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應運而興的統一王朝 明朝(十)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心緣
font print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服飾篇
  
明代服飾在承襲前代的基礎上,又有自己獨特之處。比如明代的官服承襲唐宋官服制度的傳統,指導思想比較保守。但製作更趨精美,材料和工藝水平都超過前朝,整體配套也更趨和諧統一。
  
節儉的明太祖朱元璋認為禮服不可過繁,祭天地、宗廟只需戴通天冠,穿紗袍。一品至五品官服紫,六、七品服緋。因為明取法周漢唐宋,以火德王天下,色應尚赤,並規定正旦、冬至、聖節(皇帝生日)、祭社稷、先農、冊拜等大典要穿袞服。
  
皇帝冠服主要包括袞冕、通天冠等。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袞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時又分別做過補充修改。
  
袞冕的形制基本承襲古制,在圓柱形帽捲上端覆蓋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圓後方,用皂紗裱裹。綖板前後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顆,每顆間距一寸。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紗,裡裱朱色紗做成。帽卷兩側有紐孔(戴時用玉簪穿過紐孔把冕固定在頭頂的髮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紐孔和武都用金片鑲成。綖板左右懸紅絲繩為纓,纓上掛黃玉,垂於兩耳之旁。此外,綖板上還懸有一根朱紘。
  
與此配套的袞服,據《明史.輿服志》記載,由玄衣、黃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配成。據永樂三年的定制,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領、褾(袖端)、襈(衣襟側邊)、裾(衣襟底邊)都是本色。纁裳織藻、粉米、黼、黻紋各二,前三幅、後四幅,腰部有襞積(褶襉),綼(裳的側邊),褐(裳的底邊)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後不縫合。中單以素紗製作,青色領、褾、裾,領上織黻紋13,蔽膝與裳同色,織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邊。另有黃、白、赤、玄、縹、綠六彩大綬和小綬,玉鉤、玉珮,金鉤、玉環及赤色襪、舄。
  
而通天冠是在洪武元年定制(公元1368年),加金博山附蟬,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玉簪導。與絳紗袍、皂色領、褾、裾的白紗中單、絳紗蔽膝、白色假帶、方心曲領、白襪、赤舄配套,為皇帝郊廟、省牲、皇太子冠婚、醮戒時所穿。
  
此外,還有用於視朝、降詔、降香、進表、四夷朝貢,外官朝覲,策士、傳臚、祭太歲山川時穿的皮弁服;親征遣將時穿的武弁服。 平常穿的衣服是盤領窄袖黃袍、玉帶、皮靴。黃袍前後及兩肩各織金盤龍一,即一般所稱的四團龍袍。烏紗折上巾造型像善字,故稱翼善冠。
  
皇后冠服主要包括禮服和常服。皇后在受冊、謁廟、朝會時穿禮服,其冠,圓框冒以翡翠,上飾九龍四鳳,大、小花樹各12,兩博鬢、12鈿(短頭大花的花簪)。穿褘衣,深青地,畫紅加五色翟(雉鳥)12等(行)。配素紗中單,黻領、朱羅、彀(縐紗)褾(袖端)、□(衣襟側邊)、裾(衣襟底邊),深青色地鑲醬紅色邊繡三對翟鳥紋蔽膝,深青色上鑲朱錦邊、下鑲綠錦邊的大帶,青絲帶作紐約。玉革帶。青色加金飾的襪、舄。後來又在冠式上做了一些改變。
  
常服一般是用雙鳳翊龍冠,首飾釧鐲用金玉、珠寶、翡翠。金繡龍紋諸色真紅大袖衣、霞帔、紅羅長裙,紅背子。冠形如特髻,上加龍鳳飾。衣用織金龍鳳紋加繡飾。
  
文武官員的服飾包括冠服、祭服、公服和常服。官員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頒詔、開讀、進表、傳制都用梁冠、赤羅衣,青領緣白紗中單,青緣赤羅裳,赤羅蔽膝,赤白二色絹大帶,革帶,佩綬,白襪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數區別品位高低。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籠巾貂蟬(貂原來掛貂尾,後以雉尾代替,蟬是金飾)。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將朝服上衣改成赤羅青緣,長過腰止七寸,不掩沒下裳。中單改成白紗青緣,下裳赤羅青緣,前三幅後四幅,每幅三襞積(褶襉),革帶前綴蔽膝,後佩綬,系而掩之。大帶表裡用素色。萬曆五年令百官正旦朝賀,不准穿朱履。冬十一月百官可戴暖耳。
  
