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六十年代初期傳統相聲總結

1957年~1975年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1959年10月23日,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對來北京參加演出的藝術表演人員作重要講話︰「文藝工作者要堅持革命精神,不斷前進、不斷革新、以利推陳出新,百花齊放。」

在這談話之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部和中央廣播說唱團便響應號召,從1960年10 月到1961年4月半年間,挖掘並紀錄了傳統相聲一百多段,包括「墊話」、「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活」、「開場小唱」等,基本上反映了傳統相聲的概貌。當時這些調查單位曾撰寫一篇充滿意識形態的書面報告,以政黨政治觀點全面的對這批民間說唱藝術加以總結﹙或說在政治層次上批判﹚。重點摘錄如下︰

*就內容分︰這些節目﹙過去的傳統相聲內容﹚大約有這樣幾種類型︰
1. 關於「剝削者」、「統治者」的笑話。
2. 關於「舊社會」世態人情和種種畸形現象的諷刺。
3. 關於傳統笑話的主人翁﹙傻子、鄉下人、庸醫、卜者、塾師﹚的話柄。
4. 關於「舊社會」習俗和其他知識。
5. 機鋒辯難、談笑風生的節目。
6. 摹擬方言、外語、市聲和學唱戲曲、曲藝。
7. 角色表演性較強的節目和滑稽演出戲曲片段的「開場小唱」。
8. 文字遊戲。

*就形式和體裁分︰
1. 屬於「單口相聲」或「一頭沉」的「對口相聲」,在敘事中穿插著笑料。
2. 屬於「子母哏」的「對口相聲」,「甲」、「乙」脣槍舌劍,互不相讓。
3. 劇情以摹擬學唱為主,間以詼諧博笑。
4. 演員在應對之間加上「貫口」,背誦成段抑揚頓挫的排比文辭。
5. 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演員,當場現身或即興作戲,近似鬧劇的形式。

*就基本結構分︰除了學唱和文字遊戲之外,主要有三類︰
1. 按照職業的、性格的、或其他的特徵刻劃出一種漫畫式的人物貫穿全篇。
2. 不以人物為依託,而以有趣的以至荒誕的情節,或曲解附會來結構成篇。
3. 既不以人物為骨幹,又不以故事為經緯,而純以能言善辯為能事的。

*就喜劇效果分︰由於內容不同,表演者所採取的態度和手法也是不同的。
1. 有諷刺類別和詼諧類別。
2. 諷刺有各種火候︰嘻笑怒罵、挖苦嘲弄,或是留有餘地的、婉轉多諷的。
3. 詼諧也有各種火候︰刻意捉狹、微含揶揄,或僅僅饒有趣味。

議論中說,由此可見,過去對相聲進行認真細緻的調查研究做的不夠,因而對相聲遺產的認識失於片面與籠統。以上的分析足證傳統相聲的思想內容與藝術技巧;即主題、題材、形式、手法是多樣的。

*評論認為精華所在︰
至於傳統相聲裡有哪些在「新時代」裡仍然可以被稱作精華呢?議論指出,最可貴的在於那些符合了「勞動人民」愛憎情感的表現。例如以下幾段,語言犀利,感染力也很強︰
1.《連升三級》︰嘲笑封建官僚機構的腐敗。
2.《怯演講》︰奚落軍閥的驕橫昏庸。
3.《打白朗》︰描繪「反動」軍官怯陣的狼狽像。
4.《怯跟班》︰故事裡面的「跟班」請釘馬掌的來給老爺修腳,無異於罵老爺是「畜類」。
5.《守財奴》︰故事裡面的吝嗇老爺遺囑死後將屍首肢解賣肉,大膽的誇張包含著對剝削者入骨三分的詛咒﹙細品其意涵激烈、幾已達到暴力血腥程度﹚。
6.《一字一象》︰屬於文學遊戲類的段子,用字的形象雙關的笑罵了貪官污吏。
7.《剝兔皮》︰以上完廁所用過的「剩紙」諧音,暗指「聖旨」,已經是赤裸裸的咒罵了。
8.《洋藥方》︰把「舊社會」一些道德品質的弱點﹙好逸惡勞、好吃懶做、貪小便宜﹚歸納為疾病的症候加以數落,做不同程度的諷刺。

還有一些段子,評論認為有助於破除民眾「迷信」,反映了「正確的」是非觀念;總之傾吐了「舊社會」下層群眾﹙「新時代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談笑間助長了人民的志氣,並且滅了剝削者、統治者的威風的,就是值得保留的好段子。如能再以其尖銳性與生動性的語言引領民眾,教育民眾,可謂具有相當的認識意義與娛樂作用。

