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唱藝術教本介紹

中國相聲史《兒童相聲的興起》

1976年至今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9
【字號】    
   標籤: tags:

作為一個專門名詞,「兒童相聲」出現較晚,而作為一種藝術現象,卻早已存在。最早相聲藝人「撂地」作藝,常常是一家大小齊上陣;年紀幼小的兒童站在椅子上和父、兄一起表演,俗稱「娃娃腿兒」。由於形象活撥可愛,形式又很新奇,因此,「娃娃腿兒」在觀眾中特別有人緣。

*近年興起︰
在共黨執政之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兒童相聲不復多見,更不用說專門進行培養訓練了。兒童相聲的興起,是近年的事。1989年首先在中國的「小天才演出團」赴新加坡演出時,增添了兒童相聲的表演。1990年四月,北京市東花市文化站籌辦了「小花藝術團」,由一些藝有專長的退休老藝人負責教授指導,培養兒童相聲演員。

*成立團體︰
此時,馬貴榮、趙小林也從事兒童相聲的培育,創作了許多適合兒童口味的相聲,深受許多兒童和家長的歡迎。1992年六月,她們成立了「希望少兒相聲藝術團」,是第一個專門經營兒童相聲的藝術團體,並多次為電視台的兒童節目錄製相聲。

北京還有專門培養中學業餘曲藝、雜技人才的「金帆藝術學校」,並聽說貴州、上海、天津等地也有類似的針對兒童的藝術培訓單位。1992年九月,「小花藝術團」聘請馬貴榮擔任副團長,她總結了「小花藝術團」和「希望少兒相聲藝術團」的經驗,全身心的投入到兒童相聲的培訓工作。

*一花引來眾花開︰
馬貴榮當時選擇了一所小學,挑選了一對年僅六歲的孩子,進行培訓試點,並立下「三個月登台,半年內獲獎」的目標來培植他們。在刻苦訓練、潛心探索之下,僅僅兩個多月,這對小演員就在電視台裡錄製了相聲,並在北京崇文區兒童會演中榮獲了二等獎。

「小花藝術團」緊接著在北京市兩屆中小學生藝術節中榮或多個獎項,並在電視、專欄、晚會中頻頻亮相,受到多方面的好評。

*培養的關鍵︰
事實證明,抓兒童相聲,原則是一要早,二要新。
所謂早,就是從娃娃抓起,五、六歲就要開始培養,孩子此時年紀小,接觸相聲不多,因此一張白紙就能夠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他們模仿力強,容易接受引導,有毛病也不難糾正。

所謂新,就是要摸索、創造適合兒童口味和特點的新型訓練方法,而不只是生搬硬套老一套的做法。在啟蒙階段,不可照搬訓練成人的那套辦法;要孩子背誦成本大套的貫口,或機械的模仿大人的表情、動作,這樣做是會適得其反的。

實踐上要針對兒童的特點,先學簡單的小段,最好是專門為兒童編寫的,語言活潑、動作誇張,學起來既有興趣,又易領會。及至孩子真正愛上了相聲,再循序漸進的抓基本功訓練。

發展兒童相聲,關鍵之一也在於曲本創作;兒童一般還不會寫相聲,必須由熱愛兒童、讓愛相聲的人動手來寫。兒童相聲的內容必須反映出兒童的心態和情趣,藝術清新、格調高尚,給人以健康的藝術享受。

*後續︰
近年馬貴榮、趙小林為兒童相聲所寫的優秀段子有《愛與不愛》、《詩情畫意比心靈》、《群星燦爛》、《比翼齊飛》。許多的《小足球隊員》,王振修的《牢騷奶奶》、《馬路西遊記》,吳林友的《智力競賽》、《想入非非》等,都屬於兒童相聲的傑作。

