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法:書法的源流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書法是文字的書寫藝術,特指以毛筆並通過字的結構、章法、墨法、書體來表現漢字的藝術。它是中國文字在書法家審美觀的長期運用和發展中形成的特有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

  毛筆是書法的最主要工具。用毛筆來書寫文字,逐漸演變成書法用筆的藝術技巧,從而構成書法藝術的要素。書法的用筆主要包括筆法、筆力、筆勢、筆意等藝術技巧。筆法有:起筆、收筆、圓筆、方筆、中鋒、側鋒、露鋒、藏鋒、提按、轉折等。筆力指筆畫的內在力量。無論是剛健或柔軟的筆畫線條,在用筆中要表現出有一種內在的力量感。筆勢指用筆時所形成的氣勢。筆勢有筆斷而氣勢不斷,點畫形狀雖各不相同,但其勢則渾然一體。筆意,即筆畫線條所表現的感情、意趣等。我國古代書法的字體主要有:篆書(包括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戰國篆書和秦代小篆)、隸書、楷書、行書等。

  嚴格說書法的蓬勃昌盛起始於紙張的發明,在此之前有簡書,也就是在木或竹片上書寫文字,數量多的再用皮革或繩索串編成冊,因受限於空間,也就很難有多面貌的藝術發展,至於更早的書法文字記錄則脫離不了刻及鑄的範圍,也就是我們常見的碑刻及金石璽印,而這個範圍的資料在清代晚期及民國初年被當時的書法家大量的運用,又開創出了書法更多的創作空間及可能性。

  殷商時期的文字書寫

  中國的文字起始年代久遠,起初可見的多為圖像符號、象形文字,如殷甲骨文或1959年出土於山東大汶河兩岸附近及甘肅等地、年代更為久遠古陶器上類似文字的圖形記號即是。再者就是殷商時代存留於青銅器物上面的金文(刻或鑄造的),這個時期的文字比較像圖畫;另外甲骨文是殷王朝最直接的記錄史料,包括卜筮及間接記錄的大事,文字筆意多為刀刻的趣味,也有少數是寫而未刻的。

  大篆和小篆

  周、戰國、秦時期的文字以大篆和小篆為主,史傳大篆為周軒王太史籀所作,以石鼓文及詛楚文為代表;戰國時期各國因地域分劃,加上各國文化的不同,文字漸漸出現極大的差異,一直到秦統一天下,車同軌、書同文,才又統一了文字是為小篆,小篆傳世的多為碑刻拓印的較多,小篆去大篆的繁複和怪異之處,書體更為均勻對稱整齊劃一。這些資料至清朝及民國初年因金石學大盛被眾多藝術家運用在書法及篆刻方面而呈現了豐富而有創意的各種面貌。

  隸書

  前面提到的各種書體絕大部份均為王室廟堂或神媒的專用工具,隨著文化的發展,文字漸漸的普及到民間,為了書寫方便,書體筆畫結構變得更為簡省自由,傳起自秦朝程邈至漢朝時已成為正式的官方文字 了,隸書可分為古隸和八分:秦漢初期波磔(蠶頭雁尾)不很明顯都屬古隸;反之左波右磔、蠶頭雁尾、左右分背明顯的就是八分書,如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曹全碑等均為八分書的代表作。

  楷書

  今天大家所熟習的楷書,在漢末、三國時代已經漸漸成形了,這個時期楷書的用筆特色大多由隸書和草書演化而來,後來歷經南北朝書法家的努力創作,到了隋、唐之際楷書的發展已經完全成熟;當時大書法家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的書法作品都已臻登峰造極的境界,成為後世書家追摩的對象,而成就卻難以超越。近年流行的魏碑亦屬楷書的範圍,書家取其金石強勁的筆意結構,為書法注入另一種新的生命及創作趣味。

  行書

  行書是一種統稱,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表現空間較為自由寬廣;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北宋四大名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家、蔡京,元代趙孟頫、鮮於樞,明代文徵明、王寵、張瑞圖、董其昌、倪元璐,乃至於清代鄭板橋、劉墉、何紹基、趙之謙,民國之後的齊白石、沈尹默、于右任、張大千、溥心畬等,他們的書法作品千變萬化,面貌各有不同,頗具欣賞價值。