由上分析可知,「新時代」的共黨政治對傳統相聲充滿批判與期待,已不可能只為純粹的相聲藝術發聲,執政當局希望相聲最好有助宣揚「新時代」理念,在教育民眾、引導觀念上有所作用﹙具有相當的認識意義與娛樂作用﹚。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九一八事變」之後,著名相聲藝人張壽臣曾經編演這樣一段「墊話」︰「小日本想滅亡中國,那是痴心妄想!中國人同仇敵愾、團結禦侮,誰想亡中國也亡不了。您只管放心,歷史上記載得明明白白;元朝來亡中國,沒幾百年,連蒙古也送來啦!清朝來亡中國,沒幾百年,連吉林、黑龍江西半邊都送過來啦!日本不是也要亡中國嗎?好吧!待不多少年連蓬萊三島也得送給中國。亡?亡什麼?全日本國的人都到中國來,還不夠站崗的哪!」
  • 成長期的相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歷了由發祥地—北京,向外地普及的過程。在北京,相聲藝人隊伍逐漸擴大,競爭日益激烈,促進了相聲藝術的成長。尤其是相聲登上廣播電台以後,拓寬了觀眾面,提高了相聲演員的知名度,社會影響也愈來愈大。
  • 1947年一月中旬,當時著名的民俗學家金受申在《北平日報》連載題為《相聲》的文章,具體描述了那時相聲在社會上發展的現狀,指出了相聲存在的問題。這篇文章發表到今天,已經超過一甲子,然而,文中提到的一些問題,與相聲界的一些流弊,仍然可作為當時的見證與目前的參考。
  • 1949年,大陸上共黨執政後,中國的相聲藝人全都經歷了一個不得不「重新學習與改造」的歷程;所有演出的內容,都必須要通過嚴謹的思想檢查、教育、改良,要達成能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要求;以避免演員說著「未經整理」的傳統相聲,或是提及羨慕富貴權勢、貶損「勞動人民」的內容。
  • 「相聲改進小組」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它在中國社會面臨重大轉變的時候自立更生摸索前進,改編和創作了許多相聲,培養了新的演員,重新站穩了相聲演出的步伐。不過因為歷史環境的約束,這樣的過程給相聲帶來了「偏左」的思潮,以致後來的一些相聲作品,都呈現了過於強調相聲的「政治宣傳作用」而忽略藝術、娛樂作用的傾向。
  • 老捨出身在曲藝和相聲的發源地—北京。生於一個滿族家庭。由於清王朝已經江河日下,北京清末的旗人感到無力回天,日益沉溺在消遣性的民間文藝裡自娛。生活在這樣的旗人文化區,老舍在童年時代就開始接觸曲藝,加上他有一個開茶館的表舅,又給他提供了耳濡目染的方便。這樣,他從小愛好戲曲、曲藝,對相聲也特別熱愛。
  • 關於老舍,是享譽海外的知名中國作家,他終其一生都以抒寫社會底層百姓的心聲為已任,這樣的認識是沒有錯的。但是成長於大時代動盪時期的老舍,其實是個剛強、義氣、具正義感、學貫中西的愛國青年;他在中共建制後,本著一顆火熱的愛國心,從海外歸國奔向革命。他多次說︰「一個讀書人最珍貴的東西是他的一點氣節」。
  • 相聲原本是產生於北京的市民藝術,是城市曲種,只在城市流傳。但共黨執政後,隨著相聲演員到軍隊、礦山、工廠、農村深入生活和慰問演出;相聲從都市到了農村,從內地到了邊疆,從工廠到了部隊,逐漸也有了雄厚的業餘演員隊伍。各地的相聲愛好者一方面為專業隊伍輸送了優秀的演員和作品,一方面活躍了群眾生活,逐漸將相聲發展為全國性的曲種。﹙到後來,幾乎每個省都有了相聲;在偏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則根據自己的語言特點,還創造了方言相聲和少數民族相聲。﹚
  • 夏雨田是位相聲界不多見的具有大學學歷的藝術家,長期堅持歌頌型相聲的創作。他曾深刻的概括“笑與人生”的關係,他說︰「願人生有更美的笑,願笑中有更美的人生。」,「我愛相聲,相聲通往笑聲;我愛笑聲,笑聲連接大家的心聲!笑幫您宣洩喜怒哀樂的情懷,笑伴您應對酸甜苦辣的人生!順利時會笑,困難時能笑,失敗時敢笑,我們笑著同昨天告別又笑著迎接新的黎明!」

    夏雨田的歌頌型相聲具有新的審美意蘊,富有浪漫氣息,他曾經說︰「我試著把曲藝當詩寫」。

  • 在1959年前後,中國的文藝界掀起一波創作高潮。小說、詩歌、散文、戲劇、電影、曲藝等領域作品頗多,相聲當然也不例外,創作了大量反應「新時代」與「新生活」的作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