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年文化

過年接玉皇

翔龍
font print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黃曆十二月二十五日,玉皇大帝下界的日子,所以人們都要誠懇地迎接玉皇大帝。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光嚴妙樂的國家,國王淨德和王后寶月光,老來無子,便邀請道人舉行求子祈禱,半年後依然膝下猶虛。兩人正為此事煩惱時,一天夜裏,王后忽然夢見太上老君抱著一個赤色的嬰兒與諸多神明一道從天而降,王后懇求老君將此嬰兒賜給她撫養,待老君微笑應允後,便滿心歡喜地收下嬰兒,王后醒來後就懷有身孕。

一年以後的丙午年的正月初九孩子誕生,嬰兒出生時滿室生光,這孩子名叫張堅,便是後來的玉帝。

張堅聰明善良,長大後仁愛慈悲,時常將宮中倉庫中所存的財寶發送給貧苦的民眾,在淨德王死後繼承王位、治理國家時仍是如此,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不久後,張堅便把王位禪讓給大臣,自己進入深山之中虔心修行,經過一億三千二百劫的修煉修成正果,成為玉皇大帝,主掌天界和人間。

在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之後,玉皇大帝聽取灶王上天彙報後,還會在臘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來察看世間的人們各種善惡,並以此決定來年人們的相關禍福。所以,家家都會在臘月二十五日祭玉皇大帝以祈福,俗稱「接玉皇」。

人們都會在這一天裏起居、言語等諸事一切小心謹慎,把好的言行展示給玉皇大帝,祈求來年降福。

民間會在這一天裏磨豆腐、吃豆腐,所以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相傳,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熹曾在〈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豆腐的營養價值可以與各種肉類媲美,卻很廉價,所以古時以吃豆腐表示勤儉。

因為,臘月二十三祭各家拜灶王爺時都請求他能「上天言好事」,所以在玉帝會下界查訪時,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或豆腐渣以表示勤儉與節省。

此外,江南一帶的人們在這一天裏會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叫做「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也有些地方,會把這一活動移到年三十才舉行。

在民間接玉皇的同時,道觀中也照例有迎接和祭祀玉皇大帝的禮儀活動。如在北京的白雲觀中,每年的除夕這一天都要有接天尊板的活動,這是一種迎接玉皇的儀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科技日益發達,氣象報告的精準度愈來愈高,我們只要打開電腦,就可以預知明日的天氣,甚至ㄧ週的天氣概況,因此節氣的名詞對現代人是陌生的,深不可測的。聰明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發明了曆法,把一年分成廿四個節氣。
  • 立春是一年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也是春回大地的第一天。立春的日期是國曆二月四日、五日,「通常是在黃曆每年正月初,有時也會提前到前一年臘月末」。
  • 絢爛繽紛的雨水節氣,天降甘霖,滋養萬物,活潑熱鬧的景觀也接踵而來。【周書時訓篇】:「雨水之日,獺祭魚;後五日,鴻雁來;後五日,草木盟動。」

  • 驚蟄是仲春二月的節氣。是指春雷初響,驚醒蟄伏中的昆蟲。農民曆紀載:「斗指丁為驚蟄,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也。」
  • 春分是二月的中氣。《月令廣義》說:「分者半也,春分是春天過了一半的意思;也就是從立夏的九十天剛好過去一半。」
  • 中國人崇尚倫理孝道,重視慎終追遠的精神,「清明節」的掃墓祭祖活動,充份表現了不忘本的傳統美德。所以清明節又稱為「思親節」。
  • 】「清明」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時序到了季春,春暖花開,萬物在氣清景明的大地中,顯得特別清潔明朗,所以稱為清明。此時的春郊,被茂盛的繁花綠葉點綴得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加上氣候合宜,正是適合人們出外郊遊的最佳時機,所以也有所謂的「春遊」、「踏青」等習俗。
  • 春捲,臺灣民間習稱為「潤餅」,在華人地區久已為普遍的美食小吃;在市場或夜市裡常見賣春捲的攤子,鋪子上擺了滿坑滿谷的餡料,如:豆芽菜、韭黃、芹菜、芫荽、荀絲、紅蘿蔔,還有豆干、肉絲、魷魚、蛋皮等,老闆把這些冷卻的餡料放在薄薄的麵皮上,技巧的「捲」成圓筒狀,連同一小碗柴魚湯奉到您面前,這就是好吃的春捲了。
  • 榖雨節氣是清明後的第十五天,時間剛好是在每年的4月20或21日。
  • 立夏是孟夏四月的節氣,是夏季的開始,農作物在溫暖的氣候成長迅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