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三火剪黏藝術展 隨緣風格鮮活靈動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3日訊】(大紀元記者賴友容台南縣報導)台灣工藝之家陳三火剪黏工作室提供展品,包括四面見光立體式與單面見光傳統式剪黏創作約60件藝術品,並策劃剪黏藝術歷史研究展示,這項名為「屋頂上的藝術家—陳三火剪黏藝術展」,2日起至12月31日止,假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文化藝術館展出,民眾可以前往參觀。

剪黏大師陳三火,外號「火師」,修建過百多間廟宇,專研於寺廟的剪黏藝術,取材於各種廢棄酒瓶、陶罐、花瓶等,這些材料經過他的巧手,化腐朽為神奇,剪黏出各種神祇與人像。

有一天,他把碎花瓶順手拿來作為創作材料,在他巧手巧思下,完成了一尊「達摩尊者」,這個意外開啟了陳三火獨特、創意、環保的作品風格,大異於傳統的裁剪陶瓷片創作。他的創意,也使得原本以壁飾、較為平面人物為主的傳統技藝,變成了一種動作卻更具勁道、靈活的立體作品。目前已創作上百件作品,勤於創作的火師,希望作品留作為歷史見證。

火師表示,「破瓶隨緣意,創作隨我意」成為他創作哲學,破瓶拿來即隨意敲碎,且碎片一定全部用完畢,這個隨意敲更讓作品鮮活靈動、栩栩如生。創作作品的過程中,抱持做到哪,剛好就會有人提供材料讓他做,不挑剔的隨緣繼續做下去,認為是天意,也經常覺得有神明在指導他創作。

2日的開幕茶會中展示了呈現藝術品3D環物影片與數位化成品,將本次展覽的剪黏藝術品數位化,結合本校數位內容研究室資源,以最簡易的器材與製作技巧,製作出令人滿意的數位化成品。

配合展覽該藝術中心中心將於7日及8日的下午03:20起舉辦2次「剪黏藝術教學研習」與「剪黏藝術藝術創作」活動,由陳三火及工作室成員,指導剪黏藝術品製作,以獨創的環保概念剪黏作品,將生活隨處可得的物品變成栩栩如生的藝術品。


(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近年來社會生活的壓力,民眾飲食習慣傾向快速,造成營養素攝取不均衡,現代文明病叢生,為提倡養生飲食,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生活系首次由應屆畢業班舉辦「養生藥膳專題製作成果發表會」,26日中午推出計600人份,含39樣的餐食、點心及飲品,不一會兒即被校內師生一掃而空。
  • 第38 屆全國技能競賽南區初賽已於嘉藥大學等5競賽場地進行結束,並於1日假嘉藥舉行頒獎典禮。全國技能競賽除促進我國職業訓練與職業教育發展,鼓勵國人學習技術,提高國家技術水準外,並選拔優秀選手,參加國際技能競賽。
  •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觀光事業管理系於10日起,假該校大禮堂一連3日舉辦「世界觀光嘉年華」,活動的主題除有稀奇古怪的靜態觀光文物展覽外,動態的各國服裝走秀展現了異國風情,並由世界調酒冠軍龔惠君表演傳統調酒。
  •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在一年級新生入學即排定勞動服務合作教育必修課程,已行之有年;實施校園環境整潔的維護,近來也加入社區淨化活動,獲得社區民眾肯定與好評,即安排嘉藥大三、大四學生於鄰近國小協助課後輔導課程,使大哥哥、大姐姐成為學童最好的學習伙伴。
  • 盛夏來臨正值畢業潮,位於台南縣仁德鄉的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將於21日下午盛大舉辦畢業典禮。今年該校結合「保安火車站」意象,以「啟程」作為畢業主題,並讓每個畢業生完成指定的考驗,才算過關並蓋上紀念戳章,創意十足又別具意義。
  • 兩岸學術交流活動持續加溫,學術及文化交流在大學校院間逐漸蔚然成風。由嘉南藥理科技大學主辦「嘉南科大與大陸高校夏令營」,已邁入第2屆,今年對岸來台參加的有海南大學、三亞學院及南昌大學3校,共計50位師生,於7月21日至28日,在該校與南台灣觀光區進行參訪活動。
  • 台南縣府辦理失業者職業訓練的「中式麵食實務班」,於29日在嘉南藥理科技大學舉辦成果發表會。由26位學員展示4大類共50餘種產品,豐富美味、色香味俱全,經過240小時的學習人人已擁有一身手藝。
  •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於9月5日、6日舉辦新生研習營,除開訓典禮、勞作教育服務試作等傳統活動外,安排熱力四射的社團活動表演等一系列活動,讓新生感受大學社團的活力與熱情。
  • 台南縣政府辦理失業者職業訓練的寵物美容班,受到失業民眾的歡迎而大爆滿,足見寵物相關行業的熱門程度。並於12日在嘉南藥理科技大學舉辦成果發表會。學員均感到課程嚴重不足,半生不熟的程度,不好決定如何就業。
  •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文化藝術中心25日於該校國際會議大樓一樓「嘉南藝苑」,舉行「謝孝德畫展」開幕茶會,將展出謝孝德精緻畫作35件。謝孝德曾任台灣師大美術研究所教授,藝術創作本著人文主義特質,以紮實的色彩及渾厚的技法呈現樸實深刻的鄉土氣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