不過,由於兒童相聲目前仍屬於「起步與成形」的階段,因此必然還會有些問題,有待未來相聲界進一步的探索及解決。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從1960年10 月到1961年4月半年間,挖掘並紀錄了傳統相聲一百多段,包括「墊話」、「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活」、「開場小唱」等,基本上反映了傳統相聲的概貌。當時這些調查單位曾撰寫一篇充滿意識形態的書面報告,以政黨政治觀點全面的對這批民間說唱藝術加以總結﹙或說在政治層次上批判﹚。
  • 1962年,天津曲藝團請觀眾與文藝界人士進行座談討論;相聲作家何遲終於指出了大家的心聲︰「相聲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具有喜劇性的語言和表演藝術,有的相聲不一定使聽者哈哈大笑,只要詼諧幽默,聽者覺得酣暢愉快就可以了!」
  • 相對於1963年當時還有人尊重相聲演員保留長衫文化的做法,1966年,在「文化革命」的緊鑼密鼓聲中,林彪和江青泡製了所謂《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拋出了《文藝黑線專政》論,全盤否定共黨執政以來的文藝表現,打著「破除迷信」、「徹底革命」的幌子,排斥一切中外文學藝術的遺產,鼓吹民眾批判「文藝黒線」以及「黑線人物」,《解放軍報》更提出要「徹底清洗」文藝界。

    從此,文藝界與相聲界便陷入了災難性的浩劫之中了。

  • 文革時期,一些曲藝團體和相聲組織被強行解散,一些相聲演員被打成「牛鬼蛇神」,受到程度不同的衝擊...
  • 相聲電視化之後,最大的功績是挖掘新人,特別是從業餘演員中選拔和培養人才。尤其是八十年代電視台舉辦的「相聲邀請賽」,湧現了大批的相聲新秀,這些從業餘相聲隊伍中脫穎而出的人才,後來都分別得到相關的良好出路。
  • 由於中國社會此時開始「改革開放」,難免泥沙俱下,社會風氣受到侵襲,尤以凡事向錢看的思想為害最烈,引起了相聲藝術的關注。原建邦此時創作的《管子鬥富》就屬於立意新穎、針貶時弊的力作。採取說唱並舉的「柳活」方式,把詼諧幽默的唱哏和抑揚頓挫的繞口令結合在一起,演出頗受歡迎。
  • 過去的娛樂性相聲大致可以分為「技巧類」和「笑話類」兩種;技巧類的相聲主要集中於「學」和「唱」,以超凡的技巧來娛人,這其中也有「說」的,如「繞口令」、「貫口」,都是一種超凡的語言技巧。笑話類的相聲則常常涉及歌誦與諷刺,也不排斥單純以滑稽詼諧取勝;例如高英培、范振鈺表演的《釣魚》,雖含諷刺因素,但真正扣人心弦的還是高度誇張的語言和賞心悅目的幽默。
  • 1949年以來,相聲藝術發生了很大的變革,不但全面戒除了任何具有「葷口」意涵的段子,走「淨化相聲」路線,連表演時間也有縮短的趨勢;過去的相聲段子通常要說個二、三十分鐘,甚至有長達四、五十分鐘的,上得台來,往往藝人演出至少得三刻鐘。但在1949年而後,相聲段子明顯縮短,長的不過十多分鐘,短的則只有幾分鐘。
  • 雖然,女子說相聲早在民國初期就有了,當時在江湖上賣藝的曲藝藝人,一般都是全家上陣,藝人家的女孩子都會說幾段相聲幫襯、舖場,但這都是臨時性的。

    正規的女相聲藝人直到三十年代後期開始才出現。早期的有來小如、于小福、耿四福、張玉鳳、吉文貞﹙藝名︰荷花女﹚等。到了四十年代更趨向於專業,有于佑福、劉玉鳳、回婉華、張松青﹙藝名︰小明星﹚等。再晚一點有吳蘋﹙藝名︰小蘋果﹚、魏文華等,其中不乏藝業精湛的藝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