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包拯的「以孝為官」看古人的為官之道

心慈
font print 人氣: 78
【字號】    
   標籤: tags: , , ,

包拯在中國無疑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人們對他的懷念與尊敬大多緣於他為官清廉與公正。

為官清廉 剛正不阿

他的影響之大,以至於在歷史上成了個「箭垛」似的人物,人們把幾乎許多對官吏人品的期望都在各類小說、戲劇中賦予給他:

「機智」——如斷「牛舌案」;

「公正無私」——如「斬包勉」;

「剛直不阿」——如「力彈國戚張堯佐」;

「不戀職權」——七次上書「求外任」;

而他的《書端州郡齋壁》「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林,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孤愁;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以及遺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髒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瑩中。不從吾志,非我子孫也。」更是讓古今多少貪腐之吏慚愧!

當我們欽佩於包拯高尚的官德,感歎於當今官員幾乎不無腐敗之時,也許不曾注意包拯還是個大孝子!

不戀官位,盡孝為先

《宋史.包拯列傳》開篇就做了如下記載:「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也。始舉進士,除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以父母皆老,辭不就。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後數年,親繼亡,拯廬墓終喪,猶裴徊不忍去,裡中父老數來勸勉。久之,赴調,知天長縣。」也就是說,他有兩次為了「盡孝」辭官不做!後一次還是在「裡中父老」的久勸之下才勉為赴調!這不能不說包拯的孝行確實值得敬佩。

這在現在的人眼裡看來,可能會覺得太迂腐,完全沒必要,怎麼能夠為了「守孝」連自己的人生理想、價值都不去實現——「當官」!試想,若無「父老久勸」那中國歷史戲台上豈不少了精彩名角?

其實從這段記載,我們可看出,包拯不是為了當官而去當官,他人生的最高價值追求不是清廉、公正博取民心的「官德」,而是古人都力行的「百善孝為先」,「仁、義、禮、智、信」的儒家倫理道德。

明顯地,後者的內涵包含了前者,前者只是後者在某一層面的具體體現。

無私無畏 無慾則剛

包拯只是在踐行著時下同樣熏陶著眾人、百姓的道德倫理。循之者即為名士、清官;逆之者則為小人、貪吏。

包拯秉承了儒家的精神,在人生與仕途關係上處理協調,他深諳「生死由命,富貴在天」的道理,他不迫切做官,也不迫切向上爬;讓他做官就盡職盡責,不讓做就無怨無悔地回家,既能在職責上積極有為,又能在仕途上灑脫豁達;心正則無懼,所謂「無私無畏,無慾則剛」大概就是說的他對當官的態度。

事實上,古人對當官的認識並不同於現代的人。

古人對當官的認識

《北周書.文帝紀》有載:「魏大統十一年春三月令:古之帝王所以建諸侯、立百官,非欲富貴其身而尊榮之,蓋以天下至廣,非一人所能獨治,是以博訪賢才,助己為治。若知其賢,則以禮命之。其人聞命之日,則慘然曰:『凡受人之事,任人之勞,何捨己而從人?』又自勉曰:『天生僑士,所以利時。彼人主欲與我共為治,安可苟辭?』於是降心受命。其居官也,不惶恤其私而憂其家,故妻子或有饑寒之弊而不顧。」

「於是人主賜以俸祿、尊以軒冕而不以為惠,賢臣受之亦不以為德。為君者誠能以此道授官,為臣者誠能以此情受位,則天下之大,可不言而治。後世衰微,以官職為私恩,爵祿為榮惠。君之命官,親則授之,愛則任之。臣之受位,可以尊身而潤屋者,則迂道而求之。至公之道沒,而奸詐之萌生。天下不治,正為此矣。今聖主中興,思去澆偽。在朝之士,當念職事之艱難。才堪者審己而當,不堪者收短而避。使天官不妄加,王爵不虛受,則淳素之風庶幾可返。」

由此可知,上古時代,政治清明,民風淳樸。當官只是輔助帝王治理國家,有材則為,無能當引。為了讓官吏能安心於國事,顧帝王賜予其食祿用以養其家室。後世墮落,官職被當成了謀取利益的門路,故奸詐小人、貪腐之吏從生。實大違古之聖道!

人心道德方為提振世風之本

北周時猶知反躬自省、效仿古道。再觀當下之世道,更是小人猖獗,賢良受辱!為官者大概都忘了還有以上之道理,貪污腐敗幾乎人人都有!如此之國,何能長久呢?

其實無論是包拯的「以孝為官」還是古人「選賢與能」的為官之道。他們的社會都離不開一個重倫理、教化的人文背景,更離不開一個淳樸、清明的世風環境。

說到底,就是人心的良善、美好的一面有無得到充分的鼓勵和激發,人心一壞,不重道德,什麼樣的事做不出來呢?那麼多法律,那麼多被判死刑的貪官前例,對社會、治官之道有多少影響呢?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包青天包大人,這您一定很熟吧!您可知道他是真有其人呢,還是小說上虛設的人物?那些歷代流傳的經典的斷案,又到底是確有其事或僅只是文學上的文藝成就呢?這在台灣今日各地就有十一處祭祀包公廟宇的情況來看,包青天的故事依然是那麼樣的精采,永遠是膾炙人口又能牽動人心的不朽傳奇。就讓我們也來一探究竟吧!
  • 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升任天章閣待制,真正擔任了「諫官」的職務。他不但對皇帝有所期許,總是直言不諱的依真理跟正道來鍼貶時政,也引領了許多重大決策的訂定。他曾經三次彈劾當時寵信的外戚張堯佐,甚至在第三次彈劾時,不惜在朝廷上甘冒觸怒天顏的大不諱,不得不跟皇帝當面辯論起來,才迫使皇帝罷了張堯佐的官。
  • 包拯的生辰如果照包公廟的記載無誤的話,那麼幾乎可以經估算取得其相當具有參考價值的星圖資料,據聞包拯是黃曆二月十五日出生的﹙時辰這裡未知﹚,由於當天正好是滿月,而這樣的月相對人格特質是有影響的;這樣的人自尊心甚強,易一意孤行,會給人一種鮮明強烈的印象,不管在任何領域都能盡顯才華。
  • 其次我想有占星經驗的人,恐怕在了解包拯生平的時候,一定都會注意到一個十分明顯的特色;包拯有一個困頓卑微的童年、明顯嚴格的家教,還有無法施展抱負、仿如龍困淺灘的青年歲月。而終於經過了這一些磨練與考驗的包拯,又有一個運命雖然非常暢旺,經歷也實在有夠勞碌的後壯年及老年。
  • 包拯是北宋人,曾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且先後出任京東、陜西、河北等路轉運使。他因大公無私、不畏權勢、清廉愛民,故素有“包青天”的美譽。
  • 王安石是北宋的政治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為官清廉,一生銳意改革積弱成習的朝政,雖然因為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從而功敗垂成,但他憂國憂民、不計個人毀譽的精神,仍為後世所推崇。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 岳陽樓
    《岳陽樓記》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學磁場,吸引、感染著接觸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獨具慧眼地對范仲淹的約請,後人就讀不到這篇繪聲繪色描寫浩渺的洞庭湖變幻無窮的風光、遷客騷人對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後又轉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浩歎的美文。
  • 民間過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風俗,祈求福祿臨門。在東漢時,「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孝子黃香卻「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從一介貧民轉身為得皇上賞識尊重的賢臣,掌管國家樞機要務。這樣的福分從何而來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明神宗萬曆十八年改諡「忠肅」。于謙蒙冤於一時,卻萬世不泯,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