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大學第一屆學術月特稿(14)

杜月:老子解言(五)

杜月
font print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61、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天道所蘊含的自然規律是生長、養育萬物而不恣害眾生,所謂「厚德載物」是也;聖人的行為準則就是只施德行而不爭功名,而「為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是你想與之爭的機會都不給你,當你偃旗息鼓下來,依然發現超然淡定的他還是泰然自若的在你面前。

62、《道德經》是修道的經文,不要做剝蔥廚子,要做誦經孩子。

這些隨意拈來的經文,經過簡單的闡釋,可見其內涵何其博大,對聖人大道的指引何其恢弘。所以,我們都《道德經》萬不可以「實證研究」做唯一的菜刀,更不可只以為讀讀就完事,這樣的薰習手法則無非是虛擲光陰了。

63、《道德經》對於修煉得道的聖人,才顯政治、經濟、軍事、醫藥等方方面面的奇功異能 。

所以我們可以說《道德經》系統講述了聖人道的修煉。《老子》文字昆侖,引領後世開創修養或修煉為根本的子學,為後世修煉文化奠基。也才對真正修煉的道之人展現神髓,使之一通百通。因為聖人大道無所不包,不所不在,區區人間事,自然蘊含其中,習之愈久,則所見愈明。

64、老子的《道德經》是古代人體?宇宙大科學之世界名著。

對於書中所講,我們能夠領悟到《道德經》已經遠遠不是一本簡單的修身養性之書,其為我們指引的聖人大道通向無邊無際的宇宙,通向渺遠幽深的生命世界,我們倘能沿此走下去,宇宙生命的光輝圖景亦會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到時,「古代人體?宇宙大科學之世界名著」對《道德經》而言,就更加恰如其分了。

65、興德須修,道成聖人!

老子給我們引出的聖人大道實際也是一個修煉的法門,聖人之道自然伴隨聖人之德,此德乃人間之聖德,欲興此德莫非修也!任何修煉都一樣,沒有什麼簡便方法,唯一方法就是持之以恆、身心合一,以正念推動自己不斷前行,如此方可真正邁步于「聖人大道」之上,聖人之德自然也就緊隨其後了。

66、中華諸子百家是《易經》文化之母跟文化之父《老子》生育出來的文化兒孫。

《易經》乃「群經之首」,是我華夏文化的開山總源頭。《易經》為我們揭示的宇宙觀和世界演化原理至今深深影響著我們中國的思維,有的甚至已經融入到了我們的骨髓血液中,讓我們自己都難以察覺了。與《老子》比較,《易經》內容細緻龐雜得多,內部的結構也更加嚴密複雜,用詞古淡優雅,宛如慈母娓娓而敘;《老子》則言簡意賅,舉重若輕,高遠崔嵬,若父道之剛正。兩相結合,中華諸子也便從中呱呱墜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各種子學《孫子》、《論語》、《莊子》、《荀子》、 《管子》、《韓非子》等談「道」都借用過《老子》的大智慧。

67、老子寫《道德經》傳出聖人道,講出得道而有「德功」的秘密,似乎只為將道家修煉的文化思想傳播出去,使命完成後便騎青牛西去。

綜合來看,我們也能體會到老子傳道也是歷史之安排。他只講五千言,可是其大道之深廣遠遠超過後世所有文本,更重要的是在闡述聖人大道的同時告訴了我們德功之所在,道德二字也從此有了真正的深刻含義。如此神聖使命完成後,老子翩然離去,為後世留下許多傳說故事,引得剝蔥廚子們忙活了幾千年,現在還在津津有味的忙著。

68、《老子》跟《易經》生了許多兒孫。夏、商、周三代之《易經》乃君王問卜之卦、卦形、卦名、卦辭、爻題、及爻辭的總稱。

《老子》跟《易經》作為華夏文化源頭的兩座絕世高峰,對後世中華文化的演進產生了質的影響,從諸子開始,這種影響就已經明明白白的表現出來了。任何中國本土的思想文化都能在二者中找到影子。《易經》由問卜之卦、卦形、卦名、卦辭、爻題、及爻辭組成,但是其思想內涵卻遠遠不止於問卜,自古就有「好易不占」之說。其包含之易理就是中國幾千年前的宇宙相對論和微觀量子論,而且在這其中,他更引出了聖人君子的境界以及他們的行為方式與思維方式,這無異於又是一種聖人道的闡釋途徑,和老子相比,則是「橫看成嶺側成峰」之異,只不過在敍述中更體現了「慈母」的細緻入微罷了。

69、周朝《易經》卦名、卦序和卦、爻辭等相傳至今,其卦、爻辭可謂神話,也可謂王語,構成中華各子學流派的母本。

周朝《易經》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周易》,從這裏我們也可看出《易經》並非源于周朝,夏商均有自己的《易經》,如《連山》、《歸藏》,只不過於今早已失傳。《易經》的原始文本由伏羲八卦的卦名、卦序和卦、爻辭組成,後來經過文王、周公的卦象組合和孔子的補充,加入了《彖傳》、《象傳》、《系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和《文言》,也即我們常說的「十翼」,才成了我們今天的《周易》。從內容量來看,《易經》之廣博無複多言,其中的所有爻辭卦辭象辭可謂字字珠璣,出神入化,包蘊著無比深刻的大道理。華夏後世的所有思想文化莫不植根于《易》,都有賴於《易經》的最初哺育才得以成形,謂其「中華各子學流派的母本」當非過譽。

