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僧介绍:广钦老和尚

郑重
font print 人气: 364
【字号】    
   标签: tags: , , ,

广钦老和尚,福建惠安人,俗家本姓黄,生于清光绪十八年(纪元一八九二年)。四岁时,因家贫,被卖给晋江李姓农家为养子,养父母视同己出,爱护有加。因师自幼体弱多病,养父母乃依当时习俗,许愿将师送给观音菩萨,作“契子”(义子)。七岁时,养母信佛茹素。师宿具善根,即自愿随母素食,终身不渝。不幸,养父母分别在师九岁、十一岁时相继过世;师顿失怙恃,倍尝生离死别的滋味!师感世事无常,萌出家之念,遂皈依泉州承天寺苦行僧瑞舫法师。尔后,师在亲戚的安排下,到南洋谋生;先是替人帮佣,后改任伐木工。某日,因预先料知工人上下山所搭乘的轻便推车将出事,在伐木同伴的怂恿下,师乃束装返乡,决志出家修行。

民国十六年(纪元一九二七年),师卅六岁,于泉州承天寺披剃出家,法名照敬,字广钦。师虽拜在苦行僧瑞舫法师的座下,然因瑞舫法师己圆寂,遂由当时承天寺住持转尘上人代为剃度,并负起实际教化的责任。师于未出家前,即自揣福薄德浅,不堪十方供养;若道业未成,即平白接受信众供养,恐于福有损、于道有亏。因此,师于在家时,即学习节食、缩衣、减眠,预先为出家苦行作准备。出家后,师即专志苦行,食人所不食,为人所不为,忍劳耐苦,唯道是念,藉修贱役植福报恩。转尘上人知师宿根深厚,将来必为佛门龙象,每借机刻意磨炼,以激励其心志。

师于承天寺任行堂之职事时,每天为大众(寺内有六百多位住众)盛饭添菜,不以为苦。等大众用斋毕,才从容捡食掉落在桌面或地上的饭粒,以此裹腹,并甘之如饴!又担任知客师时,若有远来的高僧大德,即殷勤接待,倒水送茶、施巾备鞋,关照极为周到。其他如搬砖运瓦、砍柴煮饭等种种粗活,一律勇于承担,欢喜承事!师因不曾受过教育,既不会讲经说法,又不擅长唱诵梵呗,自知唯有刻苦律己,勤于服劳,才能上报常住,下化众生。

师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本领――不倒单,是在责任心的驱动下,练就的功夫。师在承天寺操持贱役、广修福德多年后,被委派为香灯师(负责大殿的清洁及香、花、灯等供佛事宜),并兼打板醒众的工作。有一天,师因睡过了头,延误了五分钟才打醒板。师因这次失职,而痛自呵责,心想,寺内有六百人众共修,依每人错失五分钟计算,总共怠慢了三千分钟。如此严重的因果,要如何才能承担?师于是自请处分,长跪于大殿门口,向大众一一忏悔。自此以后,为免睡魔误事,妨碍大众修行,师干脆就在大殿佛前打坐,不再回寮睡觉,丝毫不敢有任何大意!由于责任心重,警戒心强,每每一夜内,要警醒好几回。就是在如此严苛的自我淬炼下,师自然而然地成就了“不倒单”的本领。

民国廿二年(纪元一九三三年),师四十二岁,于鼓山精进佛七中,证得“念佛三昧”后,才前往莆田县慈寿禅寺妙义老和尚处求戒。具戒回来后,师在转尘上人允准下,决心往泉州承天寺后的清源山,独居潜修。师于清源山穴居苦修,前后有十三年之久,由于道行高超,禅定功深,不只有猛虎皈依、猿猴献果等美事,更曾入定一百廿多天,被弘一大师(公元一八八零年至一九四二年)赞叹为“古来大德亦属少有”的定境。

