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釋(31)

五、關於儒學的義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27
【字號】    
   標籤: tags:

我讀《孟子》,覺得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孔子說義不多,他的仁多是與禮有關係的。即以禮踐仁,能做到一切合乎禮,就可以達到仁了。孟子反而少說禮,加入了一個「義」,特別突出這個義。他是用義來取代孔子禮的作用。荀子是看到這一點的,他特別注重禮,講「隆禮」來發揮孔子的學說,對子思、孟子他們的說法不以為然,他說:「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猶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袛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暓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弓為茲厚於後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3我們從荀子批判子思、孟子,又以「隆禮」來述其學說可以看出,孟子的義,似有點偏離了孔子的學說,起碼來說,孔子沒有說太多的義,是孟子添油加醋地將「義」 大加發揮的。孟子為何那麼推崇義呢?一是孟子自視才華過人,大有「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1的雄心壯志。我讀《孟子》,亦覺得其言恢宏偉岸,有大氣魄、大氣象的遠大抱負,給人以一種氣貫長空、大丈夫做大事業的英雄氣概。二是孟子為國君做事心切,他曾在〈騰文公下〉一文提到古人為士三個月無君就感到渾身不自在。種田的沒田耕,做士的無君服侍是不可想像的。就從這兩點來說,孟子認為都是義不容辭的:天生他有這個才能,而為臣為士的就是要為天下服務的。這都有一個義理在,這是他應該站出來的正當理由,即「宜此」。

我們說孟子的義意,有點偏離孔子的「仁禮」學說,但其義的內容很廣,也沒有歪曲孔子的原意,只是開另一條路來述說孔子的仁學而已。而後儒講義,就有些不倫不類了。做得最突出的是宋朝的程顥、程頤兄弟,他們把君臣的關係上升為父子關係,稱此為義,實則是在破壞孔子的學說。《河南程氏遺書卷第二上》有說:「君臣,父子也。父子之義不可絕,豈有身為侍從,尚食其祿,視其危亡,曾不論列,君臣之義,固如此乎?」2這種將互尊互敬的君臣關係上升到絕對死忠的父子關係,是對儒學原初意旨的改造。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有區別的。君臣關係是做臣子的要尊重君子,嚴格遵從上下的等級關係;而做君子的,要敬愛臣子,不能濫殺、侮辱臣子。而父子關係與君臣關係又有不同了,父子關係是做兒子的要絕對服從、孝順父親,不能有半點的反抗或違背。《禮記.曲禮下》有說:「為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不聽,則逃之。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3可見君臣與父子的義理是有所不同的。就是說,做臣子的可以選擇逃避,但做兒子的只能跟隨父親赴湯蹈火。父子之義是親情關係,君臣之義是尊等關係。父子是父子,君臣是君臣,這兩者是不能等同的。這種君臣關係等於父子關係,就如同現代的「我把黨來比作母親」、「祖國啊,我的母親!」是一樣的。實則這義不是那義,是不能亂點鴛鴦譜的。如果我們以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 1864-1920)所使用的名詞來說,一個是屬於「存心倫理學」(Gesinnungsethik)範疇;另一個則是屬於「責任倫理學」(Verantwortungsethik)範疇。孟子的「義」屬於前者,而程氏兄弟的「義」則屬於後者。前者是康德說的道德律令,一個先天的道德倫理;後者是後天形成的一種責任道義。我們從《莊子.人世間》一文,或許可以解釋此兩種道義:葉公子高要出使齊國,覺得有危險,問孔子該不該去?孔子對他說一段話。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於悅生而惡死?夫子其行可矣!」4愛親,是命,就是所謂的「命中注定」,是「不可解於心」的;而事君,是義,「無適而非君」的行為。兩者雖然都屬「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但其意義是有所不同的。命,是先天注定的;義,是後天形成的。愛親,是存心倫理;事君,是責任倫理。宋儒程氏兄弟把這兩者混淆了。

自孔孟以後,儒為了取得統治者的青睞,常把君臣關係提高到父子關係而論,這種自作多情,制造了很多歷史上的忠烈祠堂,最後使儒演變為皇帝的奴才。雖然唐朝出現過魏徵諫唐太宗的歷史佳話,但「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孔子語)5兩全其美的事畢竟很少了。你後儒既甘願當兒子來服侍皇帝,皇帝還會以「禮」給你尊重嗎?(待續)@

1《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119頁。
2《二程集》,中華書局出版,2004年第二版,43頁。
3《禮記我讀》,九州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59-60頁。
4《莊子》,華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一版,67頁。
5《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51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儒者,就是人類文明知識的播種者,儒學,就是人類所需要的學問。
  • (shown)人生活在這個世界,它是有秩序法則的。即天道是有它運行的法則的,我們人不能違背天道而生活。
  • (shown)禮,它是儒家天道文化的表現行為準則,沒有它,則天道不可見,天道沒有了,整個儒家傳統文化就倒塌了。
  • (shown)我華夏聖哲先賢,上觀天象,下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緣人情而創禮,造就了多麼輝煌燦爛的文化。
  • (shown)從先秦古聖賢對禮的記述來看,禮應該是人的最基本行為生活方式。即一種做人的生活準則。以通俗的話說,叫做「對得起天地良心」。
  • (shown)我們從人性的,非常人性的角度去看孔子,他所說的「知人」,即教你如何做人,如何辨別人的言行,提高你的人生境界而已。
  • (shown)孔孟辯「知言」(「知人」),是要提高你做人的境界,使你往上提升,做個品德高尚、智勇雙全的君子、大人的人物。不要做那品德低下、無能無才的小人。
  • (shown)孔子說「知人」,並不是其最終目的,其知人只是一個中介,一個橋梁,最終目的是為了「知天命」。
  • (shown)從孟子與告子論性的言論我們可以看出,儒家所說這個「性」,不僅說人有動物界(禽獸)那種性欲,而是更強調人有比動物更高一級的人性。
  • (shown)聖人治天下,不是靠他的作為,而是靠他的德性召感力而使天下太平的。而德性的至善,就是要通極天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