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只應天上有 和諧、大度的唐樂舞

佚名
font print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6日訊】【楔子】「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唐朝文化的燦爛,今人只能透過唐詩與壁畫遙想一二。有幸台灣舞蹈界耆老劉鳳學,自一九六五年開始,重建失傳以久的唐朝樂舞,透過她的尋唐之旅,我們得以突破時空距離,感受盛唐的藝術光芒。

西元四世紀,佛教及回教文化的樂舞傳入中國之後,與原有的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在唐朝形成的一種音樂融合舞蹈的藝術,稱為「唐樂舞」。

唐樂舞分為大曲、中曲及小曲,其中大曲是在宮廷演出的樂舞,用以歌頌皇帝,以〈序〉、〈破〉、〈急〉三個樂章為樂舞結構,表演時間約兩個小時,規模等同於今天的交響樂。在當時已擁有上萬名的樂舞工作者,還有教坊及演出機構,可見大曲樂舞在當時的流行。

可惜在安史之亂以後,這些樂舞逐漸流失,所幸當時的日本留學生前來中國學習,唐代樂舞才得以保存傳世。唐代大曲原本有四十六首,但卻在中國失傳,後來經由台灣舞蹈家劉鳳學自一九六五年開始,在大陸敦煌、日、韓、歐洲等地,將舞曲研究及重建,成功地保存五首大曲,分別是《蘭陵王》、《皇帝破陣樂》、《春音囀》、《蘇合香》、《團亂旋》,後四首日前已在國家劇院演出,其中還演出一段小曲《胡飲酒》。

《皇帝破陣樂》 又名《秦王破陣樂》,是唐太宗當秦王時,於西元六二○年大敗劉武周,士兵們在獲勝歡呼時所展現的舞蹈,直至唐太宗登基時,首次在宮廷內表演。貞觀七年時,唐太宗親制舞圖,並由魏徵等人改制歌詞,自此之後,每逢大型慶典時必演出,並曾用於祭祀。

此舞碼由四名舞者以男裝身分演出,服裝設計簡潔,衣袖寬大,中間有正方形類似「田」字的圖案,特色在於以文雅的動作表現殺敵,以力度表現戰場的氣氛。

《春鶯囀》傳說是依據《樂府詩集》:「高宗曉音律,聞風葉鳥聲,皆蹈之以應節。嘗晨坐,聞鶯聲,命歌功白明達寫之為春鶯囀。後亦為舞曲。」唐朝亦有詩作《春鶯囀》:「興慶池南柳未開,太真仙把一支梅,內人已唱春鶯囀,花下傞傞軟舞來。」

此舞碼共有五名女舞者,身穿雅致的服裝,應樂緩步而行,表現了唐代女性雍容大度的氣質與莊嚴優美的生活姿態。

《蘇合香》原是印度樂舞,因印度阿育王吃了「蘇合香」草藥而病癒,於是作此舞表示感恩,傳至中國後被納入「教坊」曲目,是一種軟式舞蹈。舞者身著亮黃色絨布衣服和連身長袖,舞蹈線條柔美流暢,兩隻長袖的飛舞,據劉鳳學解釋,是表現佛家向宇宙上昇的想像。

此舞碼的肢體動作、服裝、頭飾和音樂,比《春鶯囀》的端莊、《團亂旋》的富麗隆重,顯得更為輕巧活潑。

《團亂旋》的典故,是源於武則天時期,有位又矮又肥的韋鑑,隨唐睿宗視承天門,遇大風跌倒在地,遭邵景作詩調侃。也有人推測《團亂旋》是出自唐朝的《胡旋女》,相關的唐詩還有兩首,白居易的《胡旋女》及元稹的《胡旋女》。

此舞由六名女舞者演出,頭戴金色鳳凰的頭飾,身穿華麗莊重的紅衣服,當她們在旋轉時,寬大的衣袖會露出黃色的裡布和綠色的邊框,很能表現出迎風充盈而飄飛的感覺。

《胡飲酒》為唐小曲,在於表現胡王的醉態。相傳是北齊時代,蘭陵王在筵間「舞胡子」,每次勸酒時便要胡子捧盞以揖;另有一說是唐人常在筵席上準備木偶「酒胡子」,聽人旋轉,所向者舉杯。也有學者推測是來自唐朝李端的詩作《胡騰兒》。

此舞碼由男舞者戴著胡人的面具,身穿鮮豔衣服,手持一只皮製酒壺的獨舞演出,肢體動作誇大有力,十分逗趣。

在殘缺不全的資料中重建唐大曲,必須加入重建者的個人詮釋。通過劉鳳學的重建,我們能夠窺得唐代樂舞的多元及和諧。以音樂而言,包含了多樣的器樂和非諧和音,不致於突兀刺耳。在舞蹈方面,內在的神韻透過禮儀及婉約的肢體動作來傳達。

劉鳳學的重建中最令人讚嘆之處,是每首唐大曲舞蹈的起首和末尾,皆是內在的生命力透過和諧的秩序感來呈現,配合著富麗雅致的服裝造型,以及簡潔的三度空間的舞台效果,散發出莊重、大度的特質。

藝術文化的創新,絕不是在打破傳統後憑空而生。劉鳳學重建的唐大曲,為現代人回溯了輝煌盛世的原貌,不一定是外形的誇張熱烈和鋪張的排場,樂舞之所以動人,也不是縱容情慾或發洩速度感,而是以真實的文化內涵,牽動人心至和諧、大度、寬宏、涵養的心靈境界。──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經過多年的研究重現,編舞家劉鳳學推出「唐大曲—團亂旋」,即將於明晚起到二十三日在國家劇院演出三場。這幾年陸續重建漢唐樂舞,劉鳳學希望藉由舞蹈重現,讓國人有機會了解古文化,並進一步將傳統藝術能傳承下去。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 就像學習西方經典一樣,東方的傳統戲曲也值得我們認識。「你會唱一段崑曲,你就懂得欣賞《游園驚夢》,你會唱一段《蘇三起解》你就會愛上《四郎探母》。」陳金次說:「我們從小不讓小朋友喝茶,他長大後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傳統文化式微的主因。」
  • 留學法國的簡秀珍體悟到,法國的藝術當然很棒,大家隨口就可以說出莫內、梵谷……這些藝術大師,然而,這些所謂的「大師」能夠廣為人知,是因為有非常多人在幫他們寫詮釋、寫介紹,人們才知道怎麼去欣賞,知道他們好在哪裡。
  • 陳冠霖給自己的「終極目標」是「把李天祿演過的戲演過一遍」。這個目標並不意味著把前輩演師留下的劇本原封不動的重現。「基本上要抓住觀眾,劇情、音樂、口白都非常重要,要注意的應該就是要讓觀眾看得懂,覺得音樂好聽,劇情合理精彩。」陳冠霖說。
  • 加官進祿、長命百歲、金榜題名、家庭團圓,都是人們對幸福的想望,但看了戲就能得到嗎?非也。天官出場時的定場詩講得清楚:「瑞靄祥光紫霧騰,人間福主慶長生。欣看四海升平日,共沐恩波享太平。」
  • 七年出國三十多次,足跡幾乎踏遍全球之後,陳錫煌不免感慨,懂得文化的外國人,願意千里迢迢來看戲,但傳統戲劇在台灣卻非常弱勢。憑著一股「藝術的東西不能給外國人看不起」的志氣,2009年,陳錫煌以自己的名字成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