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漫遊】木雕博物館

嫣華、翠燕採訪報導
font print 人氣: 9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20日訊】木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有很多的古老民族都有木雕的遺跡;在中國敦煌的洞窟中,也留下千年的神佛雕像。除此之外,木雕更常見於廟宇、家具等,中國人把木雕應用得非常廣泛。

三義木雕


三義木雕的發展歷史

位處於台灣中北部,群山環繞的三義鄉,每年冬季和春季常在氤氳繚繞之中。因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又盛產樟木,因此早在百年前的清朝時期,就和木雕結下了不解之緣。

早在清朝時期,三義就是一個樟木的集散地,一些南部地區安平港和鹿港的木雕師傅都會到三義採購樟木,將其載回製作家具或木雕創作。
在民國四十幾年到五十年初,整個三義處處都有家庭代工,做的代工品外銷到美國,是三義木雕發展的成長期,而真正的巔峰期是在銷日時期。在外銷日本、歐美的產品裡,包括宗教題材、傳統的神像和人物,還有所謂的鄉土題材,都是很受歡迎的。當時所有產品都是以市場導向為主,所以大量的木雕工廠也因應而生,很多本地的年輕人都從事木雕工作。所以那時候的三義,可以聽到家家戶戶的雕刻聲。木雕的家庭手工也為三義帶來許多的財富。

民國70年初,正處石油危機,全世界經濟蕭條,而三義的木雕也無法銷售至歐美或日本。 在失去商品導向的市場需求之後,從小習慣拿著雕刻刀的年輕人,就漸漸的轉向創作的路線,他們也慢慢的雕琢出自己的風格。多年來,三義鄉造就出為數眾多的木雕巧手。在特殊天然環境的配合下,雕琢出三義這個獨一無二的山城,放眼所及都是木雕藝品店及工作室,總數量高達數百家之多。

三義的木雕走過了一世紀的演變,從天然的奇木雕刻開始,到外銷產業的經營,更配合近年台灣發展觀光資源的熱潮,木雕藝品店林立街頭,然後又走向個人創作的路線,幾經轉折而形成今日聞名全台的木雕小鎮。在發展過程中,它同時也見證了台灣木業的百年興衰史。

木雕博物館


三義木雕博物館的展覽室之一


木雕歷史-唐代


木雕歷史-楚文化


西洋木雕歷史

三義木雕博物館創立於1995年,是以木雕為主題的特色博物館。正當三義木雕業逐漸沒落之際,業者希望政府能提出改善他們生活及發展空間的計畫,而木雕博物館成立的宗旨,就是為了扶持即將沒落的木雕產業,讓它重新站起來,重新活化起來。
館方的展示分為幾個主要項目,其一是展示木雕演變的歷史過程;其二是展示琳瑯滿目的各種木雕作品,包括日常生活使用的器具和神像等;另外,擔負振興當地木雕產業的使命,更著重於教育、推展的功能。它具備了展示作品、供民眾參觀、休憩、典藏木雕精品的功能,所以它是一座全方位的木雕博物館。

在博物館裡,除了可以細細品味老師傅精湛的雕工絕技,也可以看到年輕創作家的新鮮創意。看過木雕博物館之後,才知道木雕的範圍如此寬廣,而且與先民的衣食住行都息息相關;尤其是古時候王公貴族的家庭,在建築、家具、器皿上都有精緻、美麗的圖案,讓我們從古文物中,了解古人對生活的風雅品味。博物館完整的展示了木雕之美,更讓我們一窺木雕在歷史上發展的過程。

我們採訪了木雕博物館館長蔡錦旺先生。館長從1990年木雕博物館興建之初,就在此任職,對三義木雕的歷史瞭若指掌。長久以來,館長都是懷抱著無比的熱忱推展館務工作。關於教育、推展部分,蔡館長說:「我們木雕產業跟學校最早的結合,是邀請藝術學院的教授,前來教導這些木雕師傅有關美學的知識;現在正在做第二階段的中程計畫,請木雕師傅將他們的技術教導藝術學院的學生,讓他們從木雕師傅手中習得木雕的技藝,使這些技法得以傳承下去」。

