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

智識的起源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 ,

《聖經‧創世記》上說,上帝最初造出的人──阿當與夏娃,是沒有智慧的,他們在伊甸園無憂無慮,過著天仙般的生活。後來,他們不聽上帝的忠告,受了蛇的引誘,偷吃了伊甸園的智慧之果。從此,人有了智慧,有了知的慾望,人的困擾、煩惱就接踵而來了。

《聖經》的這個故事,我們不須考察牠的真實性,但人的痛苦、煩惱,確實是因為智慧帶來的惡果。人有了智慧,就產生無息止的慾望,這個慾望不斷作用於人生,使其不得安寧,人生來就是痛苦,直至死亡才能解脫。這就是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所指出的「生命意志」在作怪,這個「生命意志」使人生永遠不能滿足,一個慾望接著一個慾望,直到生命的死亡,人生在世,毫無意義。活著,就是痛苦。難道說,人生就是這麼悲觀,痛苦和死亡是人生的唯一選擇?再沒有第二條道路可走?

我們沿著《聖經‧創世記》的敘述去尋找鑰匙,解開人類這個悲慘死結罷:既然人是偷吃了上帝的智慧之果,才帶來人生如此的多災多難,那麼解開此一死結,不就是放棄智慧嗎?只要我們不要知識,不要思,返璞歸真,不就可以回復到阿當與夏娃在伊甸園那種無憂無慮的快樂生活了嗎?事情是多麼明瞭簡單,可是這麼明瞭簡單的辦法,為什麼人不去實行貫徹呢?這全然由於人被這個「智慧之果」所困:人不要智慧,不要知識,這是多麼荒唐的事情?而且這個「智慧」是人生來有之的,不是你說放棄就放棄的。

你說我不思了,思想就可停止嗎?思維能由我們自己控制嗎?你說我不想要了,物質享受的誘惑就停止了嗎?人生,能無思、無為、無慾嗎?

實際上,在二千多年前,中國有個叫老子的人,他就做到了無思、無慾、無為。他真的重返了「伊甸園」,過著無憂無慮的「沒身不殆」(老子《道德經》52章,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271頁。以下全書引用老子的話,皆以此版本為注,為了方便,我只列出頁數,不再列出出版社和版本日期。)的生活。

這是否是天方夜談,讓人聊以自慰的話?上帝已把人類趕出了伊甸園,我們能夠索門而入嗎?我們還是先來考察智識的起源,看看意識是如何誕生的,然後看看是否能找到打開伊甸園大門的鑰匙。

人生下來,他的意識就與這個物質世界發生了不可分割的聯繫。這個自我意識,總是要有一個客體為對象,沒有對象,就無從意識;而物質世界(客體),就是人意識的第一源泉,智慧第一個接觸的對象就是物質,人就是由物質構成的。人生下來,他生活的依託都是物質:他的呼吸、他的飲食、他的取暖等基本生存條件都須要物質,就連他的身體,甚至構成他思維的大腦都是物質的。

可以說物質對意識的作用,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唯物主義者說物質決定意識,在這個意識起源初級階段來說,大致是不錯的。但人的智慧出現以後後,物質與意識的關係就變得複雜了。這兩者構成矛盾的對立統一,是物質決定著意識,還是意識決定著物質?這個意識與物質的關係,就像膠合板一樣,分不清膠與木塊的關係。

長期以來,那些大智大覺的哲學家們爭論不休,唯物主義者說是物質決定著意識,唯心主義者說是意識決定著物質。到底兩者的關係如何?我們必須作進一步的分析,必須理清意識與物質兩者的關係,弄清楚這個主體和客體的關係,這個主體和客體在馬克思唯物辯證法來說叫「物質與意識」;在費希特那裡,叫做「自我」與「非我」;在我們中國人裡叫「格物致知」。這就叫做認識世界。我們認識了這個物質世界後,然後反過來認識我們這個「人」:我們人的意識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

在中國人來說,「知人,知地,知天」,地和人是怎麼一回事我們都知道了,這就叫做全面認識了人類世界。但認識人類的世界還不夠,還要認識這個天——茫茫無際的宇宙。要做到知天,以中國的儒家學說來說,就是通鬼神了。通鬼神者,乃質諸鬼神而無疑也。其實這就是儒家所說的「知天命」了。

