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資訊
許多研究顯示,學習第2語言可增強腦力,但今天出爐的新研究報告說,這種效果延伸到童年中期開始學習第2語言的人。
能成為傑出企業家的五大兒時特徵
一些企業家是通過後天努力獲得了成功,另一些則具有天生的才能。成功的企業家從小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才能。父母應仔細觀察自己的孩子,例如,他們是否在學校總是按時甚至額外完成功課?在上體育課時是否是老師的首選?當時閱讀的書籍是否超出了實際年齡?如果發現孩子的潛質,應盡力培養他們的能力。
鼓勵孩子打坐好處多
孩子是複雜的小生靈,是不是?累得不行卻還有力氣;餓得不行了卻仍舊拒絕吃飯;可愛的像個小天使,但有時卻是熊孩子。對於每一位曾經希望孩子們生來就有遙控開關的家長來說,解決辦法可能就在打坐之中。
孩子吃甚麼樣的食物 會變得不聰明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聰明,在學校的成績可以名列前茅,要想讓孩子聰明就要幫孩子選擇優質的零食,以免他們吃了影響腦部發育,記性變差考試總是忘記平時讀的書內容。
Primrose of Pleasanton 落戶灣區
(da一歲多的小小人兒,可以自己坐在小桌子面前,有招有勢的就餐,你驚訝嗎?幾個月的小嬰兒,來到位于Pleasanton的Primrose后,回家就會給爸爸媽媽比劃特別的手勢來交流,你知道爲什麽嗎?3嵗左右的孩子,見到我們,熱情的問候……這就是我們在Primrose早教園裏看到的其中幾個鏡頭。
家長的誤區 三種方法讓孩子越學越笨
美國幼兒教育專家莉蓮.凱茨研究發現,很多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因為某些原因「越學越笨」。其實,讓他們變笨是因為錯誤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體會獲得成功的喜悅,因為自信的孩子才會變聰明。
快樂媽媽減壓秘訣
快樂媽媽=快樂孩子,這是近幾年一個比較新的育兒理念。意思是說,媽媽首先要健康快樂,才有能力和精力培養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
母愛最補腦 研究:呵護增強寶寶智力
「母愛可改變孩子大腦」,研究發現,人類大腦海馬體大小與幼兒時期受到的教養有關,那些得到父母更多關愛的兒童的海馬體比沒有得到關愛的兒童的海馬體平均大10%。
(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一項最新的國際研究表明,那些只能用門牙狠咬才能食用的大塊或硬質食物或許是造成兒童不雅吃相的原因,飲食習慣甚至還會影響到兒童的禮儀習慣及個人性格。
研究:聽大人說謊 小孩容易有樣學樣
儘管為人父母者都希望小孩誠實,但卻可能因為某些原因對他們說謊,而且不知道這種行為會影響他們。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的一項研究揭示,大人對小孩說謊可能會使他們有樣學樣,也就是說,小孩如果聽大人說謊,比較容易說謊和騙人。
孩童手寫能力衰退  失去哪些學習潛能?