  總括來說,要學好書法,須注意下列幾點﹕

  (一) 循序漸進﹕ 初學書法一定以楷書為基礎。

  (二) 下真功夫﹕ 不要急功近利,一定要切實地學習。一點、一橫,務求以古人合,以打好基礎。

  (三) 以趣持恆﹕ 以書法為陶冶性情,自得其樂,然後就可以持久永恆學習。

  (四) 取長補短﹕ 互學互長,互相交流,以取別人之長以補自己之不足。

  (五) 博取兼通﹕ 取各家之所長,集於一身。

  (六) 獨到專精﹕ 選出自己喜歡和適合的字帖。

  (七) 不求邪怪﹕ 不要為了目前的成績,走向怪字的途徑。

  (八) 以求己格﹕ 達到一定水平後,要找出自己的風格,所謂﹕「先與古人合,後與古人離。」

  (九)要分別美術字和書法區別,所謂書法即書寫的方法,更要布白、結構,以用筆為上。美術字只講求字的結構,毫無筆法可言。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是各種書體交相發展的時期,這時,隸書已走東漢末年程序化的道路,楷書趨向成熟,草書經章草階段發展到今草,行書在隸楷遞變過程中從產生經過發展到成熟,儘管後來各朝各代的書法家擅長篆、隸、章草,但畢竟是個別的,只是作為書法藝術來欣賞。而真、行、今草,已為上下所接受,被廣泛應用於社會交往,同時在士大夫階層中形成了普遍的風尚,作為雅俗共賞的標準。這一時期湧現出了大量著名的書法家,產生了許多重要的書法理論著作。
  • 中國古代的扇藝,源遠流長,明代的書畫藝術更是促進了扇藝的發展。折疊扇的書畫便應運而生了,真正的折疊扇的書畫實物,要數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宣德帝朱瞻其宣德二年畫的大折扇,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明代永樂、宣德年間謝縉《汀樹釣船圖》為最早。當時的蘇州,經濟繁榮,而「院畫」(宮廷繪畫)勢力日薄,「浙派」也步入末流,「吳門派」代之而起。以沈周為首(圖一),文徵明繼起,還有唐寅(圖二)、仇英,稱之「吳門四家」。他們技藝全面,題材廣泛,是明代成化到嘉靖間,吳門派繪畫裡最活躍時期,也是明代書法藝術的興盛期。
  • 看「行草貳」,有如看林懷民的「天鵝湖」,抽掉故事中的王子和公主,呈現就是支很美的舞蹈;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用淺顯易懂方式,引導觀眾欣賞他明天就要登場的新作「行草貳」,他強調,這支舞特色是婉約、自然,展現出書法秀麗、留白和水份。雲門舞集三十週年,林懷民創作的新作品「行草貳」,將於八月三十日起至九月六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舉行世界首演。九月中旬並會前往高雄中正文化中心至德堂、台中中山堂演出。
  • 走過三十年,雲門舞集要邁向下一個階段。延續2001年融合中國水墨書法的﹝行草﹞,明天開始,將推出新作﹝行草貳﹞。沒有﹝行草﹞的沉重,﹝行草貳﹞要舞出更淡雅、更流暢、瀟灑的書法狂想曲。這齣舞蹈還沒有正式演出,已經被﹝澳洲墨爾本藝術節﹞預訂為今年開幕節目。
  • 蘇軾,又號蘇東坡,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不僅在詩文、書法、繪畫上造詣很深,而且對醫學、考古、水利等諸方面均有獨到的見解,並對膳食、烹飪亦頗有研究,可謂知味善嘗,既會吃,又會做,是一位著名的烹飪學家和美食家。以其別號東坡命名的菜點很多,且流傳有不少的趣聞軼事,其中尤以名餚「東坡肉」的傳說最為廣泛。並以其不凡的來歷,響譽古今。
  • 「看《行草貳》猶如看《天鵝湖》,抽離故事中的王子和公主,還是一支很美的舞蹈。」編舞家林懷民說,這部新作的舞台簡單、乾淨,他希望舞蹈能夠婉約、自然,展現出書法秀麗、留白和水分。
  • 五代和宋代的文人促進了書法的發展。印刷術的發達使書法家從單純的功能性書寫活動中解放出來,書法藝術特性被進一步強調。宋元時代的書法可以說是行草時代。宋代書法家在楷書和狂草方面不及唐代書法家,但在行草書方面卻表現出鮮明的文人個性和品質,開一代新風。法帖的普及使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藝術具有絕對的典範意義。但宋代重要書法家不同程度地受到具有變革意義的中晚唐書法的影響,特別是顏真卿的影響。此外,宋人對金石學的重視和研究也使書法和篆刻藝術置於更大的歷史尺度之下,汲取了豐富的源泉。
  • 唐朝僖宗皇帝到西蜀巡視那年,有位會稽山的隱士孫位隨皇駕一塊儿來到蜀地。孫位會道術,還擅長書法、繪畫,每有作品都是上乘之作。
  • 蔡邕是東漢時的辭賦家、散文家、書法家、古琴演奏家。他在陳留時,鄰人請蔡邕去他家赴酒宴。等到蔡邕去時,鄰家酒宴正酣,客人中有彈琴的。蔡邕走到門口,悄悄聽琴聲,自語道:“嘻!用琴聲召喚我赴宴,怎麼琴聲裡卻隱含殺機呢,這是為什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