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岁”的习俗和传说

林妍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27667
【字号】    
   标签: tags: ,

在中国传统新年的习俗中,有除夕守岁一说,即“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大年三十除夕夜,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然后点起油灯,围坐火炉旁闲聊,通宵守夜,等着新年到来。

据史料记载,这种除夕守岁的年俗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西晋周处的《风土志》说: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也有“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的记载,之后,守岁风俗日盛,到唐代,太宗还赋诗“守岁”: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守岁意味着辞旧迎新,让灯火将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预示着来年吉祥如意。而在古时,老年人守岁有“辞旧岁”之意,年轻人守岁则可为家中长者添寿。所以这是中国人很重视的风俗,人们一定要在大年三十赶回家团圆,这种年俗一直流传至今。

“熬年”是守岁的另一个称呼,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上天感念人间疾苦,便在大年三十打开天门向人间散发金银,届时地上的石头回变成金银,但要求人们不能贪心,要将见到的金银放置屋内,且天亮才可开门。

在一个村庄中住着兄弟俩,哥哥心术贪婪刻薄,弟弟则忠厚善良。这年除夕,兄弟俩都在家中等待天门开。等了很久,哥哥十分不耐烦,心想:“最好我能多弄一些金子。”便起身到院中将很多石块搬到门口,准备天门一开,便搬进屋内。而弟弟则心平气和地等待。

终于天门开了,院中的石块果然变成了金子银子,哥哥冲出房门,将大多数金银搬到自己房中,而弟弟只是搬了一些而已,放入篮子。哥哥在房中看着满屋的金银,心花怒放,便开始盼着天亮。盼着盼着,天总是不亮。哥哥等得不耐烦,便不顾“天亮才可开门”的规矩,跑到院子里看天,等他回到房中,发现所有的金银又变回了石块。而弟弟则等到天亮了,打开篮子,满篮的金银烁烁闪光。

后来,人的道德开始下滑,像哥哥一样贪婪的人越来越多,上天为了惩戒人,便再也不开天门了,但人们总是存着侥幸心理,痴心地“熬年”等待着。渐渐的,人们便将其作为一种习俗继承下来。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由此可见,人只有心存善念,方可得到上天的眷顾。@*(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华文化自来就发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阴阳生克之道表现在天地人间,表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节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该当端午节莫属了!让我们来轻轻揭开这道绵延几千年的文化面纱,找找端午节俗中蕴含哪些阴阳五行的道理?
  • 说到艾草,你可能会好奇它和端午节的关联。艾草一直都是端午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个习俗呢?摘了艾草要干嘛用呢?
  • 平日寂静的上水古洞村,在今年3月底迎来村内最盛大的节日——观音宝诞,远远就可以看到青山公路旁搭起竹制的大戏棚,满挂贺诞花牌,十分吸睛。穿过闪耀的大花牌,伴随着喧天的“查笃撑”锣鼓声,大幕拉开,六位台柱闪耀登场,上演开台例戏《六国大封相》。
  • 历朝历代的中华古人对于节气相当重视,相应衍生出不少民俗。立夏的民俗中隐含养生观念与作法,展现民俗养生的内涵。关于立夏的食补、禁忌和养生的民俗一次看遍。
  • 古人讲“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发扬的季节。谷雨是暮春的最后一个节气,错过谷雨终就错过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当下!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到来,此时天地万物的生长皆清净㓗齐阳气发,所以称“清明”。自古以来清明融合了节气、历史的内涵,形成古老又丰富多元的节俗!其中不少节俗传自仅相隔一二天且节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节。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公有领域)
    节气“清明”表示什么意义呢?清明对应卦象是什么涵义?如何利用“清明”让人生“乐活”呢?古人有一套!
  • 春分节气后到来的是“清明”,此时清净明洁之气象,弥布天地间,万物欣欣向荣。我们来探索一下: 清明节的日期为何在4月4日和4月5日之间变动呢?古代的清明节也放连假吗?作什么活动呢?
  • “春分”在一年中是一个很有指标性的节气,在生命过程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精神象征。中国的节气“春分”指示新生、诞生的含意;西方的逾越节、复活节的时间也都在此时节。东西方文化对生命的理解在春分时节展现了什么妙合之处吗?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