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傲霜雪——訪梅花繡工藝家黃翠華

font print 人氣: 9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13日訊】(記者張華台北報導)

第一次聽聞「梅花繡」。

帶著一個空白的腦子和一顆好奇心,我們前來台北新店溪畔造訪梅花繡藝術協會會長、傳統工藝師黃翠華女士。一襲唐衫體態豐盈,氣色紅潤髮色灰白,看不出年紀的黃翠華眼睛透著自信神采迎我們進門來。奇特的是,好似故友重逢一樣,彼此介紹成了多餘,我們很自然地從牆上一幅幅看似油畫、粉彩、水墨、書法與攝影的作品切入了今日到訪的主題:梅花繡。

真善美‧家中即展場

黃翠華家中牆面上陳展的所有看似不同媒材的畫作,竟同為梅花繡作品!客廳主牆面上那件逼真如攝影的巨幅作品「黃山雲海」,清新脫俗意境遼遠,貼近仔細看,每一處細細密密的繡線有序交織出縹緲峻秀的黃山煙、雲、山、松,怎不為之驚歎!相對於靈秀黃山的超寫實,另一件大幅作品「探索」則表現了油畫重彩的抽象塗抹筆觸。這兩樣大異其趣的作品質感,竟是出自同一個人、同一種媒材啊!




腳步跟隨著黃翠華的一幅幅作品走繞過飯廳,我們走得很緩慢。看黃翠華的作品,需要時間,需要定定的注目禮,向梅花繡獨特的融色技巧與光影處理注目致意。隨意瀏覽也許會驚詫其亮麗華彩,卻少了體察梅花繡深度細緻之美的況味了。

幾幅繡著書法字鋪襯著素色花草鉤邊的詩句,雄渾蒼勁的筆法與清新絹秀的花草巧妙佈局,古儒的風骨箴言似乎正從那剛柔並濟的作品中無聲傳遞。



黃翠華指著一件乍看似硬筆速寫的黑白色階的兔子半成品,告訴我們,這個黑灰野兔的頭已使用了七種顏色的繡線!

終於來到黃翠華的工作室。三、四坪大的房間,剛好容下一架繡花車、一台繡線推車及一面壁櫥安置更多各種色系的繡線,井然有序,明亮溫馨。黃翠華隨手翻開色譜,繽紛的色彩映照在她神采奕奕的眼睛上。我懂得了,這個小房間是黃翠華的小世界,繡花車上的那根車針是她的彩筆,繽紛的繡線是她的顏料,在這個小世界中,黃翠華盡情揮灑人生的真、善、美。

看著那一車金光流溢的各色繡線,我不禁搭了一下這位大姊的肩膀,表達對她真心真情投注在傳統女紅之美的敬意。她用右手握著我的手,堅定卻輕柔,再用左手握我的手,相較起來孔武有力了。原來,黃翠華豐富多彩的作品,恰恰與她跌宕起伏的遭遇交織重疊在一起……

師法梅花‧愈挫愈奮

工作室連接一個小臥室,黃翠華指著臥房牆上那幅小而瑰麗的繡畫「豔麗」告訴我們,那是一九九八年車禍受傷、右手不能使力時期的構思,是她用左手車縫完成的作品。「我從不自怨自艾,受傷了那就靜下來好好思考創作啊,生命是那麼美好!我那時期構思了豔麗和柔和兩種色調的作品,反應我內心的深刻感受。」就這樣,黃翠華把不好的事變成了好事!在逆境中欣賞生命美景,黃翠華的笑容輕快爽朗,嘴角有一份自信與寬慰。

六年前,一位粗心的機車騎士撞上了在斑馬線上的黃翠華,這場車禍導致她右手手腕骨折、腰椎骨折、肌肉嚴重挫傷。那時黃翠華已具有國家工藝獎民族藝師的身分,傷及右手等於可能損傷傳統技法的承傳了。幸好黃翠華天生豁達,善良仁慈,躺在醫院病床上,晚餐時間還擔心肇事者受餓而讓家人趕緊買吃的呢。那是四月九日發生的事故,十九日一場既定的中日交流展上,黃翠華右手打著石膏出席會場,用左手現場示範教學。之後,黃翠華穿鐵衣五、六個月,半天用來復健,半天用以創作,右手傷了,就用左手工作。兩年半的恢復期間辦了四次個展、二次梅花繡聯展。

