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慕權位 受譽知辭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桓榮被任命為議郎,教授太子讀書。桓榮博學敦厚,光武帝對他十分滿意。

桓榮此時年已六十,從前他在九江自辦學校,招收的弟子有幾百人。他的弟子何湯被提拔為虎賁中郎將,正是由於何湯的推薦,光武帝才徵召桓榮的。何湯在老師入朝第一天便提醒他說:「治學與為官是截然不同的。治學講究嚴謹、認真,而為官卻在乎通融、應變,老師有此機遇,當不可太固執了。」

桓榮一聲未吭,何湯又說:「皇上雖為明君,卻也喜歡奉承喜言,太子更不可得罪,老師不要對他過於嚴厲。」

桓榮聽他說完,不高興的說:「你為我的弟子,難道還不了解為師嗎?為師一生治學,最愛君子之道,本無意為官。今見天下大治,天子聖明,這才應召的。你為官不久,竟學會了官場的權術諂媚之道,還以此教我,我真為你感到痛惜啊!」

桓榮於是辭官,光武帝卻不批准,和桓榮交談數次之後,光武帝連連稱讚他說:「你說的太好了,得到你,是國家的大幸,只是太晚了些。」

他當即任命桓榮為博士,不料桓榮卻堅決推辭,口說:「臣無德無能,陛下一時心喜,就任我官職,未免失之草率。若論學問,臣不及同學郎中彭閎、揚州從事皋弘,陛下還是重用他們比較合適。」

光武帝感慨說道:「讀書人雖口不言利,言不好名,然而又有幾人能真正做到呢?你是個難得的君子,自我謙虛不說,還能薦舉別人,不慕權位。」於是堅持讓他擔任博士之職,還提拔彭閎、皋弘做了議郎。

彭、皋二人向桓榮致謝,桓榮卻不讓他們進自己家的門,他派人傳話說:「天子聖明,才會重用你們,與我何干呢?要謝,你們當謝皇上,勤於政事,為國盡忠,這才是你們該做的。」

一次,光武帝到太學視察,正趕上各位博士在爭論不休,不少人爭得面紅耳赤,嘴裏滔滔不絕,惟有桓榮言辭溫和,也少有不敬之色。光武帝對隨從自己的官員說:「有理有敬,這才是儒士本色,只有桓榮做到了。」

光武帝幾次要提升桓榮的官職,桓榮都辭謝說:「陛下垂愛於臣,是臣的萬分榮幸。臣於國並無大功,若貪譽而受,必讓陛下遭人非議,說陛下任人不公。這樣陛下有嫌,而臣亦難堪了。」

太子經學有成,學業精進,桓榮喜在心頭,卻要求辭去太子師傅的職位。他幾次上書光武帝:「臣蒙陛下厚愛,有幸教導太子,今日太子憑其聰慧,經義皆通,臣理當辭歸。」

有人勸他不該請辭,且說:「為太子之師,此乃榮耀之本,他日太子登基,其榮更不可估量。他人求之不來,你何以輕輕棄之?」桓榮回答道:「似你多思,我又何以能任太子之師呢?正因此職榮寵,我才不敢戀據。」

太子劉莊後來即位,為漢明帝。漢明帝深敬桓榮,「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几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漢明帝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他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桓榮去世時,漢明帝親自穿起孝服,為其送葬。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聞過則喜,顧名思義,就是別人批評自己錯誤時依舊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欣然、虛心的接受意見。這不僅體現著個人的修為與素養,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 嚴冬過後,美好的春天來臨了,春是一年之始,天地間萬物復甦,生機無限,人們所見所聞皆是春意盎然...
  • 傳統儒、釋、道文化皆從因緣、因果關係,來探討人生意義和歸宿問題。
  • 以寬宏大度的態度去對待別人,是一種美德、一種風度、一種仁愛無私的境界。人生之路需要寬以待人,成功之路更需寬以待人。
  • 說起李白,幾乎無人不曉,人們讚賞他的輝煌藝術成就,更敬佩他一身浩氣,濟蒼生、報國家,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精神。
  • 北宋時期有一位儒生,他的名字叫劉庭式,當時的蘇東坡,很賞識、敬重他的人品。
  • 昔日孔子在齊國聽舜帝時代創作的大樂舞《韶》樂後,「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感嘆道︰「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 杜甫崇高的藝術成就,源於他仁愛、無私的崇高思想境界,在國家、民族面臨危難之時,他關愛百姓,關注未來,呼喚正義,揭露黑暗勢力,用詩歌反映出一代文人道德良知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
  • 中華傳統文化是神傳之半神文化,半神文化當然有它的神跡在。據古人留下的文藝專著和其它記錄中,半神文化的神跡表現遍佈歷代的詩、畫、樂等文藝形式中。
  • 成語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中的精粹之一。
評論