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藝術創作的一點體會

王志平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一個藝術家想要出好的作品,首先要做到對藝術的真誠。一幅好的作品也反應出一個人對藝術的態度。我這兩年從事繪畫創作,一點一點的破除現代變異的觀念和思維,純淨自己對藝術的態度,同時對自己的要求也在提高。自己現在真覺得像個小學生一樣,有很多東西要學。

從古典大師的作品能看出他們對藝術的真誠,對神的敬仰,內心的單純和寧靜。作為修煉人來講,這一點我覺得極為重要。藝無止境,我們的作品創作過程也是淨化我們自己的過程。這樣創作的作品才會越來越有震撼力。

我們的藝術創作怎樣達到古典精品的程度,實際上它是有一套製作方法的。從畫布打底上,怎樣第一步起稿、構圖、上色,是有一定規律的。由於人類的變異,這些好的東西都被現代藝術家所拋棄。我們要學古典繪畫的精華。

我大學的一個校友在美國,是搞古典繪畫的,有二十多年的經驗。我去他那裡交流了幾天,收穫頗大。從交流中,感受到正法洪勢對常人社會衝擊很大。他們看了《九評》,體會非常深刻。

畫廊老闆和他簽約,要求他畫神的題材,因為神的題材銷路很好,而且畫的全是古典大師對神和基督徒描繪的場面。我感受到人類社會正的東西在回升。我回家後沒幾天,又有一個校友到美國。他在國內就是專職教古典繪畫的,來美國藝術考察,主要看古典繪畫。交流中得知現代藝術對他的吸引力也在減退,非常自信的走古典道路,不像以前在古典和現代之間徘徊。

從他那裡得知,美國古可漢母博物館館長去中國講學時,說到博物館有很多垃圾作品,不知怎麼處理,也賣不出去。整個美國藝術市場古典寫實的藝術品銷路很好,現代變異的作品沒有什麼市場。中央美術學院,有幾個畫古典畫知名度很高的教授在學校,感到孤獨。因為現在變異的東西在學校佔上風。所以他們辭去教授職位,在家專職畫古典畫。

古典精品在基本功、人體比例、色彩變化構圖和繪畫境界的每一個環節,都要求很認真。真誠和靜心的工作態度產生出來的作品,就像一首完美的交響樂,回味無窮。

【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畫重要的題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體現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畫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稱「湖州派」。對後世墨竹發展影響極大。他的表弟蘇軾亦曾為其寫過許多首題畫詩。今天我們就從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圖》來看看,這幅畫為何讓人過目難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