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台灣水彩百年

【水彩行家】2008台灣當代水彩大展

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會員作品賞析
洪東標
font print 人氣: 52
【字號】    
   標籤: tags:

這是一場百年盛會,在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與本會、師大文創等單位共同策展下,邀集當代七十餘會畫家,提供作品齊聚中正紀念堂第一展廳,自2008年9月5日起至24日止,以三週的展期展現台灣水彩一百年發展之現況,參展的當代水彩畫家無不以近期間最精采的作品與會,展現繼2006年本會與歷史博物館聯合辦理之「風生水起」國際華人水彩經典大展之後又一次掀起水彩高品質大展的高峰,頗受畫壇的矚目,老中青水彩畫家三代同堂展出作品一百四十餘件,並由中正紀念堂出版專輯對外發行,對於未能蒞會觀賞也未購買專輯畫冊的水彩愛好者而言,將可藉由本專欄的介紹,欣賞到一部份精美作品;本專欄系由編輯部以專函通知本會會員,再由會員自行提供參與本次展覽之作品一幅,刊載出來分享讀者以期達到推展之功效。


王瀚賢 准會員 閃亮的季節 38CM×54CM 2008


王瀚賢准會員的作品 「閃亮的季節」展現在初春的季節中,就連空中都瀰漫著清新的氛圍,花蓮光復鄉的舊日式房舍在一片花海中,在初春的陽光下,處處都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林毓修 准會員 感官禁錮 114 ×100cm 2008


林毓修准會員的「感官禁錮」是一幅大全開作品,闡述「面由心生」;希望能嘗試以不同造像面容的呈現,來探討人心不同層次的樣貌。原本純淨的心靈,因感官的接觸而被惑動;不同的成長經歷皆由不同的容顏來雋刻。因此,感官的接收主宰了內心是非善惡的分際。藉由「無耳可聞」、「有眼勿視」、「合嘴止言」,來阻絕干擾的外因;人的內心自然澄清而低欲求。當然也可以把這件作品解讀成修行者的心相吧!表現出千百年來,世代演進;不變的是:人們在面對神佛造像時的心境為何?大多是想填滿虛榮的無底洞,或是尋求心靈的平靜,也或許在面對大自然的無常巨變下,能求得一絲絲安身的空間。而當我們面對此禁錮了千百年的面容時,是該祈求還是反思呢?


洪東標 理事長 大峭壁小徑 76 ×56 2008


理事長洪東標的作品「大峭壁小徑」以個人在 07年初秋與多位畫家夥伴登玉山,對路途中的大峭壁印象深刻,洪君先以大渲染的技法表現出濃郁的綠色森林,再以乾擦重疊法表現岩石和樹幹肌理,靜謐的森林中登山者艷麗的色彩形成對比情趣,也展現豐富的透明水彩層次之美。


高慶元 准會員 晴的異想世界78×55cm 2008


高慶元准會員的作品「晴的異想世界」,透過「眼神」所傳遞出的訊息是最深刻的。此一作品企圖將少女的內蘊思維以及內在情感透過「眼神」與觀者作心靈層面的互動,企望藉此產生二度空間與三度空間之間的情感共鳴。


陳品華 理事 旭日初光   76cm× 56cm   2008


本會理事陳品華的作品「旭日初光 」表現日出時第一道陽光照射在沙灘上,喚醒了沉睡的大地,我們的心也要像陽光般能激勵自己也鼓舞別人朝向光明的所在。畫面上運用明暗手法以暗色調的林木及沙灘來襯托鮮亮的草地,而船隻綴以高彩度成為畫面的焦點,左下角的枯木也悄悄的指向此趣味中心。


郭進興 准會員 趕集 105 x 75 cm 2007


郭進興准會員的作品「趕集」 描寫菜販推車滿載趕集,以暖日晨曦、斑駁圍牆、寂靜小路為背景。利用中間色調及暗色調來突顯五顏六色的主題,牆角線與路面邊界恰似暗示了所要去的方向,那裡便是人潮喧囂的市場。


程振文 正式會員 曾經存在 100x 79c m 2008


近期獲得升等的正式會員程振文近況大好廣受好評「曾經存在」以畫作紀念
自己栽種的香蕉,金黃的果實,滋味如此甜美;它曾經存在,也已逝去,如果能不執著於永恆地擁有,方能喜悅地享受緣起緣滅的當下。


鄧詩展 准會員 岸 57×77㎝ 2008


鄧詩展准會員的作品 「岸」描寫午後逆光中一處不知名的漁港,顯露出獨有的容顏,那是在光陰不斷更迭中留下的印記,在靜觀中岸邊的一景一物吐露著訊息,斑駁的道出屬於它的過往歲月。


梁丹卉 理事 山的組曲II 56×76㎝ 2008


理事梁丹卉的作品 「山的組曲II」以透明水彩的多次重疊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色彩。此幅作品是以台灣山岳的起起伏伏為藍本,如彩帶般的長條狀組合而成。


陳樹業 正式會員 小巷 76×56CM 2007


本會資深正式會員陳樹業曾受業於李澤藩,他的作品「小巷」描寫新竹文化古都,古蹟、古厝與巷子特別多。城北街的小巷附近有鄭氏家廟,舊式的建築,紅磚與木板砌成,破舊的牆壁,感覺色彩古典雅緻,居名經常兩兩三三往返小巷。作者以漬染法的表現,水份乾濕並用,名暗強烈對比,使層次與質感的表現效果。


楊笙銘 准會員 竹雞 56×76CM 2008


醉心於生態繪畫的准會員楊笙銘的作品「竹雞」是描寫在海拔2000公尺以下的樹林底層,一對竹雞在塵霧中覓食。以植物種子、嫩芽、醬果以及土中昆蟲為食。


陳文福 正式會員 有魚 56×38CM 2008


屏東的正式會員陳文福的「有魚」,具有吉祥畫的特徵,應用較多的水份完成陰影區,受光的地方則多用乾筆,朦朧與堅實之間形成有輕有重、有強有弱的律動畫面!


