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絮语:寻“找”自 “我”

作者:青松
“找”与“我”之间差其实并没有差那多,只是一个小撇而已,只要我们补上一撇,一切也就回归正途,找到自我。(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240
【字号】    
   标签: tags: ,

外出办事,需要排队,无聊中四处张望,一眼撇到一个看板。上面是连笔字,我怎么读都不通顺。琢磨了一会儿,我发现问题所在,看板上是一个字,我硬是给看成了“我”。

我摇头笑自己如此“没文化”,三岁小孩都认识的字我竟然搞混,还觉得广告词莫名其妙。其实,到头来是自己莫名其妙,就像泰戈尔的诗里所说:我们看错了世界,反而怪世界欺骗了我们。

不过,若不是出这一次错,我从来没想过“我”与“找”两个字只有一笔之差。

这两个字,我们多是从很小就学会了。“我”代表自己,我们平日里说的话绝大多数都是从“我”出发的,我想要什么,我认为怎么样,等等。“找”字也很平常,寻找什么东西,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幕。这两个长得十分相近的字,都是生活中无法割舍的。

突然阴差阳错地发现了“我”与“找”居然只差一撇,忍不住想到很多。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寻找的过程。为了生存,我们要找工作,找机会,甚至找关系。精神追求更高些的,会寻找人生的真谛与理想。

只要在找的过程中,我们的心就一直在奔波。而不管怎么找,很多时候我们也许连最简单的事都没有理顺,比如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一方面,“找”与“我”之间差的那个笔划,像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挡住了我们的目光。我们在找,并没有找到自我,因为我们太多时候都是为外物所引导,并没有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另一方面,“找”与“我”之间差其实并没有差那多,只是一个小撇而已。也就是说,远在天涯,近在咫尺,只要我们补上一撇,一切也就回归正途,找到自我。这时候,心里也就清晰了,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该怎么做,该去哪里,都不必再迷茫。

至于该怎样补上一撇,这便取决于个人了。偶尔停下忙碌的脚步,想想生命中的经历,想想那背后的前因后果,找一找自己的方向,也许不经意间就会有收获吧……@

责任编辑:方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近日,网络流传一组绝版照片,引发民众关注和议论。
  • 经济观察报》观察家栏目发表了美国华裔作家李大兴先生回忆北京大学的文章,从中我们看到了1980年北京大学有趣的学生生活,全文如下。
  • 3月8日,明慧刊登一位修炼法轮功18年的俄罗斯法轮功学员的修炼心得体会。她谈到在阅读了李洪志大师的著作《转法轮》之后,人生中的很多疑惑获得解答。这本书阐述了宇宙中存在着真善忍的普遍原则,教人永远真诚,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在矛盾中找自己。按照这个原则修炼才提升自己的道德,在日常生活中成为善良的好人,返本归真。
  •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那一段日子,风中还夹杂着大量的雾霾;(他在朝廷中对别人也是一脸阴霾),他有时自我感觉顺心时会来看看我;我却希望他别让我去侍寝(莫往),也别再来找我(莫来),我有自己的事情须要思考。
  • 面对生活的压力,我们常常向往“自由”,想要自由的分配时间,想要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无拘无束!但其实,想要真正的“自由”你必须先“自律”!
  • 可不要小看这些发黄的老照片,9张老照片中的主角是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但他身边的人是谁呢?
  • 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有句咏唱,予人深思:“旅客要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 正是对中国传统典籍的精研,使他拥有远见卓识,拒绝接受“五四”流行的科学主义和反传统思想,并预见到:共产党“要把我中华民族五千年崇高优秀的历史文化,摧毁无遗”。
  • 大瘟疫发生最令人恐惧的景象之一就是目睹人们大规模的死去,尸骨堆山,多得来不及清理,遗体不分贵贱地腐臭溃烂,悲惨景象就像人间地狱。凡是经历过大瘟疫的幸存者必然会被这些恐怖的画面深深烙印在脑海中。
  • 婚礼
    伴侣的性格是婚姻幸福的核心。在整个故事中,伊丽莎白遇上了三位追求者,她的这个信念不断地受到检验。那么,最后引导她的选择并决定她未来幸福的,到底是纯粹的机运,还是谨慎地检视每位求婚者的真实品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