在馬不停蹄投身創作之際,二○○○年八月黃翠華發現右胸的乳癌腫塊,超音波檢查顯示癌細胞的可能性高達90%。她理智平和地詢問醫生醫療配合事項,隨即手術切片。當時是局部麻醉,醫生為了減輕病患的身心壓力而和黃翠華閒聊生幾個孩子?手術台上的黃翠華回答之後也問醫生:「你生幾個?」「兩個,」「那你破了世界紀錄囉!(醫生是男性,生產是他太太而不是他)」護士都笑出來了,醫生還摸門不著。


緊接著是漫長而煎熬的化療療程,黃翠華開始掉頭髮了,「第一次化療之後,順著耙梳頭髮,五分鐘就光頭了,像初生的嬰兒一樣。」黃翠華筆劃著現在頭髮濃密的頭顱,若無其事般說著那一段樂觀勇敢面對病痛的故事,我詢問:妳從不擔心嗎?她還是那輕快爽朗的笑容:「不擔憂,該走的時候就走。」有了這一份坦然與豁達,病痛反而悄悄地遠離了。我們中國人說「七分精神三分病」,想來是古老的智慧!

考驗似乎環繞著功成名就而來,二○○一年九月台南個展佈展前夕的一次跌倒,再次傷及黃翠華的右手,十月底南下準備卸展時,搭乘客運車的小事故又造成她腰椎壓迫性骨折又狹窄、右手舊傷雪上加霜!接下來,急救、醫治、行動不便、遍尋各種復健療法……「只要身體狀況許可,我就繼續努力創作。」還有什麼能擊垮黃翠華的創作意志呢?也許是這樣一顆想為人間真善美而付出的心,讓黃翠華的生命力如梅花繡的特質——能經受時間洗禮而不失原色——一樣堅忍崢嶸,從眼前心寬福態的黃翠華身上,尋不到一絲生病的痕跡啊。

幸福‧來自愛與使命

四十多歲才開始學習梅花繡,黃翠華經常以自己為例,鼓勵有興趣的同好放手去做。當初黃翠華只憑藉對梅花繡美的禮讚而萌生一念:這麼美的東西應該將她發揚光大!沒有繡畫技術與美術功底的她在取得先生諒解後,買來繡花車從幫人繡學號做起,繡了半年才跟隨梅花繡首創人楊秀治走進繡畫世界。因為對梅花繡情有獨鍾,五種基礎針法從練習、摸索、熟練到游刃有餘,黃翠華兩年半就奠定了梅花繡紮紮實實的基本功。

當初學習繡畫藝術,只是單純地想為孩子留下幾件美好事物而已,但一九九五年黃翠華還是創立了「梅花繡藝術學會」,這緣起於一則小故事:一次前來觀摩的日本工藝團,慨然推薦黃翠華去日本教學,條件是她要謊稱梅花繡是日本的工藝。而梅花繡分明是她的老師楊秀治(台灣台中人)於一九七二年的創發啊!黃翠華於是又起了一念:要讓華人看見並珍惜這門源於中華傳統刺繡的繡畫藝術!於是她開始參加各項美展、工藝展並成立了梅花繡藝術協會。黃翠華的作品很快在各獎項的編織類中出類拔萃,一九九六年獲得國家工藝獎第三名(一、二名從缺)的殊榮。

協會匯集了全台十幾名創作者,每年舉辦多次梅花繡展覽,感動了許許多多觀眾的心。每一場展覽,黃翠華都樂意親自導覽,那是用真心真情所做的導覽。如果觀眾是小孩子,她的導覽就著重親情、人性、動物生態方面去啟迪孩子先天的善良;如果是成人,她會侃侃而談創作理念與心情寓意,激發觀者美的感受。每一場展覽,黃翠華的家人親友都樂意義務佈展、卸展,彷彿這是生活中很自然的事情——陳展美好的作品,分享創作的心意。




創作十七年來,黃翠華的作品從來捨不得賣,只捐給傳統藝術中心、台灣工藝研究所及台中編織工藝館收藏,因為她習繡的初衷本不為名利,只願刺繡這傳統的「女德」得以綿延承傳。「也許是女人細緻、感性的天性使然,生活中的感動、人生歷練的激發都是創意的源泉。人生不留白,我很高興在生命的樂章裡譜下一個小音符,在創作的自由和感情的表現上有發揮的空間,我也願在傳承、推廣上盡個人綿薄之力,病痛不會使我志氣蕭沉,反而激發我新的構思來創作,先生、孩子和親友都非常支持與包容,我非常喜樂、滿足又幸福。」黃翠華的成就與幸福,來自愛與文化承傳的使命感。

輕聲告別,車行在新店溪畔的外環道上,車窗外的景致似乎鍍上了一層屬於繡線特有的金亮質感,妥貼、溫馨而清朗。
(大紀元e報首發)@(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