我們只有弄清楚人的智慧與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關係,即意識與這個表象世界的關係後,我們再來考察我們是否能重返伊甸園。這個智慧的要害在那裡?為什麼上帝要把我們趕出伊甸園?也就是說,要打通一條通往天人合一之路,非弄清楚這個知識是怎麼一回事?即所謂的認識論。

通曉認識論,也就是「知人、知地」了。然後我們再來「知天、通鬼神」,人只有抵達通天通鬼神的地步,才能認識到為什麼上帝對阿當偷吃智慧之果那麼憤恨,要把他們趕出伊甸園。此時我們才能體會到智慧的禍害。知識是如何妨礙人類獲取絕對的自由?人是如何被知識所累的?因此,我們將一步步考察這個「智慧」,這個人類的意識。

孔夫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篇》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20頁),這個「學」,就是「格物致知」,就是求取知識,也就是人如何去認識事物的。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經》第25章,268頁)的第一句「人法地」,也就是認識我們這個人類生存的世界──地球。用哲學家們的語言來說,就是認識客觀物質表象世界。人的意識與物質表象世界是何等關係?人是如何得到知識的?(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書)(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黃芩採訪報導/攝影黃芩)前中共國安黃鶴升先生的新書《通往天人合一之路》,曾獲得2007年台灣中華國民僑聯總會2007年度學術論著項的社會人文科學獎,大陸和海外也有不少專家和學者對他的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最近該書由《黃花崗》雜誌社出版,雜誌主編辛灝年先生為此專門寫了序言。
  • 黃鶴昇,一九五七年六月八日,生於中國海南島儋州市高洋村。一九七六年,毛澤東去世,黃鶴昇與兩位好友夜晚在山上煮酒慶祝。年紀雖輕,卻深知“老毛不死,我們永無出頭之日”。一九七七年,中國恢復高考制度。中學階段被文革耽誤了十年學業的黃鶴昇,先考取了廣州“廣東省政法干部學校”,後又考上江南某政法學院深造。在該院,第一年學習形式邏輯學,為他的哲學興趣打下了一個基礎。第二年他突然逃學出走深圳,與友人一起辦出版社和出版雜誌。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他真正“出走”赴泰國曼谷,同年六月到了德國。
  • 本書是一部哲學專著。寫的是人,如何才能「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人生無論是心智還是行為,如何才能與自然達到「合一」。
  • 黃鶴昇先生的「通往天人合一之路」,在黃花崗雜誌連載之後,終於成書出版了。可是,作者卻為難起我來,因為他要我為本書寫一篇序。
  • 第一是提出了新理論和新概念,是完全走出了舊教條、舊框框的新理論、新概念。
  • 第二是在哲學上準確而又精彩地批判了“馬列中國”的祖宗馬克思,批評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 ── 黑格爾哲學。
  • 上篇文章中我提到了西方大哲學家黑格爾的那句名言:「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合理的即是存在的。」然而正如佛陀所云:「法無定法」,不同的層次存在著不同的理,黑格爾的這句話雖然很有道理,然而一旦超越這個境界,就會發現它的理就不是那麼絕對的了。
  • 西方大哲學家黑格爾有句名言: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合理的即是存在的。東方大哲學家朱熹認為,「理」、「氣」不相離。朱熹所說的「氣」,並非是現代科學所認識的氣體,而是指構成我們這個表面世界的物質在微觀下的存在形式。可見不僅「英雄所見略同」,智者所見,何嚐不是略同。
  • 黃先生在他的書裡是這樣「尊康崇老」的﹕我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後有一個震撼,就是覺得康德思想的深邃,他已窺見到人認識背後那個form(形式)。這,不就是當今電腦之所以可能的理論基礎嗎?早在200多年前,康德就發現了人心是如何獲得知識的程式。所以我認為康德是電腦發明的鼻祖。而我們的老祖宗老子更厲害,早在2000多年前,就發現人心是如何中木馬病毒的,並且發明一套洗去木馬病毒辦法,使人得到徹底的解放。如此看來,老子對康德這個認識形式是有所瞭解的,不然他就無法發明這套治人中木馬病毒的方法。故莊子稱老子為「古之博大真人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