蔡館長談到三義木雕的發展特色,認為有兩點最為重要:

一、作品的材料都是取自於樹木的根部。根部的優點是較不易裂開,它有很美的糾葛紋路,而樹根的價格是以噸計算的,所以成本較低。早期的三義木雕見長於粗獷的奇木雕刻,工藝家們依照樹木根部的外形,加以局部的雕刻修飾,表現出渾然天成原始木材的趣味性。

二、使用工具的發展。三義木雕使用的工具,最早將製材所的鏈鋸改成現在一般所使用的鏈鋸;雕刻細微的地方,則使用牙科師傅的器械,加以改良製成可以雕刻精細部分的工具。所以在使用工具、器械的發展,可說是台灣最早採用的,具有領先帶頭的地位。

一般而言,多數的藝術都是從視覺上去感受,但是木雕有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特有的氣味。蔡館長談到:「樟木有樟木的氣味,檜木有檜木的氣味,那種獨特的氣味是要上千百年才有的。上千年的才能散發出較多的芬多精,是十分香郁迷人的」。為什麼中國人對木雕情有獨鍾呢?也許是木材散發出的香味,造成中國人對木製品鍾愛的原因之一吧!台灣的木雕家慣用樟木創作,因為它的穩定性高,不容易產生變化,不易產生龜裂的現象,又可以持久的散發出芬芳的香氣,是兼具視覺與嗅覺享受的藝術。

早期藝術發展源於宗教


木雕觀音


木雕觀音


古董木馬

博物館中收藏了一些傳統的佛像,這些神佛都有自己的形制,都雕刻得非常莊嚴穩重。傳統神像常講究頭身比率和彩繪;而現代神像則以原木雕刻,重視裝飾性和觀賞的功能,不加以彩繪,而且看起來較新。在大量銷日時期,日本形制的神像是外銷的大宗。早期的藝術發展源於宗教,人們基於信仰,奉獻出最好的、最美的技藝為神佛塑像。和中國人同樣喜愛木雕的日本,在傳統佛像及建築上還保有濃濃的唐朝古風。

博物館的解說員張明慧小姐說:「古時候的隔扇門是由一扇扇組合而成的,採用透雕方式雕刻,是很精緻的透雕作品。第一道門可以讓裡面和外面的空氣流通,光線可以穿透,讓屋子有很好的通風和採光。它不只可以當門,還可以當窗戶。基本上,門扇越多,表示這戶人家越富有。門窗的雕刻內容有著意涵深遠的典故故事,在建築雕刻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一道隔扇門蘊藏著很多的古老典故,還可以看出那一戶人家的身家背景。由此可見,中國人數千年來的門戶觀念背後有其深邃的意涵。


鏤空木雕

雕刻最早來自宗教神像和建築。過去的木匠在建造房子時,採用所謂的大木作、小木作。大木作指的是棟梁建築,屬於大結構;細部的雕刻是屬於小木作。這些師傅很懂得利用美學和力學的結合,建築雕刻不僅雕工精彩,更可以從雕梁畫棟中,看到優美花鳥題材的雕刻,彩繪也應用到雕刻裡。張明慧如此述說著:「一般木雕師傅雖然沒有高深的美學理論基礎,但是他們有一把刀、一雙巧手,所以拿到木頭時會先思考,這塊木頭適合刻什麼樣的題材,該如何表現心中的想法。他們創作的題材常是生活中所見所聞、一些感觸和過去的回憶」。

早期的傳統建築雕刻,不僅具有實用性,也是美學的表現,著重於木造家具及建築;而現代木雕,早已跳脫實用之外,充分表現藝術家的思想和想要表達的意境,大部分變成觀賞用的藝術品了。