此外,皇帝親祀郊廟、社稷,文武官分獻陪祭穿祭服。洪武二十六年定,一至九品,皂領緣青羅衣,皂領緣白紗中單,皂緣赤羅裳,赤羅蔽膝,三品以上方心曲領。冠帶佩綬同朝服,四品以下去佩綬。祭太廟社稷時,他們穿大紅便服。
  
公服包括烏紗帽、團領衫、束帶,其帶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銀花,四品素金,五品銀鈒花,六、七品素銀,八、九品烏角
  
官員凡常朝視事穿常服。明初常服與公服都是烏紗帽、團領衫、束帶。洪武六年規定一、二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彩繡,帽珠用玉;三至五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金,帽珠除玉外隨所用。六至九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銀,帽珠瑪瑙、水晶、香木。一至六品穿四爪龍(蟒),許用金繡。
  
明朝《大學衍義補遺》卷九十八說:「我朝定制,品官各有花樣。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不在文武之數;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應服花樣,文官用飛鳥,像其文采也,武官用走獸,像其猛鷙也。」接著講明朝的常服,可由各級官員按其等級根據規定款式自制,不像宋代是由政府統一製作定時分賜。常服上可兼下,下不得僭上。一般文官都能遵循制度服用,武官往往違反制度穿公侯伯及一品之服,自熊羆至海馬(即五品至九品)的服裝,不但穿的人極少,而製造的人也幾乎斷絕了。
  
此外,還有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如蟒服、飛魚服、鬥牛服。
  
明朝只有皇帝和其親屬可穿五爪龍紋衣服,明後期有的重臣權貴也穿五爪龍衣,則稱為「蟒龍」。嘉靖權相嚴嵩被參劾倒台後,在江西分宜縣嚴嵩的老家抄沒成千上萬件絲綢衣料和各種華貴服裝。
  
明代服裝的基本款式有:交領式衣衫 、盤領衣、上衣與下裳相連的束腰袍裙、對襟合領或對襟直領式衣服、背間中縫直通到下面的斜領大袖袍,如直裰(又稱直掇、直身)、襴衫、道袍。
  
明代一般人常用的巾幅名目較多,有些是唐、宋傳留下來的,有些是遼、金、元遊牧民族流傳到中原、保留到明代的,還有一些是明代新創的。例如儒巾、軟巾、諸葛巾、東坡巾、山谷巾,都是傳統的巾式。明初有一種用黑色細繩、馬尾鬃絲或頭髮編結的網巾,網口上下用帛包邊,長有二玉或金屬小圈,二邊各系小繩交穿於二小圈內,上面束於頂發,下面可用總繩拴緊,故又名「一統山河」或「一統天和」。網巾的用處是可以保持頭髮不亂。
  
明朝官服戴紗帽籠巾,下面多先戴網巾起約發作用。天啟時,削去網帶,止束下網,名為「懶收網」。另外有四周巾,用二尺多的幅帛裹頭,余幅後垂,為燕居之飾。純陽巾,頂部用帛疊成一寸寬的硬褶,疊好後像一排竹簡垂之於後,以八仙中的呂洞賓號純陽名之。這種巾子也可按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的名,稱之為樂天巾。老人巾,是明初始興的巾樣,明太祖用手將頂部按之使之前仰後俯,就依樣改制之,惟老年人所戴,故稱老年巾。將巾、結巾,都是用尺帛裹頭,又綴片帛於後,其末端下垂,俗稱扎巾。此外還有兩儀巾,後垂飛葉兩片。萬字巾,上闊下狹形如萬字。鑿子巾,即唐巾去掉帶子。凌雲巾,因形狀詭異被禁用。
  
