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歲」的習俗和傳說

林妍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7667
【字號】    
   標籤: tags: ,

在中國傳統新年的習俗中,有除夕守歲一說,即「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大年三十除夕夜,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然後點起油燈,圍坐火爐旁閒聊,通宵守夜,等著新年到來。

據史料記載,這種除夕守歲的年俗最早見於魏晉南北朝,西晉周處的《風土志》說: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也有「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的記載,之後,守歲風俗日盛,到唐代,太宗還賦詩「守歲」: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守歲意味著辭舊迎新,讓燈火將一切邪瘟病疫趕跑,預示著來年吉祥如意。而在古時,老年人守歲有「辭舊歲」之意,年輕人守歲則可為家中長者添壽。所以這是中國人很重視的風俗,人們一定要在大年三十趕回家團圓,這種年俗一直流傳至今。

「熬年」是守歲的另一個稱呼,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很久以前,上天感念人間疾苦,便在大年三十打開天門向人間散發金銀,屆時地上的石頭回變成金銀,但要求人們不能貪心,要將見到的金銀放置屋內,且天亮才可開門。

在一個村莊中住著兄弟倆,哥哥心術貪婪刻薄,弟弟則忠厚善良。這年除夕,兄弟倆都在家中等待天門開。等了很久,哥哥十分不耐煩,心想:「最好我能多弄一些金子。」便起身到院中將很多石塊搬到門口,準備天門一開,便搬進屋內。而弟弟則心平氣和地等待。

終於天門開了,院中的石塊果然變成了金子銀子,哥哥衝出房門,將大多數金銀搬到自己房中,而弟弟只是搬了一些而已,放入籃子。哥哥在房中看著滿屋的金銀,心花怒放,便開始盼著天亮。盼著盼著,天總是不亮。哥哥等得不耐煩,便不顧「天亮才可開門」的規矩,跑到院子裡看天,等他回到房中,發現所有的金銀又變回了石塊。而弟弟則等到天亮了,打開籃子,滿籃的金銀爍爍閃光。

後來,人的道德開始下滑,像哥哥一樣貪婪的人越來越多,上天為了懲戒人,便再也不開天門了,但人們總是存著僥倖心理,癡心地「熬年」等待著。漸漸的,人們便將其作為一種習俗繼承下來。

傳說畢竟是傳說,但由此可見,人只有心存善念,方可得到上天的眷顧。@*(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文化自來就發現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陰陽生剋之道表現在天地人間,表現在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節俗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的,該當端午節莫屬了!讓我們來輕輕揭開這道綿延幾千年的文化面紗,找找端午節俗中蘊含哪些陰陽五行的道理?
  • 說到艾草,你可能會好奇它和端午節的關聯。艾草一直都是端午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是為什麼會有這個習俗呢?摘了艾草要幹嘛用呢?
  • 平日寂靜的上水古洞村,在今年3月底迎來村內最盛大的節日——觀音寶誕,遠遠就可以看到青山公路旁搭起竹製的大戲棚,滿掛賀誕花牌,十分吸睛。穿過閃耀的大花牌,伴隨著喧天的「查篤撐」鑼鼓聲,大幕拉開,六位台柱閃耀登場,上演開台例戲《六國大封相》。
  • 歷朝歷代的中華古人對於節氣相當重視,相應衍生出不少民俗。立夏的民俗中隱含養生觀念與作法,展現民俗養生的內涵。關於立夏的食補、禁忌和養生的民俗一次看遍。
  • 古人講「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發揚的季節。穀雨是暮春的最後一個節氣,錯過穀雨終就錯過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當下!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春分之後到來,此時天地萬物的生長皆清淨㓗齊陽氣發,所以稱「清明」。自古以來清明融合了節氣、歷史的內涵,形成古老又豐富多元的節俗!其中不少節俗傳自僅相隔一二天且節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節。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節氣「清明」表示什麼意義呢?清明對應卦象是什麼涵義?如何利用「清明」讓人生「樂活」呢?古人有一套!
  • 春分節氣後到來的是「清明」,此時清淨明潔之氣象,瀰布天地間,萬物欣欣向榮。我們來探索一下: 清明節的日期為何在4月4日和4月5日之間變動呢?古代的清明節也放連假嗎?作什麼活動呢?
  • 「春分」在一年中是一個很有指標性的節氣,在生命過程中也是一個重要的精神象徵。中國的節氣「春分」指示新生、誕生的含意;西方的逾越節、復活節的時間也都在此時節。東西方文化對生命的理解在春分時節展現了什麼妙合之處嗎?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