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特展

「人命至重 有貴千金」 醫藥圖書特展

font print 人氣: 2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謝亞晴╱台北-日本採訪報導]故宮博物院(台北)之「人命千金—院藏古代醫藥圖書特展」將展到十二月底,院方表示,院裡收藏之古代醫籍涵蓋層面頗廣,希望民眾可以從史料中看見古人對生命的尊重及蘊藏的活力。

曾任國立中國中醫研究院(北京)主治醫師、目前定居日本的邵曉東醫師表示,中國古代藏有許多精華,例如中醫,博大精深的內容,足以讓人學習一輩子。

他指出,在中國首本醫書《黃帝內經》就已說明經絡存在,並詳加解釋。此書是講述經絡與針灸最權威典籍。

邵曉東說,中醫最剛開始主要醫治手法是針灸,毋需花用大量金錢與配件,只需幾根針就可使病患痊癒;至於使用草藥,「那是後來的事兒了」。

關於台灣中醫界所熱門探討的馬兜鈴酸事件,他表示,有的植物具有性質不同的毒性,中醫在開方時,多半會加上甘草以解毒。

邵曉東指出,中醫配藥並不如一般人想像的簡單;《黃帝內經》以後的醫學書籍雖已詳細講述方劑配製,但是中醫講究「辨證論治」,亦即針對個人病源與臨床症狀開出藥方;即使同一種病情,也要針對人的不同年齡與身體狀況調整藥量與藥物品種。

「中藥製法有嚴格規定,」邵曉東以有毒的植物為例,這種植物定以炮製去其毒性,才能使用。中醫得視方劑組合靈活運用,才會有最佳療效,並非按古書配方就一定藥到病除。

● 本次特展展出書目

<font=red>東漢‧佚名《黃帝內經》
約完成於東漢之際(約西元二世紀),書中內容假託黃帝與臣子岐伯、雷公對話,故名為《黃帝內經》。從基本中醫理論、病情描述、診斷治療,一直到養生、針灸皆有。內容主分為《素問》和《靈樞》,後者主講經絡。

<font=red>東漢‧張仲景《傷寒論》
東漢末(約西元三世紀),疾疫流行,張仲景家族二百餘人十年內死去三分之二,主症為傷寒發熱。仲景傷痛之餘,發憤著書,寫成《傷寒論》一書。此書為中醫方劑開山始祖。張仲景所創之方劑,至今仍廣為醫家應用。

<font=red>隋‧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論》
隋朝(西元605-617)太醫巢元方以歷來醫家對病源探討、病症描述著成此書。全書約有一千七百餘種證候,是現存第一部論述病因證候學的專書。

<font=red>唐‧孫思邈之千金方
孫思邈約於西元652年完成《千金方》一書,取「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之義,內容包括婦、兒、內、外、五官各科,總計232門,5300餘方,是現存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晚年又著《千金翼方》加以補充。他特別强調醫德重要性,認為醫者除了要有專業知識外,最重要的是要有救苦之心,平等對待所有的病人,闡明醫學教育的第一境界。

<font=red>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明崇禎十三年(西元1640)武林錢蔚起刊本
李時珍(西元1518-1593)有系統的記述各種藥物知識,並同時保存大量古代文獻,是世界藥學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曾先後譯成多國語言,在國外引起相當的關注。

