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大學第一屆學術月特稿(14)

杜月:老子解言(六)

杜月
font print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 ,

71、《老子》上論道下論德,以「無為不爭」之聖人道畫龍點睛,成為中華各子學流派的父本。

《老子》相對就要直接許多,直指聖人大道,進而引出大道之德功,更以「無為不爭」的聖人姿態灌注其中,將一幅光彩奪目的修煉畫卷花灑的酣暢淋漓氣韻盎然。為後世的諸子之學直接注入了元氣與神髓,浩浩蕩蕩繁衍至今,使我們今天依然能夠見到「乃父」、「乃祖」的綽約風骨。

72、儒家孔子以「仁」道復興「周禮」——興儒成家——思想文化的血液、骨骼和肌肉的主要結構都來自周朝的《易經》,來自《易經》的乾坤兩道。

儒 家以「仁」道立家,把「禮」作為其政治理想和倫理秩序的實現途徑。作為儒家「至聖」的孔子在給《易經》做傳(十翼)的時候就把這種儒家理想體現了出來。

《周易》乾坤二卦乃起首兩卦,提綱挈領,化育天地。孔子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給乾坤二卦做大象辭,還給這兩卦專門做了其他六十二卦都沒有的《文言》,可見孔子對此二卦的深悟與看重。在兩卦的卦辭、系辭和彖辭中我們也能充分體驗到儒家思想的「禮」所闡釋的秩序合理性與「仁德」所彰顯的天地精神。所以學儒而不讀《易》,與村野愚夫無異。

73、老子者,神龍聖人也!堯、舜、禹、湯、文王、周公不過六君子矣。

根據我們現在能見到諸多古籍記載,從青年到老年,勤學好問的孔子曾經四次問禮於老子。34歲那年,孔子求教老子之後,對弟子說:「鳥,吾知其能飛;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矢曾。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先秦歷史記載都十分簡略,但我們從中可以窺見孔子對老子無比敬仰。或許孔子就是讀《老子》之後,帶問題登門問禮於老子的,老子對孔子面授過「聖人道」,讓孔子歎為觀止:老子者,神龍聖人也!堯、舜、禹、湯、文王、周公不過六君子矣。

74、孔子只敢講也只講「仁義禮智信」之人情的君子儒——禮正乾坤,正邪中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相對於老子「神龍聖人」之道,孔子也是「探之彌深,仰之彌高」。把老子的聖人境界投射到人間的君子理想身上,用「仁義禮智信」之人情的君子儒來向老子「神龍聖人」靠近,並以「禮」來固化這種理想秩序,然後把落腳點劃歸到「格物致知立誠明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上來。由於其面對世俗人生,更能為大多數人理解接受,加之君主政治的秩序要求和精神引領,所以才有後世兩千年的儒學慧命。

75、由聖人道而君子儒,孔子進老子正門,出旁門而創儒家修養學,才有《論語》、《孟子》、《荀子》等。

孔子問學老子後,領悟了老子的聖人大道,在這個宏大基礎上結合了自己的理想,引出了儒家的君子理想、中庸思想以及「仁義禮智信」的立身理想,但總的說來,都以修養為旨歸,經過後來儒門諸賢的承傳,《論語》、《孟子》、《荀子》等諸多儒學圖景才得以與我們見面。

76、儒家雖然尊大儒孔子、孟子為聖人,但「儒聖」非「道聖」,盤腿打坐只修養不修煉,以「仁」和「禮」為道。

老子的道乃聖人大道,孔子雖領悟其中真義並對老子由衷讚歎,但在儒家的思想演進中,孔子把這樣的道引向了「君子儒」層面,雖然更加貼近了孔子的人文理想,而且也更容易被士大夫階層接受,但從本質上講,也把老子的「道聖」轉化為了儒家的「儒聖」,同時更徹底剝離了老子聖道的修煉內涵,將「仁」「禮」作為儒家的核心思想,雖為後來中華文化及政治理想又開闢了一片廣闊天地,但老子的聖道在這裏已經難窺全貌了。

77、老子是孔子的旁門老師。

綜合以上所述,此結論不難得出。正是孔子的多次問學,才讓孔子真正體悟了老子的聖道,這無疑給孔子展現了一幅無比深廣的修煉圖景,讓孔子在後來的思想演進中得到了神助般的開示與啟悟,並在儒家思想中保留了許許多多的老學元素,稱一聲老師是名副其實的。

78、孔子學道于《易經》,問禮於老子,《老子》是儒家默認的思想老子。

孔子學道于《易經》,以《易傳》釋「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之乾坤尊卑有序之仁義倫理,前面已講《易經》是儒家君子道德或君子儒學的思想文化母本。孔子四次問禮載入史冊,歎老子為雲中神龍,應是聆聽《老子》聖人道之後的真切感悟。儒生有為正道艱難隱藏「不修道卻在道中」的歷史玄機,孟子重義養浩然正氣入性之善道,荀子重禮循天常道抑制人性之惡。東漢諸葛亮、東晉陶淵明起,儒生不入仕林或退出仕途即轉入修道,《老子》儒家思想文化之父本也就明明白白了。

79、《管子》與戰國道家宋伊學派接受儒家入世治國思想的影響,沿黃帝「無為而治」的政治實踐路子,將「老經」中的心無拘束、情寡欲淺的「道聖」修煉主張也修養化了,西漢時漸漸併入儒學。

