到他的家鄉。可他回鄉後,卻沒有把這些錢納為己有,而是悉數都送給了親友近鄰。

他所住的地方只是一個簡陋的茅屋,但仍有很多人慕名來找他求醫問藥。他一生安貧樂道,儘管救活的人已不計其數,卻從未計較過自己的得失與回報。

參考資料:
民國三十七年《西鄉縣誌‧士女志》
嘉慶十六年《上虞縣誌‧人物》
道光三年《臨川縣誌》卷二十六《方技》
道光四年《新建縣誌》卷四十三《人紀‧方技》@*◇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古代醫者懸壺,大多都懷揣著濟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從豐富的史料中不難看到,「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寫在《大醫精誠》中的字句;「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已在歷代許多身懷奇術的醫生身上得以展現。
  • 死生有命,富貴由天。人一生的福、祿、壽乃至各種疾病的發作都是有定數的。時間到了,臉上的氣血之色、脈絡的運行狀況都會呈現出異常的變化。縱觀古今,惟有精通醫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讀懂身體密碼,參透箇中玄機。中國歷朝歷代都不乏這樣的高人,本篇將一展明朝幾位市井大夫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醫術。
  •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 and herbs on the table.English Transl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us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has the function of rehabilitation.
    歷代良醫不僅能治人久病不癒的頑疾,而且也多有在須臾間起死回生的醫術。掌握這種醫療神術的醫生,首先都必須有救人濟世的慈悲心和高尚的醫德。看清代名醫熊慶笏和劉道景起死回生的醫德、神術。
  • 針灸一些救命穴位,可以救治情況危急的病人。
    中國古代醫道相通,出神入化的醫術比比皆是,沒親見、親歷過的人或許很難相信。但許多醫生一針即瘥、一匕立起、一劑回生的案例卻被詳實地記錄在史籍中。無數個神奇的瞬間在過往千年中都真實地發生過。本來中醫就是「道家醫學」,有道之士自然能悟懂、參透人體之玄奧。
  • 中國古代有許多令人稱道的民間大夫,他們不僅醫術高,也是重德行善之人。對於他們施行仁術的功德,《太微仙君功過格》是這樣評定的:以符法針藥救重疾,一人為十功;小疾,一人為五功;施藥一服,為一功。
  • 望、聞、問、切的治病方法在中國古代被承傳了千年。僅切脈一術,就令人歎為觀止。無需用大型設備來拍片照相,亦無需將器械插入體內進行窺探。醫生僅用指尖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就能準確地查出病灶,並洞悉發病原因。西方的儀器構造精良,卻看不到遍及人體的脈絡運行。中醫通過切脈,就能立刻對症下藥,甚至藥到病除。
  • 「人死不能復生」,這是現代西醫在病人停止心跳後、感到束手無策時,常用來安慰其家屬的一句話。無論家屬再怎麼請求,能力有限、相信眼見為實的西醫大夫都很難再去試著挽救病人的性命了。
  • 人體玄奧無窮,非源於現代科技的醫療設備、電子儀器所能探知。比如遍及全身、細密繁雜的穴位與脈絡,用再高倍的顯微鏡也難以洞見、識別。然而相比之下,源於道家修煉文化的古代中醫卻能窺探其奧妙所在。
  • 中藥摻硃砂造成鉛中毒事件引起民眾擔憂,但衛福部中醫藥司表明此為個案。應如何安心使用中藥?(Shutterstock)
    在中國古代,令人大開眼界的神奇醫術似乎無所不在。無論是深居在鄉野村頭,還是在市井街巷中一走一過,總能遇到家有仙方、能祕製良藥的民間大夫。他們的醫術或經由高人傳授,或經由祖輩代代繼承,其藥到病除的妙術不僅惠澤了一方百姓,在機緣巧合下也曾為深宮中的皇族排憂解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