70、《易經》講道說德頗為駁雜,且跟人事密切糾纏,日日誦讀也是修煉,卻走在「鄉間」的小道上。

《易經》內容深厚廣博,往往微言大義,以象喻理,和《老子》的五千言相比自然要雜蕪許多,對易經的深刻領悟也是通向聖境的法門,只不過這可要極高的悟性與極高的根器,一般人想只通過《易經》來完成修煉以至功德,可就是在走小路了,一來容易迷路,二來費時費力,沒有真正的師傅引導,想讓小路變為捷徑實在太困難了。

(本文轉載自未來中國大學校刊《大學視野》)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羅摩衍那的故事告訴我們修煉者們對道德的堅守,以及對世間倫常的維護。爲了實現其父親的一句諾言,羅摩可以主動放下王位去流放, 而他的妻子和兄弟也是舍棄一切相跟隨。爲了取得世人的信任,保持民風的淳樸,羅摩可以遺棄懷有自己骨肉的愛妻,這在今人看來是傻到底,或者說冷酷無情,甚至會被有些人說是裝樣子,爲了一個好名聲不顧一切。
  • 盤古最早見於三國時徐整著的《三五曆紀》,僅部分段落存於後來的類書如《太平御覽》、《藝文類聚》之中: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 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里。後乃有三皇。
  • 每個民族的起源都是關於神話的傳說,神州的神話從盤古犧牲開天地而折射出其敬天、效天為人;再到三皇「天地人」三才的智慧表達的是中華由道而儒的崇敬天地的自然神信仰,天地人三才有時間順序地各司其職,共創中國九州文明的一種和諧而非鬥爭的智慧。能具體讀到正統史家文字在是五氏、五帝的神話,《史記五帝本 紀》上記載:三皇(1)伏羲,女媧,神農,「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從原始石器時期,負命下世,開天闢地,傳授世人八卦﹑曆法﹑中醫﹑文字﹑耕作﹑和鑄造;崇德敬神,以身教化,於是神傳道德*智慧型包容文化的起源在近3000多年人神共世﹑傳奇般的年代被歷史系統的奠定。
  • 中國人培育道德由有仁愛情懷的父母和老師,身體力行地教孩子和學生講仁義、從禮儀、守智信,做君子儒。同基督教的教堂和佛教中的廟宇等相對比,中國人真正的 廟宇是家庭和學校,心目中的真神是父母和老師。而孔子說過:「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子不語怪力亂神」,那麼,尊孔讀經不能使人得道升天或成 佛,卻能使人於地上中庸思賢,自然尊老天爺實際上不如敬祖師爺(儒家賢師)。12 中國人傳承宗教神話人情化和神秘主義之間的中庸之道——宗法禮教道德。
  • 古希臘被歷史性地安排理性智慧和神性智慧的競技文化,或曰智力競賽。希臘公民在理性智慧索求中,獲得自然的泛神和良知信仰;在神性 智慧索求中,奠定未來將在羅馬廣泛傳播的一神信仰的知識基礎。
  • 泰勒斯“萬物始於水”和“萬物充滿神靈”思想,蘊含著“始基水”或“本原水”有神靈存在與 “神水生萬物”的真理。
  • 畢達哥拉斯從哲學角度賦予「數」以神一般的意義,使希臘人以演繹推理超前地沉思許多現象的本質、變化的規律問題,思想不再跟隨人的喜怒哀樂翻跟頭,從而漸漸走向理性上的深刻,才能夠面對諸多有這種那種缺陷的眾神而推測出一個全知全能、公正慈愛的上帝 。
  • 喜歡深思並沉靜在對宇宙、天體、物質、自然存在的現象等展開無限思考並有自己獨特成熟的認識,並通過哲學表述的公民哲學家,如泰勒斯(泰利斯)和畢達哥拉斯們,他們通過理性的哲學思維活動走上了由哲學而認識神的修煉之路。
  • 老子的學說開啟了人類數千年的智慧歷程,將雜蕪的早期思想引向了通向聖人的大道,直接影響了中華的百家思想,甚至為儒家的君子理想開闢了源頭,塑造了後世數千年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所以由老子而形成的道家乃是百家思想之祖,是我們共同的老子。
  • 如前所述,老學的靠的是體悟,甚至對整個東方神傳文化而言,體悟都是我們入其門徑窺其堂奧的不二法門。但恰恰是這一點,許多人在一些西式治學方式的影響下已 經完全忽略,他們的方法就是"剝蔥",甚至從"手工"變成了"流水線",這樣生產的來的學術"研究"有品質嗎?這樣除了把老學引向迷途,鑽進死胡同以外, 對我們沒有任何好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