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釋(35)

七、孔孟之道是封建社會的產物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柳宗元在此文說的封建制度,是周朝的制度,柳文論述周朝如何實行封建制度。他肯定周朝是實行封建制的,而沒有說秦以後實行的是封建制。柳宗元很明顯地將周朝的封建制度與他所處的唐朝的制度區隔開來。他說當年周王朝不是不想改變這個制度,是時勢使然,他無法改變。其反意也就是說,現在他這個朝代改了,也是時勢使然。中國的歷史學家也多以秦朝作為一個歷史分界線,認為先秦的「夏、商、周」是一個歷史線索,秦漢以後又是另一個歷史線索。很明顯,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其已廢除了三皇五帝的封建制,以君臨天下的「郡縣」制統治中國。柳宗元雖然沒有說明他所處的唐朝是什麼制,但他肯定所實行的不是封建制。因為他認定封建制度在他那個時代已是過時的產物。

那麼,什麼是封建制呢?柳宗元說:「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後,布履星羅,四周於天下,輪運而輻集。」(柳宗元〈封建論〉)所謂的「封建」,即天朝的天子將其擁有的土地「裂土田瓜而分之」,使所有的皇親國戚和有功人員都得到一份獎賞的土地。它是按照與天子親屬關係的遠近以及功勞的大小來進行封建的。封建設有五個等級:公、侯、伯、子、男。公的等級最大,分封的疆土最多,侯次之,依次分封,男最小,所得的土地也最小。這裡順便說幾句,我們現在所說的親屬關係:公、伯、叔、子等稱謂,也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周公、伯禽、康叔」等名,是包含封建等級制度在裡面的。公是屬於祖父輩;伯、叔是屬於父字輩;子是與你同輩;男則屬於孫字輩。據史書記載,在周成王時代,封建制度已經很成熟,其所分封給「公、侯、伯、子、男」所建的國,都有嚴格的規定,即使是最大的「公」國,其國的疆土也不能超過天子的天朝中央國。太史公說:「殷以前尚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於魯、衛,地各四百里。親親之義,褒有德也。太公於齊,兼五侯地,尊勤勞也。武王、成、康所封數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過百里,下三十里,以輔衛王室。」1可以看出,當年周王朝的封建,一是表「親親之義」,對皇親國戚有所眷顧;二是分封諸侯建國,以輔衛周王朝。故其疆土大小是有等級的,大的不過四百里(有史書說三百里),小的只有三十里。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當年周王朝這個做法是很聰明的,他封建的土地有限,使諸侯國不能過強過大,「布履星羅,四周於天下」,他天朝就好發號施令,「輪運而輻集」了。到了春秋時代,諸侯列強興起,天子微弱,天朝不能話事,諸侯亂來的事發生很多,魯國季氏在其王室舉行天朝的音樂會(八佾音樂,只有天朝才能演奏),氣得孔子大罵「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孔子認為季氏是在破壞封建社會的禮樂制度;又有孔子的學生冉有為季氏做事,被孔子罵為「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語.先進》)為什麼孔子那麼生氣呢?原因是季氏是個諸侯國的一個國王,他的財產竟超過周天朝的周公,這在孔子看來,季氏是在破壞原有的封建制度,是不可原宥的大罪。其實封建制度不僅對分封土地有嚴格的要求,而對政治建設也有嚴格的制度。《尚書.武成》說「列爵惟五(即上說的五等),分土惟三(三個等級),建官惟賢,位事惟能,重民五教(五常是也),惟食喪祭,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諸侯國與天朝的關係,它是有一套規則來維繫的:《國語.周語》說:「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2就是說,在周朝邦內分封的諸侯國,要每月在祖廟舉行祭典禮,不忘先祖,向天子表示孝忠;而邦外的侯服者每年舉行一次祀典禮就可以了;而賓服者可以享受天朝給予的種種優惠政策;至於要服者則是要向天朝進貢;而荒服者的好處,就是得到天子的認可,名正言順地作為王者。《國語》這段話,太史公在《史記.周本紀第四》中也有引用。他對此有進一步的闡述:「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有不貢則修名,有不王則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於是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告不王。於是有刑罰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有威讓之命,有文告之辭。布令陳辭而有不至,則增修於德,無勤民於遠,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3天朝與諸侯的遠近關係,有「祭、祀、享、貢、王」來維持,若有違反這些規則,則檢討天朝有那些做得不妥,然後用「刑、伐、征、讓、告」等不同程度的懲罰來警告諸侯。天子三年內要去巡狩(即視察)一次諸侯國,到泰山去敬拜上帝(封禪)。史書有記載黃帝、舜帝巡狩諸侯並登泰山封禪之說,後來的秦始皇也學著先王(五帝)的做法,出巡登泰山封禪。(待續)@

1《史記》,中華書局出版,2005年3月第一版,681頁。
2《國語》,中華書局出版,2007年7月第一版,第5頁。
3《史記》,中華書局出版,2005年3月第一版,99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從先秦古聖賢對禮的記述來看,禮應該是人的最基本行為生活方式。即一種做人的生活準則。以通俗的話說,叫做「對得起天地良心」。
  • (shown)我們從人性的,非常人性的角度去看孔子,他所說的「知人」,即教你如何做人,如何辨別人的言行,提高你的人生境界而已。
  • (shown)孔孟辯「知言」(「知人」),是要提高你做人的境界,使你往上提升,做個品德高尚、智勇雙全的君子、大人的人物。不要做那品德低下、無能無才的小人。
  • (shown)孔子說「知人」,並不是其最終目的,其知人只是一個中介,一個橋梁,最終目的是為了「知天命」。
  • (shown)從孟子與告子論性的言論我們可以看出,儒家所說這個「性」,不僅說人有動物界(禽獸)那種性欲,而是更強調人有比動物更高一級的人性。
  • (shown)聖人治天下,不是靠他的作為,而是靠他的德性召感力而使天下太平的。而德性的至善,就是要通極天道。
  • (shown)我們從《易》和《中庸》兩書看到,天命(天道)不可說,前面我們已分析過,他要在極虛靜、無思、無為的境況下才能有所悟覺。
  • (shown)孔子何以不「打開天窗說亮話」,將天命攤開來說?實則是不可為也。「天何言哉?」所以「夫子以仁發明斯道,其言渾無罅縫。」
  • (shown)孔子以「知天命」作為最高理念,以禮作為實踐行為,以知人之辯作知識論來鞏固禮的實踐行為。
  • (shown)《論語》記載孔子說「仁」很多,據統計,仁字出現109次。其對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我們試舉幾個例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