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森堡城堡:丹麥保存最好的文藝復興式宮殿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吳約翰編譯
羅森堡城堡的外觀以對稱設計的花園為特色。紅磚立面、高塔、尖樓和山牆都是典型荷蘭文藝復興式建築。(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27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羅森堡城堡(Rosenborg Castle,又譯玫瑰宮)位於丹麥哥本哈根市中心,是為了休憩而建造的文藝復興風格宮殿。這座城堡不但擁有精緻的建築特色,其悠久的歷史長達400年,還一度是丹麥王室的住所。

羅森堡城堡建於1606到1624年間,它是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King Christian IV)建造的諸多出色宮殿中,至今依舊屹立不搖的建築。羅森堡城堡是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的最愛,也是舉辦許多重要活動的場所。

羅森堡城堡的外觀以對稱設計的花園為特色。紅磚立面、高塔、尖樓和山牆都是典型荷蘭文藝復興式建築,啟發後來的丹麥式建築。據說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與建築師伯特爾‧蘭格(Bertel Lange)和漢斯‧范‧史汀溫克爾(Hans van Steenwinckell)在1600年代初期共同設計了羅森堡城堡某些部分。城堡最早是一座小型遊憩宮殿,之後歷經多次擴建,到了1633年才形成今日所見的規模。

18世紀以前,丹麥王室把羅森堡城堡當作避暑用的夏宮。1710年後,宮殿變成王室收藏傳家寶的地方。王室寶庫(the Royal Treasury)收藏著世界上最精美的丹麥王冠珠寶。城堡內完善保存著1700年代的房間,收藏從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到腓特烈七世(King Frederik VII)等丹麥君主的家具和肖像。例如,騎士大廳(the Knights’ Hall)、王座室(the Throne Chamber)、大理石廳(the Marble Hall)等,都以掛毯與奢華家具布置得美輪美奐。

騎士大廳(the Knights’ Hall)

騎士廳展示丹麥的軍事遺產,收藏盔甲、武器和其它歷史文物。騎士大廳在1624年完工,最初當作宴會廳,後來成為接待空間。國王克里斯蒂安五世(King Christian V)懸掛12幅掛毯,描繪國王在斯堪尼戰爭(the Scanian War)(1675─1679年)的勝利。掛毯上方天花板的灰泥粉飾可追溯至18世紀,呈現丹麥國徽(the Danish coat of arms)圖樣,還有丹麥歷史畫家亨德里克‧克羅克(Hendrick Krock)創作的四幅肖像畫,展示四個王權器物(the Four Regalia):王冠(the Crown)、王權寶球(the Orb)、寶劍(the Sword)和權杖(the Scepter)。

騎士大廳展示丹麥的軍事遺產,收藏盔甲、武器和其它歷史文物。牆上懸掛12幅掛毯,描繪國王在斯堪尼戰爭的勝利。天花板的灰泥粉飾呈現丹麥國徽,照片中間黑色區塊是肖像畫作,展示象徵王權的四大器物:王冠、王權寶球、寶劍和權杖。(Shutterstock)

王座室(the Throne Chamber)

王座室(位於騎士大廳)的現狀幾乎跟丹麥新古典主義畫家、新丹麥王家藝術學院(the New Royal Danish Academy of Art)教授尼古拉‧阿比爾德加德(Nicolai Abildgaard)所設想的一樣。房間內的色彩強烈,對稱嚴謹。位在觀者左側、雕刻精美的加冕寶座旁由三隻銀獅雕像守衛,大理石格子地板,以及描繪丹麥和瑞典戰爭故事的華麗掛毯。

王座室的色彩強烈,對稱嚴謹。位在觀者左側、雕刻精美的加冕寶座旁可見三隻銀獅子守衛、大理石格子地板,以及牆上華麗的掛毯。(Shutterstock)

大理石廳(the Marble Hall)

大理石廳原本是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第二任妻子克斯汀‧蒙克(Kirsten Munk)的臥室,展現丹麥王室的權力和財富。1668年,國王腓特烈三世(King Frederik III)為頌揚君主制,以極盡華麗的巴洛克風格重新裝修這間房間。天花板上的灰泥粉飾可見身材胖胖、帶有翅膀的小天使(putti),展示象徵王權的標誌。小天使圍起愛心造形的區塊展示丹麥國徽的各個組成部分。牆上以仿大理石裝飾,這在當時其實比真正的大理石昂貴,同樣以各式徽章裝飾。

這間大理石廳原本是克斯汀‧蒙克的臥室。天花板上的灰泥粉飾可見象徵王權的小天使。小天使圍起的愛心造形區塊展示丹麥國徽的各個組成部分。牆上以造價昂貴的仿大理石裝飾,展示各式徽章。(Shutterstock)

克里斯蒂安五世廳(Christian V’s Hall)

這個房間以前是克斯汀‧蒙克的起居室,國王腓特烈三世將其重新裝潢。中央有座紅、金雙色壁爐,可追溯至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時期;上方的天花板畫描繪一個管弦樂隊在演奏樂器。據信由國王腓特烈四世的宮廷畫家伯努瓦‧勒科弗(Benoît Le Coffre)在天花板內外飾條上繪製了孩子們跳舞玩耍的模樣。

這間房以前是克斯汀‧蒙克的起居室。中央有座紅金雙色壁爐,而天花板畫描繪一個管弦樂隊在演奏樂器。(Shutterstock)

國王腓特烈四世大廳(King Frederik IV Hall)

國王腓特烈四世大廳後來改建成妹妹蘇菲‧赫德維格公主(Princess Sophie Hedevig)的接待廳。室內有1623年安德斯‧尼爾斯(Anders Niels)繪製的彩色天花板,以及安東‧馬蒂亞斯‧約瑟夫‧多馬諾克(Anton Matthias Joseph Domanöck)在維也納製作的鋼臂水晶吊燈。牆上裝飾著荷蘭織布工藝與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及其家人的肖像。

國王腓特烈四世廳是公主蘇菲‧赫德維格的接待廳。室內特色有1623年繪製的彩色天花板,以及維也納製作的鋼臂水晶吊燈。牆上裝飾著荷蘭織布工藝,以及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及其家人的肖像。(Shutterstock)

克里斯蒂安六世室(Christian VI’s Room)

這間美麗的房間曾經是蘇菲‧赫德維格公主的臥房。牆上掛的編織毯,描繪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的日常生活,產自比利時法蘭德斯著名作坊。原木拼花地板(The parquet floor)取自國王克里斯蒂安六世的房間,1870年左右從腓特烈斯貝宮(Frederiksberg Palace)運到這裡。臥房內展出的許多家飾物品都與克里斯蒂安六世國王的房間有關,可追溯至18世紀。

蘇菲‧赫德維格公主曾是這美麗房間的主人。牆上掛著產自比利時法蘭德斯著名作坊的編織毯,描繪亞歷山大大帝日常生活。(Shutterstock)

羅森堡城堡是目前世上保存最完善的文藝復興式城堡之一,呈現幾世紀前丹麥君主的日常與節慶生活。1838年,丹麥王室將城堡對外開放,展示為數眾多的房間和王室文物,讓大家得以一睹丹麥君主制豐富的歷史與昔日風采。

原文:Rosenborg Castle: Denmark’s Renaissance Palac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國際自由新聞工作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