曾己議 秘書長 京都八坂塔 57*76cm 2007


本會曾己議秘書長的作品「京都八坂塔」,是2007年旅遊日京都所見,古寺、舊街是京都特有人文景觀。極為複雜的街景、招牌對畫畫的人是件苦差事,除了表現複雜的景緻外,也希望在畫中補捉京都随著歲月所留下的痕跡。

本會最年輕的監事吳冠德的作品「遺忘」是作者期待透過作品訴說時間,行走巷弄間找尋到一間充滿歲月痕跡的日式老厝,用畫筆記錄一段段屬於家的回憶,還有一段段被遺忘的美好時光…


張明祺 自忠古道


由企業家轉業到畫壇的張明祺准會員的「群牛戲水」表現喧囂擁擠的牛群在水塘邊戲水,一經呼叫群牛上岸,踏上歸途,此情此景煞是好看。


甘豐裕 正式會員 甕 76×56CM 2000


正式會員甘豐裕的「甕」表現紅磚,水泥牆砌著大石塊堆疊的牆面,大小不同的甕分至在雜草堆中,顯得古樸有趣,點綴的小白瓷碗,好像剛被使用過,潔淨白亮。
<--ads-->
(圖文由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2008春季創作研討會會議記錄
    時間:2008年5月18日 下午2點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文化創意產學中心2樓會議室
    主持人:洪東標 理事長
    與會人:劉文煒、謝明錩、楊恩生、鄧國強、陳品華、曾己議、許德麗、程振文、柯衛光、高慶元、溫瑞和、楊笙銘、李招治、劉庭豪、郭進興、洪兆宣、林毓修
  • 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2008春季創作研討會會議記錄
    時間:2008年5月18日 下午2點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文化創意產學中心2樓會議室
    主持人:洪東標 理事長
    與會人:劉文煒、謝明錩、楊恩生、鄧國強、陳品華、曾己議、許德麗、程振文、柯衛光、高慶元、溫瑞和、楊笙銘、李招治、劉庭豪、郭進興、洪兆宣、林毓修
  • 藝術並沒有對錯之分,要深信,自己若能一生誠心投入,自然可以明心見性,散發自己獨特的芬芳!日久,風格自然形成,自信是圓夢的開始,過度迷戀技巧,容易讓文辭華麗,卻言之無物。
  • 實踐藝術的過程便是一種悟道的過程。「道」本無相無名,其體至虛,存於自然運行的潛移默化之中,始我們明心見性,伐妄歸真。我的創作發於內在的沉澱與自我救贖,將藝術的「內容」與「形式」作為「悟道」與「行道」的過程。
    長期透過水彩寫生,體會天地間存在的「氣」,用畫筆沉吟大地的生息。
  • 「60年代故鄉山腳就是我的百科全書和私人遊樂園,三合院、百年樟樹、百畝阡陌的秀麗景色,質樸的民風,那些鄉下人與土地緊密連接的感動,在在豐富滋養了我幼年的心靈」
  • 謝明錩老師為了釐清個人畫風的演化,探索思想觀念的成因,於是將自己二十多年來的十餘次畫展歸納成五大系列。
    一、畫以載道系列
    二、感觸與觸感系列
    三、美麗與滄桑系列
    四、新台灣人看老台灣系列
    五、新自然主意隱藏的韻律系列

    老師要和所有水彩畫的愛好者分享的是,無論靜物、動物、人物、風景,或者說自然的一切,都只是創作的素材罷了,大塊為我所用,運用之妙,操之在我,「藝術的最高境界近於遊戲」。
    「大景不美,看小景;小景不美,看局部;局部不美,看細節」
    「一個平凡的真實景象,當我們將它無限放大,大到塞滿畫面,大到原貌盡失,它就變成抽象了」
    「觀念很重要,當我們不把風景當成風景而當成圖像,我們就脫離自然掌控了」
    「投入夠深,自會與眾不同,走自己的路向自我挑戰,便不可能重複他人的腳步」
    「徹底發揮原有的特長,再突破禁忌與限制,創作之道不過如此!」

  • 對比的大小差異,在畫面上可以形成『引人注目』程度的不同,也就 是『主賓』差異與『節奏韻律』的來源了。

    「結構」的確是繪畫成敗的關鍵。

  • 台灣水彩的發展,從1907年石川欽ㄧ郎到台灣從事水彩教學工作起了開端,今天到了2008年,,要為過去的100年明確的作一個定位。中華亞太水彩協會特別在2008年舉辦台灣水彩百年大展,與歷史博物館合辦「台灣水彩百年大展」主要的要彰顯三個主題:1.對台灣水彩有貢獻的畫家和作品2.百年水彩教育推廣相關問題3.百年來推動台灣水彩的民間團體。水彩畫與台灣的本土文化發展有很重要的關係,在石川啟蒙下,台灣第一代畫家產生(李澤藩、倪蔣懷、藍蔭鼎),影響了之後水彩的發展。水彩可以發展成最具代表性的媒材、將把水彩推展成國民美術。
  • 有關臺灣水彩畫百年歷史的發展,其過程大多在漸進平穩中延續進行,畫家的創作也都長期延續,對某些發展現象實很難以特定的年份來進行斷代分期;但為方便籌辦本項大展,在個人整理百年大事記時參酌以大環境的改變或畫家特殊情事造成對後世影響為依據來進行分期,可視為對臺灣水彩百年發展的初步註腳,當有待史學界以更客觀的學術論證來進行修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