<font=red>唐‧李勣等奉敕撰《新修本草》╱日本影古鈔本
此書為中國史上首部官方修定、頒行藥典,共收藥物850種。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尤其吸收不少外來藥物,如龍腦、安息香、胡椒等等,顯示其時中外文化交流之繁盛。頒行後,很快傳入日韓兩國(現今日本仍存有唐天平三年仁和寺寫本),院藏此卷即是日本江戶時期據該寫本影鈔而來。(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11月5日訊】(法新社芝加哥四日電)美國醫藥協會在五日出版的最新一期刊物中,登載最新醫學研究報告指出,具有典型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少年,到了三、四十歲,心臟病發作的機率非常高。研究指出,少年期有體重過重、高血壓以及LDL膽固醇(即壞膽固醇指數偏高)等問題者,到了三、四十歲時,容易出現動脈增厚現象。
  • 四川省成都高新技術開發區西區發現一處距今四千多年史前村落遺址,大陸專家說,此遺址是寶墩時期小型村落,這為研究成都平原史前文化提供新的證據。新華社今天報導,遺址位於成都市高新西區成都中醫藥大學校區附近,面積約一千五百平方公尺,發現磨製石器、墓葬和房屋遺址,遺址灰坑中找到石斧、石錛和狩獵作戰的石箭鏃,做工非常精細。
  • 五種含馬兜鈴酸中藥材遭禁用,「中藥管理使用」成為熱門話題,有別於國內討論主題,國際東洋醫學會今天在台北榮民總醫院舉辦第十二屆國際東洋醫學大會,針對後基因時代的東洋醫學與生物科技,因應世界衛生組織 (WHO)二OO二年到二OO五年傳統醫藥全球策略兩大主題進行討論。
  • 針對台北榮民總醫院毒物科醫師吳明玲醫師日前在一場研討會上以西醫觀點發表中草藥對肝傷害報告,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聯會今天動員上百位中醫師在民進黨籍立委邱永仁的陪同下到榮總抗議,要求榮總提出說明,並擬向榮總提出告訴求償一億元。中醫師公會全聯會批評吳明玲假學術之名,散佈詆毀中醫藥不實言論,要求台北榮總與行政院衛生署予以調查懲罰,全聯會理事長林昭庚說,中醫師界對於吳明玲的論文發表很氣憤,昨日深夜緊急串聯動員百位中醫師到榮總抗議。
  • 針對醫界人士指出每年有六百六十二萬筆藥品處方箋出錯,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王惠珀今天指出,台灣醫院的藥師平均每人一天要配一百五十張的藥劑,高負荷量的工作自然出錯比率高,醫藥界必須重視「合理調劑量」的問題,才能改善處方箋出錯的現象。王惠珀說,若以平均台灣一人一年取藥十四次計算,二千三百萬人口一年共有三億二千二百萬張處方箋開出,如果正如醫界所言有六百六十二萬筆出錯,出錯率為百分之二,其實並不算太高。
  • 針對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聯合會在民進黨籍立委邱永仁陪同下,赴台北榮民總醫院抗議一事,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任委員林宜信今天表示,不論中西醫藥材都有「效果」也有「毒性」,希望學界業界可以改進,以證據導向作為開「尊口」發言的依據。林宜信說,不管西醫或是中醫要證明藥物有效或有害,「證據」的論斷最重要,如果僅在動物實驗階段,這樣的研究結果僅可在學術界發表討論,學界不應該隨便就對外發言,造成民眾及業界恐慌。
  • 〔自由時報記者孫義方╱台中報導〕台中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室旁的自助餐店外,昨天中午出現兩名下肢殘障行乞者為爭地盤而打架,奇的是原來趴著行乞的兩人,竟可以站起來互毆,敗者落荒而逃,勝者則繼續趴在地上行乞,民眾除了「大開眼界」,也為假乞丐的行徑搖頭。
  • 〔自由時報記者孫義方╱台中報導〕台中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室旁的自助餐店外,昨天中午出現兩名下肢殘障行乞者為爭地盤而打架,奇的是原來趴著行乞的兩人,竟可以站起來互毆,敗者落荒而逃,勝者則繼續趴在地上行乞,民眾除了「大開眼界」,也為假乞丐的行徑搖頭。
  • 新加坡眼科研究學院和國防醫藥研究院於今年3月起,分階段對16名近視度數在150度以下的人展開研究,結果發現約八成完成這項訓練療程的人,視力顯著改善,從進行療程前的6/12,進步到接近6/6的完好視力標准。

  • 世界衛生組織(WHO)昨天警告,柬埔寨、中國、寮國、緬甸、泰國及越南經常發現偽造及品質低劣的藥品,這些醫藥不但沒有醫療效果,在惡劣情況下甚至會造成死亡。WHO昨天在越南河內舉行的一項會議中,與這六個「大湄公河」流域國家,決定採取共同對抗偽藥劣藥行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