明朝民間最流行的是瓜皮帽,當時稱六合一統帽或小帽,是用六塊羅帛縫拼,六瓣合縫,下有帽簷,當時南方百姓冬天都戴它。
  
明朝的鞋子包括:靴、舄、高跟鞋等。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如果說,先秦是中國繪畫的濫觴時代,漢代是中國繪畫史的奠基時代,唐代是其昌盛發展時代,那麼,宋朝繪畫就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第一個鼎盛時代。在這一時期以及隨後的元朝,可以說是中國繪畫的輝煌時期。
  • 在宋代,特別是南宋時期,海外貿易空前發達。為了克服遠渡重洋的困難,保證航船安全,北宋末年已把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之中。
  • 在南宋偏安於江南之際,北方的一支少數民族蒙古乞顏氏貴族鐵木真的勢力開始強大,並逐漸統一了漠北草原,隨之建立了草原帝國「大蒙古國」。新興的蒙古國在強烈的擴張慾望驅使下,三次西征,橫跨歐亞大陸,甚至打到了今天的俄羅斯、波蘭、匈牙利一帶,令歐洲也為之震動。其後,回師的蒙古軍隊在大汗忽必烈的率領下,南下先後滅掉了西夏、金和南宋,並在1271年正式建立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大興)。中華歷史大舞台在宋朝拉上帷幕後,再度出現了一個王朝統治的格局,繼續上演著似曾相識的一幕幕悲喜劇。

  • 成吉思汗死後第二年,他的第三子窩闊台繼位,成為蒙古國的第二代大汗,是為太宗。窩闊台是成吉思汗諸子中最為明智的人。他具有與父親一樣的判斷能力和穩重,生性隨和,待人非常寬厚和慷慨。他一直跟隨成吉思汗南征北戰,戰功顯赫。在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前,被確定為大汗繼承人。
  • 蒙古大軍自成吉思汗起的三次遠征,使蒙古成為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帝國。到了忽必烈滅掉南宋,統一中國,建立了強大的王朝,這個帝國達到了鼎盛時期。雖然這個帝國所屬的四大汗國因缺乏統一的經濟基礎,而相繼演化為獨立的國家,但它們在元朝的對歐亞的交往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方面卻起著積極的作用。
  • 元朝除了為後世留下了雜劇、散曲和南戲(傳奇)外,還留下了一些優秀的史詩。比如藏族民間說唱體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就是在元朝寫就的。當時在全國廣泛流傳。還有《密勒日巴傳》,作者署名是後藏瘋人海如嘎,成書約在13世紀後期,主要描寫僧人密勒日巴的一生。
  • 元代繪畫中,文人畫佔據畫壇主流。他們的創作比較自由,多表現自身的生活環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蘭等題材大量出現,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畫減少。作品強調文學性和筆墨韻味,重視以書法用筆入畫和詩、書、畫的三結合。
  • 元代在藝術上也是一個絢麗多姿的時代。蒙古早期的音樂很簡樸,僅有鑼、鼓、拍板、胡琴等樂器。成吉思汗根據西夏舊貴族高智耀的推薦,把西夏舊樂引入宮廷。窩闊台汗時又徵用金太常遺樂於燕京。蒙哥汗時逐漸採用一部分中原音樂。
  • 宋元時代,中國數學的研究走在世界的最前列,有著輝煌的成就。元代數學家朱世傑在1303年發表的《四元玉鑑》一書(三卷),就是一部代表作。
  • 當我完整的將大紀元已經刊登出的《九評共產黨》讀了兩遍時,我驚歎的發現,讀《九評共產黨》的過程如同一個生命從心靈到身體的淨化過程,《九評共產黨》不但將讀者的思緒從中華民族的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延伸到我們每個個體的人生,還將我們每一個生活在共產黨體制下的人,如何的從生命本應擁有的善良、理性、道德、寬容而扭曲成為善惡不分,道德淪喪,麻木與仇恨的。《九評共產黨》猶如一部活生生的歷史畫卷展現在我們面前,而且幾乎囊括了我們每個生活在其中的人所經歷所成長的過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