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唱藝術】京韻大鼓系列《木蘭從軍》下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唱詞介紹】︰(~續)
花木蘭怒氣填胸這眉頭兒一抖,
尊父母,孩兒我就是個頂替的兒男。
我的爹娘把心放寬!
生女生男都是一樣,兒有個萬全之策在眼前。
荀灌娘重圍曾救父,緹縈救父在朝班。
我雖是個女孩兒家,有些個志氣,都未必甘心讓那女嬋娟。
我情願冒名頂替行權變,一定要女扮男裝到軍前。

花公長嘆,休要胡語,女孩兒家,一概都是侈談!
邊門外的風光何曾領略,軍營的事理哪裡知全。
聽我從頭細細地講,叫妳聞知也心甘。

軍陣上,山川草木皆失色,雨愁風悲黑霧漫漫。
白日裡,號聲陣陣真可慘。
黑夜間,鬼語啾啾熒火燃。
四望無涯家何處,一身常伴死屍眠。
要與那強敵交戰決生死,說來更教心膽寒。
猛聽得鼓聲震地蜂湧至,漫天徹地勢如山。
冷箭如雨飛蝗至,這不人似寒秋落葉般。
白刃相交刀槍冷,畫鼓聲催心膽寒。
當時際,這豪傑與英雄皆都落膽,
何況妳,未出閨門一個小小的女嬋娟。

妳本是這一朵鮮花還未開放,妳怎比我這蒲柳之姿秋葉般。
與其叫我兒妳身做疆場鬼,也莫如我這一把老骨去奔邊關。
木蘭說,這吊古的戰場您講得透徹,兒也讀過從軍篇。
那詩文也不過是書生們惜人一死,
人要拼了命,哪怕敵人的鐵騎萬千。
倘此去天兵大舉賊人懼,我是奏凱班師談笑間。
若叫兒困守閨門埋頭死,孩兒只有計可全。
再不然,我的爹娘哪能夠常防範,
得空兒夜半私逃我遘奔在軍前,您哪捨不得也是枉然。

安人說,我兒你真要撇捨了我嗎?難為妳,心似個鐵石一個樣般!
看看你如花似玉的嬌模樣,怎禁得渺渺的長途去走山川。
門外的苦處言不盡哪,叫娘的心中怎不痛酸。
老天殺的!你無端教兒學武藝,弄得她心高氣大要去爭先。
木蘭擺手說休怨我父,孩兒我萬般出在了無奈間。
留爹爹支持門戶是教養幼弟,到將來,香火無虧接續祖先。
若叫我父從軍去,咱們一家凍餒之苦有死無全。

花公說,雖然如此,還需商議,事要三思而後全。
紙上談兵誰不會,要到了身臨其境無計兩全。
女扮男裝非容易,營務的規矩非常之難。
倘若是機關不密被人識破,爹爹我這是半世的英名付湧泉。
木蘭說,裝模做樣人人會,矯揉造作那是下等不堪。
你們沒見過梨園子弟人家登臺演戲嗎,
這如今,男人慣作女人的顏。
世俗顛倒人心不古了,最容易就是男扮女來女扮男。

爹爹要不信您看一看,孩兒我,披掛起來他像個軍官。
轉香軀,內著戎裝結束畢,提畫戟步入中堂氣概不凡。
爹娘觀看木蘭女,周身的打扮甚新鮮。
頭上戴,朱纓高冠雙抹額,戰袍上繡朵朵蓮。
左弓右箭昆吾佩,鸞帶絲條紮縛全。
二老又往足下看,戰靴藏好了小金蓮。
越顯得,眉兒劍目兒星臉兒敷粉,臂兒猿腰兒蜂手兒更尖。

老安人又驚又喜擦眼淚,
我的兒!活脫了一個小將官,可以奪狀元。
花公說,雖然都像,如何能去呢?
木蘭說,何苦哪,不如到疆場走一番。
兒此去,是成是敗名留書冊,一定要盡忠盡孝裕後光前!
女子出征世間稀罕,花木蘭名列無雙譜是萬古流傳。

﹙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擊鼓罵曹》此一鼓段是藝人駱玉笙後期演出用本,在演唱時,換用大堂鼓及雙鼓槌,又改用京胡伴奏﹝夜深沉﹞,成為別具一格的代表曲目。
  • 《燈下勸夫》又作《賢良女燈下勸夫》,此一曲目描述內容在清代咸豐、同治年間,對於當時家境優渥的紈褲子弟,做了一番細膩的生活描述,也反映出清朝末年當時京城不正的習俗。
  • 在此一歷史悠遠的大鼓曲文中,大量描述了在清代咸豐初年就已經成名的高腔藝人所唱曲目,幾乎各個唱班都評點一通,後人也據此推斷出本曲編寫必定早於1840年,距今近兩世紀。
    鑑古知今,讀者可由其中發想及體會,在這一兩百年間持續不變的人倫義理與家庭價值,由此觀之當時的社會動態,更是耐人尋味。
  • 《佳人送飯》是早期的京韻大鼓曲目,全本已經失傳。以下短短的片段也只是霍明亮之子約在半個世紀之前﹙1961年﹚的仿唱錄音整理所留。
  • 《蒙正歸窯》又叫作《呂蒙正》,他在宋太宗、宋真宗時三次擔任宰相,這個人襟懷寬廣、度量如海,就是「宰相肚裡能撐船」典故裡的那位北宋名相。他曾經度過一段「日投僧院,夜宿寒窯,布衣不能遮其體,淡粥不能充其飢;上人憎下人厭…」的日子,結果到最後官至極品,位列三公。
    因為呂蒙正的人生太過戲劇化,他的姻緣也是經由神人指點,靠繡球招親而成的美事,加上這樣的故事具有正面教化功能,所以許多戲曲、文學都以呂蒙正為主題,歷代聯演不衰。
  • 《倆口爭燈》 是民間俗曲,在京韻大鼓曲種中是早年曾流行的曲目。此一鼓本使用「花轍」的演唱方式,頭尾兩段使用「言前轍」,中間分別使用了「江洋」、「梭波」、「中東」、「由求」等轍韻,顯然是非常早期的曲本。
    主角藉著兩夫妻夜間燈下的鬥智問答,帶出當時有趣的謎語典故,是老少咸宜的一段鼓曲。
  • 《古城會》的內容介紹關公他護送著二皇嫂的座車離開曹營,在過五關斬六將後,一路兵疲馬倦來到古城,不但得不到守將張飛的信任,還在城下面臨了身後曹營追將蔡陽的襲擊,關公往前入不得關,往後又沒有臨戰的勝算,在這種情形下的劇情有精采的發展,乃是京韻大鼓的名段。
  • 此篇《華容道》是早年常用曲本,敘事的角度由曾操殘兵敗退一面入手,與另一派的常用曲本以孔明、關羽為主角敘述的方式不同,是早期藝人張小軒的重要代表曲目。張小軒在百年﹙l908﹚ 前曾灌製唱片一面,選擇中心段落唱詞四十四句,保存了張派唱法的精彩片段。
  • 《 層層見喜》 是早期京韻大鼓常唱的小段,全段都用頂針格。﹙頂針,是指在語文中,同用一個字或短語或句子,上傳下接的一種修辭技巧叫做頂針。頂針格有橋梁、過場的作用,特色是節奏緊湊,可以增加緊張恢諧的趣味性。﹚
    至於「小段」則是作為演唱正式曲目之前的「帽兒」,本曲種早已無人演出。
  • 《木蘭從軍》又叫作《代父從軍》或是《花木蘭》,原來為清代子弟書的曲目,是老一輩的藝人白雲鵬的代表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