“上山苦行为开智慧,下山化众为行慈悲”,师于获得深定后,即下山返回承天寺,决定进一步承担广度众生的如来家业。而回寺后,无论他人以何种眼光相待,师“一本忠厚谦谨的态度,和颜悦色地待人”,未曾因自己“与众不同”而特立独行。当时,承天寺的监院与香灯师,为考验师在山上十三年苦修的火候,故意捏造事端,让大众误以为师是偷窃大殿香火钱的内贼。出人意表的是,面对大众的白眼相向与不屑的默摈,师竟然如沐春风,不以为忤,连一句辩驳的话也没有;真个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修行人!待真相大白后,大众除了愧疚无故冤枉好人外,对师坦荡超然的胸襟,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民国卅六年(纪元一九四七年),师五十六岁,由福建厦门乘英轮抵达台湾。在弟子信众的大力护持下,先后创建了土城承天寺与六龟妙通寺等南北两大道场。师悲心恳切,度众不倦,每以“老实念佛”惕勉大众珍惜今世人身,念佛往生成办大事,庶几永脱轮回之苦,同生极乐净土。由于师戒德庄严,道行功深,上山礼拜求法者,不绝于途;蒙师慈悲度化者不可以数计,诚可谓法化无疆矣!师曾开示弟子说:“只要有实际的修持,自然有诸天护法的拥护!”

师的实际修持,周宣德居士曾归纳有如下六项:
一、心想忆念阿弥陀佛。
二、开口说话必利于人。
三、举止行动,无不在定慧中。
四、持戒严谨,远超凡夫。
五、视名利为空无。
六、度众咸令解缚。

据此,我们不难窥知师的不凡成就,系奠基在扎实的日用心行上。古德有云:“不怕没有庙,只怕没有道。”道在日用寻常间,唯有真修实行,分秒不空过,三业清净的人,才有机缘体道、悟道与证道。“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师印证了法力不思议的境界!

纪元一九八六年正月,师示寂于高雄六龟妙通寺,遗偈曰:“无来也无去,来去无代志。”(“无代志”是闽南语,意指无事)虽然师的报身已去,而其智慧的结晶却随着《广钦老和尚开示录》的流通,持续在这五浊恶世中,默默发挥心灵导航的作用,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为迷惘的众生,带来光明、希望与温暖!

(文据《高僧行谊》)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师幼具夙慧,聪慧不群,“非雅正之书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他八岁时,父亲陈惠坐于几侧口授《孝经》;当父亲讲到“曾子避席”时,大师突然整襟而起,恭敬地侍立于席侧。
  • 梁武帝时(纪元五O二至五四九年)达摩东来,中国始有传佛心印的禅宗上乘禅法。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惠能(唐太宗贞观十二年至睿宗太极元年,纪元六三八至七一三年)均一脉单传,尔后因各家接引弟子之手法有异,遂衍生出五家七宗之流派。
  • 布袋和尚具备多种“特异功能”,不只能准确预知天气晴雨干湿的变化,更曾只身躺卧在雪堆中,却不见片雪沾其身,见者无不啧啧称奇!
  • 明本禅师虽身为临济宗门下高足,然亦传承宋代以来南方佛教的思潮,以禅僧而兼修净土,并大力弘扬念佛法门。师主张“禅是净土之禅,净是禅之净土”。
  • 憨山大师,俗姓蔡,安徽全椒人;父名蔡彦高,母姓洪氏。洪氏平素虔奉观音大士,先于梦中见大士携一童子入门,洪氏“接而抱之,遂有娠”,尔后产下的男婴,即未来肉身成道的憨山大师。
  • 紫柏大师诞生前一年,母亲曾于梦中得一异人授蒂叶的大仙桃一颗;梦醒后,父母俱闻桃香满室,母氏更因而怀孕。
  • 这首《警世偈》的作者,便是被尊为“永明再来”、也是中国净土宗第十一祖的省庵法师。他婆心恳切化导世人“ 回头是岸,一心念佛”的悲怀,隐然可见!
  • 师强调:“修净业者,能具此十种信心,其乐土之生,如操左券而取故物。夫何难之有?”师恳切心语,与闻者莫不霍然猛省,思步后尘。
  • 八指头陀天性纯笃,为十足性情中人,无论对人、对物、对山、对水,率皆出自真心,发乎至情。
  • 金山活佛一向不喜人家探询他的出身、家世,他认为:“这些都是世俗浅见,佛法中是不计这些的;不问年老年少,但问有道无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