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國寶研習記

山之子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21日訊】曾七次來到「故宮」,總是抱著觀光的心態,只覺偌大的殿堂裏,展覽的國寶真是繽紛浩瀚﹙註1﹚。在我歷來的繪畫過程中,覺得很需要充實我國文化的精髓,因此百忙中抽空來學。學員中很多是中文系的學生,有幾位醫科生,我很好奇,他們大致說:「所學較枯燥,需要一些文化的滋補。」難得還有幾位高中生。[古物研習]本來就是專精深奧的學問,也算冷門的學科,分門別類至少有十大課目。博物院請來專家授課,兩個禮拜的課程緊湊,晚上還要上課。另有導覽分組帶領大夥兒參觀解說,我們獲益良多。

第一天早上我們去〔至善園〕遊玩,曲徑、長廊、畫亭、池塘、小橋、垂柳、天鵝等,頗能引發思古之幽情。笑語芳鄰:「如在黃昏時分來遊,當更富詩意。說不定能邂逅正在奕棋的古人,或傳來縷縷琴聲畫樓中呢。」不禁唱起了:「長亭外,古道邊.....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李叔同詞)大家也同聲附和。在往後幾天,我時有“一晌貪歡”的感覺,便問幾位中文系此句的出處,還是她吟出了:「...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李後主的佳句。才發覺這兩位李才子都有令人同情的身世。

接著去瞻仰「摩精舍」,只見滿園的奇花異樹、珍猿錦鯉,可惜不如在巴西時的「八德園」。緬懷大千居士的生平遊藝等傑作,正好博物院舉辦先生的<紀念特展>,見到不少敦煌佛像壁畫的臨摹作品。大師的人物畫神采飛揚,必是其勤學的成績吧。

同時還有<佛像藝術特展>,展出東亞各國關於 佛、菩薩、羅漢 的各種雕塑和畫像。有以“大”顯神儀者,有以“威嚴” 懾眾者,也有全身珍寶華麗顯尊貴者。隨著各代文化和各地風俗的差異;而表現出不同的相貌衣飾和形態。 佛 既是超凡的神聖,卻從繁多的化身見到了眾生相!我感觸良多。

琺瑯器元末傳入我國,它用銅等金屬當內胎,塗上類似釉(可著色)的透明玻璃質,以較低溫燒成。是少數西方文物東傳之一,也是故宮較具異色的文物。

北魏太和元年/釋迦牟尼佛坐像/青銅鍍金

國立故宮博物院 著作權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一般觀光客都偏愛玉器而忽略青銅器,由於玉質純美又富吉祥之故吧。古玉和青銅器讓我們明暸了夏、商、周的禮樂教化,尤其青銅器是當朝祭祀的貴重禮器,所以造型都十分精緻,即使一個小酒杯(名「爵」)也有繁複的雕飾紋樣。不禁暇想:這麼典雅的酒杯如能借來小酌一番?——-想當年科技不發達,先人卻肯花偌大工夫製造!大家喜愛的象牙塔和象牙球,球內包含一層一層的球,最多有48層之多!還有橄欖核舟、木八仙、竹筆筒(竹林七賢)和漆雕等等,真是嘆為觀止,只能以“鬼斧神工”來讚美了!我不習慣模仿工作,尤其一件無比堅硬細小的作品須花數月甚至經年的工夫!我震驚於巧匠的細心和耐心,應該向他們學習。

自唐以來,畫家每愛描繪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和“悠然見南山”,由於文人畫家多因仕途不順而萌退隱山水之念。歷代名畫以宋為登峰造極,這跟朝廷諸皇帝都喜愛並倡導有關。宋以後由於傳習技法成風,一味模仿不求創新,繪畫於是漸漸沒落。到了清朝有石濤、八大山人、和齊白石等大家,重又振興了脈絡。

明 崔白花卉

國立故宮博物院 著作權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看到春秋晚期一套<編鐘>,大小共九個。(大陸前幾年出土幾套更多的,戰國【曾侯乙墓編鐘】一套有65個的!)便十分好奇問導覽:「可不可以讓我們敲一下,聽聽兩千年前的樂音?」我熱愛音樂,卻遺憾我們故有的音樂失傳沒落了許多。即使大陸近年仿製更多的編鐘並演奏成現代國樂曲,已失古風,令人感慨!正值炎炎盛夏,蟬聲嘶鳴中我們拋開塵俗,每天— 進出於冰冷與暑熱的內外世界,轉悟於亙古與現代的時光隧道。

於是在欣賞陶冶中,時常遇見風采絕倫、才華橫溢的古人,訴說著自己離奇坎坷的身世,或見證了某一時代巨大的變革!?畢竟五千年的文化精華,每一件都是生動的歷史。愈潛心研討,愈有近乎感傷的強烈慨嘆!在研習接近尾聲時,盤桓久久竟不忍卒離。———-我們有悠久輝煌的文化,如今呢?今天我們的文明是——–!?文明不是隨著歷史愈加發達嗎?舉世科技進步到很遠的太空去了,人類卻要埋葬在污濁惡毒的物質和人文環境裡了!!-----這不是文明應有的內涵,也不是科學發展的墓地?我們一起來祖先的文物中再研討研習好嗎?

﹙註1﹚除了部份有代表性的文物固定展出外,大多隨著“季展”換新。一生看不完。

﹙註2﹚八年前曾去北京「故宮」,主要欣賞古畫,卻令我失望。也明白了“精品”在台灣。但從收藏藝術品的朋友得知,仍可以由黑市收購到北京「故宮」裏的寶物1?@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