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报恩的大象

作者:望辛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15888
【字号】    
   标签: tags: ,

宋朝时期,始兴郡的阳山县(在今广东省境内)有个猎人在野外打猎,他已经猎获一些野兔、山鸡之类的野物,正准备回家。忽然有一头大象向他走来,他急忙向后躲避,但已经来不及了,大象很快就来到他的面前,接着大象用大鼻子将猎人卷起。这时猎人只好闭上双眼任凭大象摆布了。

大象将猎人带到深山里,被卷在象鼻中的猎人觉得大象没有害他之意,于是就睁开眼睛向周围观看。不一会儿,他发现又有一头大象趴在他面前,这头象的脚上扎了个有三尺多长的大刺,扎刺的地方流血不止。这时,卷猎人的大象松开鼻子将他轻轻放在地上。

猎人看着被刺扎伤的大象,觉得于心不忍。于是,他鼓起勇气走上前伸出双手,用力将大象脚上的大刺拔出来,并拔些草给大象擦了擦脚上的血污。

这时受伤的大象从地上爬了起来,然后与卷猎人的那头大象相互依偎来回走了一阵子,好像非常欢喜。

又过了一会儿,卷猎人的大象伏在地上,不停地摇动鼻子向猎人示意。猎人明白它的意思就骑上象背。大象站起来驮着猎人走了很长一段路,最后来到一片潮湿的土地上。大象用鼻子从湿地里挖出几颗象牙卷入鼻中,又驮着猎人回到当初与猎人相遇的地方,将猎人和象牙一齐放在地上。

猎人知道大象是用象牙向他报恩,觉得这头象也许通人语,于是他就对大象说︰“我家有几亩薄田,种出的庄稼经常被大象祸害。如果你能记住我的恩情,就不要再来践踏我家的庄稼了。”大象听了又来回走了几步并点了点头,从此之后,猎人家的庄稼再也没有受到大象的祸害了。@*

资料来源:宋.刘敬叔《异苑》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山西临汾人王亶望,是江苏巡抚王师的儿子,因举人捐资而获知县职务,被派往甘肃掌管山丹、皋兰诸县。吏部选授他为云南武定知府,并带他朝见皇上,皇上仍命他到甘肃等待补缺,后授为宁夏知府。乾隆三十九年(1774),转任甘肃布政使。
  • 秋时期,孔子50多岁时,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有一次,他带领弟子子路、子贡离开卫国,在去陈国的道路上,遇见一个采桑妇女。孔子见这女子体态很美站在桑树旁,便触景生情顺口吟道︰“南枝窈窕北枝长。”采桑女子听了淡淡一笑,随后接了一句也吟道︰“夫子行陈必绝粮。”
  • 唐至德二年(757),王常进终南山正好遇见大风雨,只好在山中过夜。半夜雨停了,月白风清。王常望天感叹说:“我想治国安邦,手里却没有丝毫权力,也没有任何资助;我想救天下饥寒的人,自己却缺衣少食。看来说什么神灵佑护好心的人,纯属胡说啊!”
  • 王羲之不满十岁时,由于他聪明伶俐,天资活泼,因此很受大将军王敦的疼爱。王敦常常将其带到军营中,玩累了就让他睡在军帐内。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 分析这个人做这个事情的方法和过程、心理和动机。即使为恶的人,也要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抑或好心干了坏事?至于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为善还是沽名钓誉。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 陈宣帝陈顼像,出自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公有领域)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为后世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