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釋(33)

六、關於儒學的「智、信」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19
【字號】    
   標籤: tags:

孔子是繼承堯、舜時期的「知人則哲」而論知人的。這個哲人不全是進取的,有時他會後退的:「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1與其說孔子的學說是講「仁、義、禮、智、信」,倒不如說是講「知禮、知人、知天命」。後儒用「仁、義、禮、智、信」、「五行」說,雖進一步發揮了孔子的入世思想,也就是說發揮了積極的意義;但既把孔子出世的思想淹沒了,也就是把孔子「邦無道,隱」的無為消極思想去掉了。

孟子插入一個「智」字來宣揚孔子的學說,大體來說還算有所依據,而將「信」作為單獨列出一個儒學內容,則有些過於牽強。不錯,孔子講信不少。有「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又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2而在〈為政〉篇則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3的說詞。信是孔子講道德倫理的一個重要內容。但孔子也講「恭、良、儉、讓、寬、敏、惠」等,為何單把一個「信」的內容列入,而不把其他的內容也列入?如果說孔子之道說信多些,還不如說「誠」更多,說「性」更多,說「孝悌」更多。而且「作誠」是通往「知天命」的方法論。就是說是盡性知天命的方法論。為什麼不把孔孟之道概括為「仁、義、禮、智、誠(或性)」,而是「仁、義、禮、智、信」?而且孟子把「信」是放在其倫理道德次要的地位的。浩生不害問他「樂正子,何人也?」他答說「善人也,信人也。」「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4信在孟子的倫理學中,是「二之中,四之下」的地位。做人做到信,只是個中人,還不是上人。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後儒要把信作為一個單獨的內容列出來。以我看,「信」,是孔子「知人」學說的一部分,它與「恭、寬、敏、惠」等都是做人的一部分。後儒把「仁義禮智」作為其理論的四體,再拉進一個「信」湊夠「五行」學說。從《論語》來看孔子的仁學,我覺得以「知禮、知人、知天命」來統領孔子的學問更適合,所謂的「仁義禮智信」,似有些過於牽強附會。孔子是以「仁」來貫徹其整個道德形而上學的。其他義、禮、智、信等都是圍繞這個「仁」而闡述。後儒如此排列,好像孔子的學說變成了五個命題。這已不是一個「仁」字了得,而是以「仁、義、禮、智、信」而「五行」。這也許就是荀子批評的「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5的原因所在吧?(待續)@

1《大學、中庸》,華語教學出版社,1966年第一版,83頁。
2《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6頁。
3《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3頁。
4《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405頁。
5《荀子》,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68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禮,它是儒家天道文化的表現行為準則,沒有它,則天道不可見,天道沒有了,整個儒家傳統文化就倒塌了。
  • (shown)我華夏聖哲先賢,上觀天象,下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緣人情而創禮,造就了多麼輝煌燦爛的文化。
  • (shown)從先秦古聖賢對禮的記述來看,禮應該是人的最基本行為生活方式。即一種做人的生活準則。以通俗的話說,叫做「對得起天地良心」。
  • (shown)我們從人性的,非常人性的角度去看孔子,他所說的「知人」,即教你如何做人,如何辨別人的言行,提高你的人生境界而已。
  • (shown)孔孟辯「知言」(「知人」),是要提高你做人的境界,使你往上提升,做個品德高尚、智勇雙全的君子、大人的人物。不要做那品德低下、無能無才的小人。
  • (shown)孔子說「知人」,並不是其最終目的,其知人只是一個中介,一個橋梁,最終目的是為了「知天命」。
  • (shown)從孟子與告子論性的言論我們可以看出,儒家所說這個「性」,不僅說人有動物界(禽獸)那種性欲,而是更強調人有比動物更高一級的人性。
  • (shown)聖人治天下,不是靠他的作為,而是靠他的德性召感力而使天下太平的。而德性的至善,就是要通極天道。
  • (shown)我們從《易》和《中庸》兩書看到,天命(天道)不可說,前面我們已分析過,他要在極虛靜、無思、無為的境況下才能有所悟覺。
  • (shown)孔子何以不「打開天窗說亮話」,將天命攤開來說?實則是不可為也。「天何言哉?」所以「夫子以仁發明斯道,其言渾無罅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