立足三義放眼國際

三義木雕博物館是全台唯一以木雕為主題的工藝博物館,所展示的作品,從傳統的建築、家具等,還有以當地為特色的木雕,也收藏來自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甚至歐美雕刻大師的精品。從2001年開始,每年舉辦台灣專題展。自國際交流展開始,國內外名師的作品在此交流,國際木雕也變成博物館的展示方向。如果大家來到三義,不僅可以看到傳統木雕,也可以欣賞現代的創作,甚至國際的木雕傑作,是一座非常完整專業的木雕館。博物館每年都舉辦國際交流展,不只研究台灣的木雕發展過程,對世界各國的木雕,也加以典藏並研究,這裡有豐富的史料可供各國參考和研究。

木雕博物館立足三義,放眼國際,經過多年的努力耕耘,已經扎下深厚的根基,不但發揮了傳統木雕工藝的維護與傳承的功能,更期待未來協助更多的木雕產業及工藝家的發展與創新。在蔡館長的帶領下,歷經13年的營運,三義木雕博物館如充滿生命力的大樹一樣,一方面繼承傳統,一方面不斷研發創新,是生生不息、不斷成長的博物館。@*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陳冠宇覺得要詮釋一首樂曲一定要注意原創者內心所要表達的東西,演奏者必須忠實的呈現出來。即使呈現的方式不同,演奏者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跟自己的不同的創新,但是一定要注重原創者所要的東西。
  • 膠彩畫源於中國唐朝時期,當時是被用來繪製金碧輝煌的宮廷建築,承傳到日本之後,他們將膠彩畫發揚光大,廣為畫家所喜愛,發展到後來更成為日本的國畫。金跟銀很明顯的有突出的感覺,這也是膠彩畫特色中,一種具有別致的裝飾作用。
  • 黃老先生的魏碑書法不但獨步藝壇,而且遠近馳名,除了在國內各大展覽常有個展聯展外,並先後在美國、法國、瑞士、德國等國舉行個展,深獲各界好評。其作品廣受各地及友邦人士珍藏。
  • 在密閉沒有光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想見當年的工匠們,拿著燭光一筆一畫的在每一寸壁面上勾勒出細緻繁複的圖案,他們要付出多少時間和毅力才能完成這一座宏偉的石窟,憑藉的只是一顆對神佛敬仰與奉獻的心。
  • 敦煌石窟的開鑿,前後經歷了十個朝代,貫穿了千年的歷史,古老的敦煌似乎不受時光洪流的影響,石窟中凝結著各個朝代的藝術文化,靜靜的述說著當年它們的輝煌故事。因為保存了從五胡十六國到元朝之間各朝的文化特色,壁畫中除了眾多偉大的神佛畫像之外,工匠筆下鉅細靡遺的記錄著當時供養人形像的部份,尤其具有考古價值。
  • 數量高達數千個的秦俑,據說找不到兩個面貌相同的。這真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萬萬沒有想到,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他們早就用精準的寫實技法塑造兵馬俑了
  • 曾經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就這樣記錄在一塊石頭裡面,然而這也是石頭讓人著迷的地方,它可以保持固定的形象,千萬年不變。
  • 愛彌爾.賈列的作品被尊為玻璃藝術中的極品。在百年前,藝術家為了要成就這些讓人嘆為觀止的藝術,是要做出極大犧牲的,包括自己的身體健康,甚至於為之付出生命。賈列在53歲鉛中毒死亡,因為沒有兒子,使他的工藝技法沒有人得以傳承,所以很多技法就失傳了。
  • 知名藝術史家、書畫鑑定家傅申教授於16日辭世,為緬懷他在學術上的成就,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將於4月26日至5月25日推出「傅申教授古書畫題跋紀念展」的繪畫篇,之後於5月31日至7月2日展出書法篇,歡迎民眾前往參觀。
  • 「尋找國寶新感動!」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推出「沉浸故宮數位展——捕捉靈光:尋找新感動」新媒體藝術展,結合投影、互動科技與沉浸式劇場等創新體驗,全新演繹故宮《谿山行旅圖》等經典文物。故宮歡迎民眾闔家蒞臨參觀,感受藝術的靈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