春秋時代除孔子之外,管仲也把老子當成聖人。管仲是輔助齊桓公稱霸的政治家,並非思想家。卻因齊桓公龐大的品牌效應,戰國後期被人託名著書《管子》,有很多「道論」文章與儒家正心養性的修養學相附會。託名管仲的《管子》在思想演進中與儒家學說暗通款曲,最終也走向了入世現實層面,但也把「無為而治」和「道聖」修煉也化為固化為一種修養模式。後來隨著儒學的漸入主流,這一脈思想也漸漸匯入了西漢儒學的大譜系之中了。

80、聖人道是兵家法的魂。沒有《老子》「無形之道」啟迪,《孫子》「知勝之道」的「兵聖」智慧,就如同孔子「因材施教」的「師聖」智慧一樣,根本不可能「闖」進頭腦並用得很好。沒有《老子》第31章,決沒有《孫子兵法》13篇。

春秋時代的大軍事家孫武受《老子》的影響比孔丘、管仲所受的更大更明顯。《老子》第31章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孫子兵法》「火攻篇」說:「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在其許多戰術戰略思想中也處處體現著老子思想的影子,無不受到老子「無形之道」的啟迪。這無形中不也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嗎,而且還是聖人的「不言之教」!@

(本文轉載自未來中國大學校刊《大學視野》)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羅摩衍那的故事告訴我們修煉者們對道德的堅守,以及對世間倫常的維護。爲了實現其父親的一句諾言,羅摩可以主動放下王位去流放, 而他的妻子和兄弟也是舍棄一切相跟隨。爲了取得世人的信任,保持民風的淳樸,羅摩可以遺棄懷有自己骨肉的愛妻,這在今人看來是傻到底,或者說冷酷無情,甚至會被有些人說是裝樣子,爲了一個好名聲不顧一切。
  • 盤古最早見於三國時徐整著的《三五曆紀》,僅部分段落存於後來的類書如《太平御覽》、《藝文類聚》之中: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 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里。後乃有三皇。
  • 每個民族的起源都是關於神話的傳說,神州的神話從盤古犧牲開天地而折射出其敬天、效天為人;再到三皇「天地人」三才的智慧表達的是中華由道而儒的崇敬天地的自然神信仰,天地人三才有時間順序地各司其職,共創中國九州文明的一種和諧而非鬥爭的智慧。能具體讀到正統史家文字在是五氏、五帝的神話,《史記五帝本 紀》上記載:三皇(1)伏羲,女媧,神農,「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從原始石器時期,負命下世,開天闢地,傳授世人八卦﹑曆法﹑中醫﹑文字﹑耕作﹑和鑄造;崇德敬神,以身教化,於是神傳道德*智慧型包容文化的起源在近3000多年人神共世﹑傳奇般的年代被歷史系統的奠定。
  • 中國人培育道德由有仁愛情懷的父母和老師,身體力行地教孩子和學生講仁義、從禮儀、守智信,做君子儒。同基督教的教堂和佛教中的廟宇等相對比,中國人真正的 廟宇是家庭和學校,心目中的真神是父母和老師。而孔子說過:「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子不語怪力亂神」,那麼,尊孔讀經不能使人得道升天或成 佛,卻能使人於地上中庸思賢,自然尊老天爺實際上不如敬祖師爺(儒家賢師)。12 中國人傳承宗教神話人情化和神秘主義之間的中庸之道——宗法禮教道德。
  • 古希臘被歷史性地安排理性智慧和神性智慧的競技文化,或曰智力競賽。希臘公民在理性智慧索求中,獲得自然的泛神和良知信仰;在神性 智慧索求中,奠定未來將在羅馬廣泛傳播的一神信仰的知識基礎。
  • 泰勒斯“萬物始於水”和“萬物充滿神靈”思想,蘊含著“始基水”或“本原水”有神靈存在與 “神水生萬物”的真理。
  • 畢達哥拉斯從哲學角度賦予「數」以神一般的意義,使希臘人以演繹推理超前地沉思許多現象的本質、變化的規律問題,思想不再跟隨人的喜怒哀樂翻跟頭,從而漸漸走向理性上的深刻,才能夠面對諸多有這種那種缺陷的眾神而推測出一個全知全能、公正慈愛的上帝 。
  • 喜歡深思並沉靜在對宇宙、天體、物質、自然存在的現象等展開無限思考並有自己獨特成熟的認識,並通過哲學表述的公民哲學家,如泰勒斯(泰利斯)和畢達哥拉斯們,他們通過理性的哲學思維活動走上了由哲學而認識神的修煉之路。
  • 老子的學說開啟了人類數千年的智慧歷程,將雜蕪的早期思想引向了通向聖人的大道,直接影響了中華的百家思想,甚至為儒家的君子理想開闢了源頭,塑造了後世數千年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所以由老子而形成的道家乃是百家思想之祖,是我們共同的老子。
  • 如前所述,老學的靠的是體悟,甚至對整個東方神傳文化而言,體悟都是我們入其門徑窺其堂奧的不二法門。但恰恰是這一點,許多人在一些西式治學方式的影響下已 經完全忽略,他們的方法就是"剝蔥",甚至從"手工"變成了"流水線",這樣生產的來的學術"研究"有品質嗎?這樣除了把老學引向迷途,鑽進死胡同以外, 對我們沒有任何好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