不少父母心中一直縈繞著一個問題:孩子的手寫能力重要嗎? 有些教育工作者認為,手寫的重要性不高。但新研究證明,先學會手寫字的孩子,比較快學會閱讀,比較會思考,記憶力也比較好。換句話說,這不僅關係著手寫內容,為人父母者更要關注手寫在孩童的學習過程中是如何佔有一席之地。
研究:多彩環境有助開發寶寶智商
(大紀元記者朱文綜合報導)心理研究發現人的潛能在4歲前進行開發能達到50%的成熟度,在3歲以前可達更高成熟度。在繈褓中的嬰兒若適時透過色彩的刺激,智力可以獲得更好的開發。專家建議,運用房間牆面、擺設與玩具的多彩顏色來豐富孩子的環境,達到提高寶寶的觀察、思維、記憶的能力。
美國普渡大學的研究團隊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嬰兒與照護者之間的皮膚接觸似乎與嬰兒的語言發展有著很深的關聯性,遠超出以往人們的認知。當父母對著嬰兒說話時,如果一邊對著嬰兒進行呵癢的動作,會幫助嬰兒從一連串的口語中分辨出語彙,並且能夠幫助嬰兒學習說話。
讓音樂帶領您的孩子暢遊無限世界
學習一種樂器可以訓練孩子的自律性,專注性和協調性,還可以釋放孩子豐富的情感,發揮他們無限的創意。
當嬰兒出生時,他們的心智還在發展的過程中,而腦部會因經驗的累積而十分快速發育,換言之,生命的頭幾年對腦部的發育極為重要。
一份發表在美國科學促進聯會會議上的最新研究表明,父母與嬰兒及幼兒說話的質與量,會透過建立關鍵的語言和詞彙的技巧,而影響青少年大腦的能力。該研究還發現,窮人家2歲小孩的詞彙能力落差(word gap)比富裕家庭孩子晚了6個月。
(大紀元記者張妮澳洲悉尼編譯報導)最新調查顯示,現在年幼的孩子們更知道如何使用一部智能手機,但是卻不會繫鞋帶。
(大紀元記者陳光澳洲悉尼編譯報導)對於那些認為孩子獲得高中畢業證書、年滿18歲就可以放鬆的父母們來說,神經科學方面的一些最新研究可能會給他們帶來壞消息。
生過小孩的媽媽們都曾有類似的體驗,懷孕時期即能感覺母親與寶寶間的連帶關係。或許是初次聽見胎兒心跳聲音的觸動,也可能是首次超音波圖胎兒呈現在媽媽子宮內的模樣,還有些媽媽是寶寶第一次踢媽媽肚皮的珍貴時刻。但對養父母而言,這種心動的感覺往往來得較遲些。
(大紀元記者陳菲婭澳洲悉尼編譯報導)有證據顯示,更好的學前教育會帶出更聰明的小學生。
研究:對孩子吼叫的傷害與體罰一樣
一份研究稱,家長對青少年吼叫可能增加他們抑鬱症和欺侮別人的風險,其所造成的傷害可能與體罰一樣。
奈及利亞(Nigerian)奶娃攝影師富吉(Fuji)的作品今夏曾在首都拉哥斯展覽,並且因他的小小個頭而備受屬目,因為他只有三歲!
幼兒日看電視超三小時 語言數學能力恐降低
一項研究警告,每天看三個多小時電視會傷害蹣跚學步小孩的語言和數學技能。這是第一次研究發現幼兒花大量時間看電視和運動技能差及心理困難有關係。
育兒專家:孩子贏在「起跑線」從父母多說話開始
美國的相關研究發現,甚至早在孩子出生之前,這條育兒「起跑線」就已經劃好了。
華人頻坐被告席 棍棒教育在美行不行
華人來到美國,對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和社會差異缺乏了解,要面臨很多從來沒有遇到的挑戰,如何管教孩子就是其中一個。
孩子習慣胡亂發脾氣,常令父母感到困擾不堪。要抑制孩子隨意發脾氣的習慣,最簡單的方法是立即給孩子他所要求的東西。很顯然的,這樣的做法自長遠的角度來看,對孩子及父母皆非好事。因為孩子會不斷以發脾氣的行為模式,獲得他想得到的物品。以下是教育專家提供的7項實用小技巧,幫助家長改善孩子亂發脾氣的行為模式。
如何引導學齡前幼童控制脾氣
假若孩子鬧脾氣的情況不常發生,偶爾發發脾氣並非什麼大事。不過,一旦胡亂使性子成為規律性或涉及激烈的行為,為人家長者就須要瞭解其背後的原因,並設法阻止這樣的情況重複出現。與其事後抑制孩童發脾氣,倒不如事先採取更積極的方法,以下是兒童心理專家所提供有效且實際的技巧,希望對有心改善幼兒脾氣的父母親有所助益。
(大紀元記者何蔚澳洲悉尼編譯報導)兒童看甚麼內容的電視比看多長時間的電視更為重要。西雅圖兒童研究所的一項研究發現,減少接觸屏幕暴力和以「好」的教育性節目更換「壞」的節目,可以幫助改善學齡前兒童的行為。
美國的研究發現,教導家長轉台,讓學齡前子女少看些暴力電視節目,改看教育性的節目,即使看電視時間未減少,仍有助改善孩子的行為。
孩子良好成長 家庭很重要
瑞士教育家研究發現:母親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成長得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