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大自然風光 沃森斯海灣

麝影 文/攝影
font print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日訊】沃森海灣(Watsons Bay)坐落在悉尼海港口的南邊即悉尼南角半島前端,東臨塔斯曼海(Tasman Sea)和南太平洋,西側與迷人悉尼傑克遜海港相連,站在沃森海灣上可直接遙望美麗的悉尼市區風景,並與北角遙遙相望。沃森海灣是第一任澳洲總督菲利普登陸的地方,早在1788年這裡就成為漁民村,後被公認是澳洲最老的捕魚場。從那時起,英國殖民者就在沃森海灣上開了第一家餐館多伊爾餐館(Doyles Restaurant)開始只是賣一些新鮮魚類的食品,後來這家餐館成為本地很有名的海鮮佳餚餐館。現代食品油炸魚片和薯條已成為澳洲的大眾食品,沃森海灣的快餐館做出來炸魚片和薯條已是遠近聞名,無論哪方的遊客來到沃森海灣都想在此賣一份來品嚐品嚐,才不枉到此一遊。



沃森海灣一景(麝影/攝影 大紀元)



北海岸 (麝影/攝影 大紀元)


遙遙相望的北角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海岸步行道 (麝影/攝影 大紀元)


遙望悉尼市區(麝影/攝影 大紀元)



多伊爾餐館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沃森海灣居民區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沃森海灣一角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沃森海灣一角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沃森斯海灣是由曾在澳大利亞王家海軍艦艇-天狼星號服務的羅伯特 ‧ 沃森(Robert Watson)的名字命名的,後來羅伯特 ‧ 沃森被任命為悉尼碼頭的海港領航員和海港主任。1816年麥誇裡燈塔修好他就成了燈塔的第一位管理人。

在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澳洲為了防禦日本潛艇進入悉尼海港,特地在沃森斯海灣附近修建了悉尼海港反潛艇網(Sydney Harbour anti-submarine boom net),反潛艇網可掃瞄整個傑克遜海港,反潛艇網站就設在沃森斯海灣上。在1942年5月31日的夜晚,三艘日本小型潛水艇試圖闖進悉尼海港,其中一艘潛水艇掛在網上了,這艘潛水艇的全體人員竭盡了全力也無濟於事,最後他們就在自己的潛水艇裡引爆,與潛水艇同歸於盡,此事就成了有名的悉尼海港襲擊事件。



沃森海灣的信號塔(麝影/攝影 大紀元)


麥誇裡燈塔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沃森海湾游艇俱乐部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沃森海的懸崖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沃森海灣的老炮台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沃森海灣碼頭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沃森海灣有兩條步行道供游遊客徒步同時領略沃森海灣的風景,一條靠北的路沿著海灣路經一座叫拉迪海灣(Lady Bay)的一個小海灘,到達南角(South Head)這就是沃森海灣的頂端,霍恩比燈塔就屹立在此。另一條路沿著南邊到岩石峽溝處,再到信號塔和麥誇裡燈塔。沃森海灣是悉尼最早的居民區,這裡有許多老建築均已成為悉尼的保護文物。澳大利亞海軍艦艇基地和悉尼海港領航員碼頭站就設在沃森海灣附近。這裡有叢林花草的公園,也有人工修建的碼頭等建築物已融為一體成為天然美景,沃森海灣早已成為悉尼地區的旅遊勝地。@



沃森海灣沙灘 (麝影/攝影 大紀元)


岸邊的小船 (麝影/攝影 大紀元)



玩沙的孩子 (麝影/攝影 大紀元)


相依的海鷗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泛舟 (麝影/攝影 大紀元)


公園裡的涼亭 (麝影/攝影 大紀元)



聊天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渡假的家庭 (麝影/攝影 大紀元)



老樹與女孩 (麝影/攝影 大紀元)


別緻的小白樓 (麝影/攝影 大紀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麦夸里灯塔(Macquarie Lighthouse)坐落在悉尼沃森斯海湾(Watsons Bay)的邓巴角(Dunbar Head )上。东边的大海一望无边,这里就是南太平洋古航道,早在1791年时人们在悉尼的沃森斯海湾上用旗帜悬挂在岸边作为导航的信号,1793年时人们用木材架起一个三角架在上面烧煤,以火作为导航的信号。
  • 在世界最美的悉尼傑克遜海灣口(Jackson Bay)兩岸的頂端均是岩石峭壁,南岸叫南角(South Head),北岸叫北角(North Head)。兩角之間相距五分之四海里寬。澳洲土著人是這裡最早的居民,1770年聞名世界的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首次發現這裡,他就以當時的英國皇家海軍最高長官爵士喬治.傑克遜(Sir. George Jackson)名字命名這一海灣,18年後英國飛利浦船長帶著十一艘船舶按照庫克船長繪畫的地圖來到傑克遜港口登陸,澳洲的殖民時代就從這時開始了。傑克遜海灣口看起來很寬廣,其實不然在十九世紀時這裡曾發生過兩次輪船失事事件。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